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簡稱演藝或表藝,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可以從話劇、音樂、舞蹈、歌劇、音樂劇、魔術、雜技、扮裝(Cosplay)等形式表現出來。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2/05 | 精選轉載

【專訪】《紙Pli》馬戲藝術家英巴爾.本.海姆:「紙」才是這個演出的明星,思考萬物和人類的關係

《紙Pli》首演於2021年,是海姆年自法國國家馬戲藝術中心畢業後的第二個作品。《紙Pli》以當代馬戲深究物件材質的精神結合高空表演,一探「人類身體」與「物的世界」的關係,在去人類中心的觀點下,散發馬戲獨有的詩意。

2023/09/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2023文博會重返台北,打開空總創造首都文化新場域,5大展區10大亮點完整攻略一次看

2023文博會是史上展館最多,也是首次跨越單一縣市舉辦的文博會,是目前台灣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創大型展覽,匯集國內藝術家、文創品牌、插畫家作品展示及販售自製商品。今年舉辦場地維持在原有的花博爭艷館、華山創意產業園區、松菸文創園區之外,也擴大主展館至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共5大文化場域。

2023/09/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灣表演藝術先鋒」許博允逝世享壽80歲,一生為台灣音樂、前衛表演藝術開疆闢土

許博允勇於衝鋒闖蕩,為台灣表演藝術爭取許多創作自由,即使在80年代面臨國際現實的挑戰,許博允也要把世界帶進台灣、把台灣帶向世界。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鄭雅麗表示,「如果不狂,如果不是他的衝撞,台灣的文化風景不會那麼精采。」

2023/09/01 | TNL 編輯

文化成年禮金購買表演藝術票券加碼100點,文化幣發放至今金額已破4.5億新台幣

成年禮金將於6月6日發放,而文化部於今日宣布,除原有青年席位可獲得加碼100點回饋點數外,將再擴大至購買表演藝術票券(不含流行音樂)至少折抵100點,即可加碼獲得1張票回饋100點點數的好康,且回饋方案將回溯自6月6日成年禮金發放日起生效。

2023/08/16 | 精選書摘

王仁千《默默之路》:「身體」就是默劇演員的樂器、工具、鍵盤、畫布,甚至是一幅畫

斑馬先生是誰?一個畫家、廚師、默劇演員,他如此介紹自己。投身在表演藝術中最不需要開口說話的默劇,他長期觀察人生百態,透過默劇教學與自己編寫默劇腳本,逐漸演繹成習慣性的向內觀照,不斷地對自己提問,回溯生命中所有坎坷與徘徊門外的迷茫心境、欲求不得的平凡情愛與匱乏的家庭溫暖。

2023/06/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比利時法蘭德斯歌劇院「台」柱,女高音吳佳芬、男低音謝煜祥唱出新人生

「這個工作是人家挑你,所以必須保持彈性和開放心態。」對來自宜蘭的謝煜祥而言,單純能夠站在歐洲歌劇舞台上,就是他的成就感來源。「以外國人的角度,我會覺得最大的成就是我站在台上,人家付我錢。」他邊笑邊解釋,曾聽朋友轉述一項統計,世界上所有全職的音樂家裡,亞洲人只占2%,「所以說要珍惜」。

2023/06/23 |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

【專訪】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車子開進自動洗車機會變乾淨;人走進衛武營,會開始喜歡藝術

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曾親眼目睹歐洲人對於聽歌劇、看畫展是日常一隅,更訝異藝術竟被賦予社交功能,隨處可見一小群人在劇院包場,中場休息就在一旁小酌談天說地。反觀台灣的民眾,多半認為表演藝術晦澀難懂,或覺得票價不斐卻被關在室內靜坐;而天秤另一端的藝術資深愛好者,有些則散發出生人勿近的姿態,認為不懂藝術就不要來欣賞......

2023/06/04 | 精選書摘

黃豪平《不只是喜劇演員》:「喜劇必定建立在冒犯之上」,有人笑了,那一定是有人被傷害了!

為了記錄一路走來腳邊和眼前的風景,黃豪平決定用一本書,跟自己促膝長談。從玩票到出道、從跑龍套到舞台中央、從紅不起來的阿斗到三屆金鐘獎紅毯主持人,每一次的轉折都像是命運的安排,也是思考後的選擇。他不考慮「如果當時那樣做會怎樣」,只考慮「哪些時刻的選擇積累出現在的我」。

2023/05/18 | 音音有代誌

打擊大師朱宗慶:藝術文化對社會、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慶幸選擇了所愛的音樂

1954年出生於台中縣大雅鄉,朱宗慶從小就喜歡「敲敲打打」,一心想追求音樂夢,卻在聯考時遇到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挫折——報名藝專落榜。其實,現在的朱宗慶功成名就,榮耀無數,但其實在剛起步的階段時,也遭遇過許多挫折,除了落榜之外,還有哪些打擊?而朱宗慶又是如何重新站起?

