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
【專訪】《紙Pli》馬戲藝術家英巴爾.本.海姆:「紙」才是這個演出的明星,思考萬物和人類的關係
《紙Pli》首演於2021年,是海姆年自法國國家馬戲藝術中心畢業後的第二個作品。《紙Pli》以當代馬戲深究物件材質的精神結合高空表演,一探「人類身體」與「物的世界」的關係,在去人類中心的觀點下,散發馬戲獨有的詩意。
2023/10/02 |
2023文博會參觀人數、交易金額刷新紀錄,文化部長史哲:明年移師台南,是回顧台灣歷史的重要時機
2023台灣文博會於10月1日閉幕,今年文博會整體參與刷新紀錄,總參觀人數達60萬人次,交易金額破11億元,相較去年的10.7億元更為突出。而明年文博會將移至台南,文化部長史哲說:「明年是1624年台灣走上世界地圖滿400年的日子,也是台灣回顧自己歷史身世的重要時機。」
2023/09/22 |
2023文博會重返台北,打開空總創造首都文化新場域,5大展區10大亮點完整攻略一次看
2023文博會是史上展館最多,也是首次跨越單一縣市舉辦的文博會,是目前台灣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創大型展覽,匯集國內藝術家、文創品牌、插畫家作品展示及販售自製商品。今年舉辦場地維持在原有的花博爭艷館、華山創意產業園區、松菸文創園區之外,也擴大主展館至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共5大文化場域。
2023/06/23 |
【專訪】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車子開進自動洗車機會變乾淨;人走進衛武營,會開始喜歡藝術
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曾親眼目睹歐洲人對於聽歌劇、看畫展是日常一隅,更訝異藝術竟被賦予社交功能,隨處可見一小群人在劇院包場,中場休息就在一旁小酌談天說地。反觀台灣的民眾,多半認為表演藝術晦澀難懂,或覺得票價不斐卻被關在室內靜坐;而天秤另一端的藝術資深愛好者,有些則散發出生人勿近的姿態,認為不懂藝術就不要來欣賞......
2023/05/18 |
打擊大師朱宗慶:藝術文化對社會、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慶幸選擇了所愛的音樂
1954年出生於台中縣大雅鄉,朱宗慶從小就喜歡「敲敲打打」,一心想追求音樂夢,卻在聯考時遇到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挫折——報名藝專落榜。其實,現在的朱宗慶功成名就,榮耀無數,但其實在剛起步的階段時,也遭遇過許多挫折,除了落榜之外,還有哪些打擊?而朱宗慶又是如何重新站起?
TNL+ 2022/12/29 |
【2022台灣年度表演藝術回顧】「偶戲、沉浸、共製」三大關鍵字,疫後時代的劇場準備好了嗎?
今年台灣在各大藝術節百家爭鳴、各地場館與文化局處彼此拚搏的情況下,除去4至6月疫情還稍不明朗的這段時間,我們迎來了空前未有,表演炸量、節目爆滿的一個下半年。各種規模、形式、地點的表演節目不停在挑戰觀眾的想像和視野。而就像是在回應這個鉅變的時代,不論是面對疫情、科技,還是社群與歷史,每個節目都提出了不同的關照與反思。現在,讓我們從幾個關鍵字開始,回顧幾個本年度蔚為話題、廣獲迴響的劇場製作,看看疫情趨緩之後,劇場又發展了什麼新的功課。
2022/12/03 |
蘿瑞安德森《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推薦序:她的創作經歷,幾乎就是一部現代紐約與美國的藝術發展史
身為當代最受尊祟、最具創意的多媒體藝術家之一,美國前衛音樂教母蘿瑞.安德森身兼音樂家、表演藝術家、作曲家、小說作家與電影導演等多重身分,在音樂和純藝術之間自在遊走,本書為安德森首度完整回顧其逾四十年的創作生涯,親自挑選並詳述最具代表性的個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