表決

投票(英文:Voting)是決策的一種方法,典型的手法是群體經過討論或辯論後,在特定紙張上標示出投票者的立場,然後投交大會作點算。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3/29 | TJ

【關鍵眼中盯】對於18歲公民權,國民黨仍有人認為:反正他們又不會投我,為何要支持?

為反對而反對一直都是藍綠兩黨的通病,3月25日這109票是個可貴而稀有的改變,政治人物的歷史性表態也會讓選民記得一輩子,而那些只想著「反正他們也不會投我,何必要支持」的保守世代若不及時收手,都將成為把國民黨帶往消零的推力。

2021/01/11 | VoiceTube看影片學英語

發言權、會議記錄、決定性的一票⋯⋯這些「會議」相關的英文怎麼說?

大家看到Minutes這個字應該會以為在講「分鐘」,其實在會議情境下,它的意思是「會議記錄」,以複數型呈現。本文介紹幾個跟會議有關的常見用詞。

2020/12/31 | TNL 編輯

英國脫歐方案正式通過:最大反對黨「跑票」,蘇格蘭醞釀第二次獨立公投

脫歐公投4年半後,歐盟和英國國會終於通過了脫歐協議,也在脫歐期限的前一天取得了共識,但投票中因為「有總比沒有好」而支持的工黨遭遇到黨員跑票的情況,始終反對脫歐的蘇格蘭方面,最大黨領袖則表示「蘇格蘭獨立是未來的唯一解方」。

2020/12/24 | 李秉芳

萊豬表決戰:校園禁用萊豬修法遭否決,林淑芬、劉建國投票棄權

時代力量黨團提出修正動議,校園團膳中的豬、牛肉「應該」使用在地食材。民眾黨團也提出修正動議,要求校園團膳「禁止使用」含有乙型受體素、基改的生鮮食品與製品。

2020/12/22 | TJ

【關鍵眼中盯】國民黨連在野黨都做不好,這才是「萊豬進口」的三個真正爭議

網路上針對萊豬的爭吵,在我看來多半都不到位,像是爭論法典的「科學性」,更該探討其「多數決」的過程;糾結怎麼樣才能不吃到,更該問政府吃了可以換什麼;而那些說「馬英九也讓台灣人美牛吃好吃滿」的人,都忽略八年後的蔡英文其實用了更失敗的手段。

2020/07/22 | TNL 編輯

國民法官法完成三讀:年滿23歲可任國民法官,出庭可領日費、但需要注意什麼?

三讀條文規定,進行國民參與審判的案件,由法官3人及國民法官6人共同組成國民法官法庭,共同進行審判。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須年滿23歲,且為地方法院管轄區域內居住4個月以上的國民,預計2023年上路。

2020/07/21 | 歐陽正霆

立法院變成水球樂園:為何國民黨的佔領行動總是失敗?

立院又結束一場混仗,但在嘲笑立委荒腔走板之際,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不管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執政,立委都那麼常打架?背後的一大主因,其實是立法院缺乏完整「制度化」的問題.....

2020/07/16 | 李秉芳

監察院人事案立法院爆衝突:清場後跳過「實質審查」、直接表決

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30條,監察院委員提名人應受到立法院的審查與詢問,被提名人需要列席說明與答詢。在野黨批評,若因為特殊情境刻意跳過實質審查是違背規定。

2020/07/08 | TJ

【關鍵眼中盯】看「國民法官」黨團協商的六點體悟:在野黨真的很重要,但沒有什麼用

這段2020年7月3日朝野協商「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的精彩交鋒,只要你對台灣政治和政策有基本認知,一定跟我一樣看到深夜都停不下來,從裡面就能看到在野黨的監督有多重要——而且多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