TNL+ 2023/03/26 | 張雅粱

印尼活遺產「哇揚」是老少咸宜的偶戲演出,位於老城區的博物館更值得一看

印尼的哇揚因地、因戲而衍生出多種戲劇形式,主要可分為四大類:皮影戲、木偶戲、人偶戲及畫卷戲;哇揚木偶劇團於2008年更被收錄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TNL+ 2022/12/29 | 蔡孟凱

【2022台灣年度表演藝術回顧】「偶戲、沉浸、共製」三大關鍵字,疫後時代的劇場準備好了嗎?

今年台灣在各大藝術節百家爭鳴、各地場館與文化局處彼此拚搏的情況下,除去4至6月疫情還稍不明朗的這段時間,我們迎來了空前未有,表演炸量、節目爆滿的一個下半年。各種規模、形式、地點的表演節目不停在挑戰觀眾的想像和視野。而就像是在回應這個鉅變的時代,不論是面對疫情、科技,還是社群與歷史,每個節目都提出了不同的關照與反思。現在,讓我們從幾個關鍵字開始,回顧幾個本年度蔚為話題、廣獲迴響的劇場製作,看看疫情趨緩之後,劇場又發展了什麼新的功課。

2022/12/26 | 李秉芳

朱宗慶打擊樂團八里倉庫遭大火燒毀38年珍貴資產,災損粗估1500萬

台灣表演藝術團體遭遇火警並非首例,2008年雲門舞集八里排練場大排練場與技術人員的辦公室付之一炬,演出道具及歷年資料焚毀殆盡;2019年8月,位於木柵待老坑山的「優人神鼓山上劇場」也傳出火警,2020年紙風車劇團八里區渡船頭路7之7號的連棟鐵皮屋(風之藝術工作室)也發生大火。

2022/12/17 | AQ廣藝誌

【專訪】《地帶》創作者薛祖杰:當大家著迷於宮鬥劇復仇的快感,他在意的卻是每個人能否得到生命應有的自由

薛祖杰聊起疫情後自己第一次有時間看完十年前的熱門大戲《後宮甄嬛傳》,他提到看完這齣戲的人都應該要反對極權,因為正是極權與限制,讓觀眾喜愛的主角們的一生過得如此不幸與痛苦。你感覺薛祖杰對於「平等」是很認真的,當大家著迷於宮鬥劇復仇的快感,他在意的卻是每個人能否都得到生命應有的自由。如果把《後宮甄嬛傳》后妃們於紫禁城行走路線繪測成「地帶」,想必是既密集、又起伏劇烈的地形圖吧

2022/11/05 | 精選書摘

【小說】《梅菲斯特》導讀:二十世紀德國流亡文學重要作品,關注藝術與權力間的虛與實

這本針砭時弊的小說描寫的並不是某一位具體人物,而是意圖塑造一個類型。作者利用這部小說,塑造一個類型,投射出蕴釀這樣一個類型人物的時代環境,進一步揭露納粹政府掌權的手段。

2022/10/30 | TAICCA 文化內容策進院

【專訪】阮劇團團長汪兆謙:藝術不可能自外於市場,面對這兩個元素不應該是單選題

汪兆謙說,在學院,基本假設是人人都是藝術家、評論家,討論的基礎都是在世界的藝術史、世界的脈絡繼續往上疊加。「但是,到了劇場,台下坐著的十位觀眾有九個可能只是覺得:今天工作好累啊!可不可以讓我哭一哭、笑一笑?這樣的需求市場,在學院裡可能會被認為不夠藝術。」他直言,「可是在創作現場,藝術不可能自外於市場。面對這兩個元素不應該是單選題。」

2022/10/19 | 音音有代誌

【專訪】青藝盟盟主余浩瑋:用「戲劇教育」陪伴叛逆青少年尋找生命的出路

聊到翹課、逃學,余浩瑋直言,課堂時間對於許多孩子們來說,只是一段「不知道為什麼要坐在這邊」的時光,而正因為覺得沒有意義,他們才轉而選擇做別的事情。當升學成為「必須」、大學成為「標配」,學生在成堆的教科書與考試中,學不到究竟該如何「與自己相處」,無法深入了解自己、理解並處理心中的情緒,進而衍生了許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