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法語:Expressionnisme)是20世紀初流行於法國、德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和藝術流派。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0/09 | 精選書摘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柏林是一座孤島,與世隔絕,但也大到足以讓人迷失其中

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冷戰時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出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了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面向。

2020/07/07 | 漫遊藝術史

德國二戰後的攝影發展(上):「主觀攝影」提出什麼新的攝影概念?

以史坦納特為首的「主觀攝影」,即在戰後德國攝影傳統斷裂的空窗期,成功地興起了一波熱潮,在國際間激起了相當的注目與讚揚。

2020/06/15 | 鍾喬

《無主之子》:聚焦移工與底層二代青年,反映台灣與第三世界的連帶關係

《無主之子》是一部描述移工與底層二代青年的影片,看似通俗電視劇的一部影片,呈現出移工的典型性「事件」,關於「事件」,在當代影視或劇場美學中,都值得一再探討。

2018/06/17 | 林澤民

鏡子、玻璃、鑽石:閃爍不定的微光,對照張愛玲世界的黑暗

這些微光,與其說呈現光明,不如說是對照出張愛玲世界的黑暗,以及光明之微弱、不定、和易滅。這樣的形式安排,為故事帶來一種氣氛,在讀者心中則造成一種不平衡甚至不安的感覺。這完全是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在好萊塢黑色電影(film noir)中常見的。

2018/06/16 | 林澤民

鏡子、玻璃、鑽石:閃爍不定的微光,對照張愛玲世界的黑暗

這些微光,與其說呈現光明,不如說是對照出張愛玲世界的黑暗,以及光明之微弱、不定、和易滅。這樣的形式安排,為故事帶來一種氣氛,在讀者心中則造成一種不平衡甚至不安的感覺。這完全是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在好萊塢黑色電影(film noir)中常見的。

2017/04/30 | 紀金慶

孟克《吶喊》解析:橋上的主角不是任何一個人,而是我們每個人

解讀畫作的構成元素以及時代背景,對於我們理解作品的意義有相當關鍵的重要性。而如何讓作品結構與作品背景形成互為表裡、相互詮釋的整體,是我們破解這幅畫作的入手處。

2017/04/29 | 紀金慶

孟克《吶喊》解析:橋上的主角不是任何一個人,而是我們每個人

解讀畫作的構成元素以及時代背景,對於我們理解作品的意義有相當關鍵的重要性。而如何讓作品結構與作品背景形成互為表裡、相互詮釋的整體,是我們破解這幅畫作的入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