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被害者

受害者(victim),是社會衝突事件中受傷害或損害的一方。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28 | 方格子vocus

從MeToo演變成YouToo:「比爛」成為卸責的理由,讓加害者繼續混水摸魚

比爛對於事件的本質都沒有幫助,甚至讓被害者更生氣,很多加害人卻都用這種方式來取代道歉,因為這在以前(甚至是現在),都很有效,特別是政治圈。確實把水弄混,會讓很多旁觀者更看不清楚,或許會讓旁觀者想「他們都一樣」,然後就合理化了這些錯誤的行為。

2023/04/01 | TNL 編輯

新北衛生局女員工自揭被性侵後遭提告和約談輕生,逆轉起訴前主管一審判3年6月

審理過程廖男否認犯罪,坦承兩人發生過性關係,但雙方你情我願。合議庭以林女接受衛生局約談的錄音、林女前同事證述,以及林女臉書、Instagram貼文等,不採信廖男說詞,認定廖男確有強制性交犯行。

2022/04/25 | TNL特稿

【書評】《惡魔噬食的靈魂》:從北九州市連續監禁虐殺事件,解析犯罪被害者的靈魂被惡魔吞噬的極恐過程

深究緒方與松永的關係以及各種犯罪樣態的演進,我們可以發現:與其說是共犯的關係,不如說緒方已然成為松永的「奴隸」,並且在一種完全無法逃脫的狀態下,緒方成為松永的犯罪代理人。

2021/02/07 | 林艾德

性騷擾的由來:為何連說「人醜性騷擾」也是一種壓迫?

就像過去憂鬱症、同性戀無法得到正確的理解,我們覺得憂鬱症是「不知足」,覺得同性戀是「一時迷惘」,這種錯誤的理解使我們把責任推給了當事人。

2020/09/08 | 貓心(龔佑霖)

性騷擾和推銷員都是趁人錯愕的時候,使用心理學的「得寸進尺法」

面對性騷擾的案子,旁人聽來常常會很訝異地說:「啊你就這樣讓對方摸喔?」正是因為不了解當事人當下的認知,是處於一個「被得寸進尺」的狀態,所以才會無法理解被害人為什麼會沒有求救。

2020/08/17 | 精選轉載

【關鍵時事】即便彪悍如館長,突然被性騷擾也會「愣住不反抗」

大家有沒有發現,就算是館長這樣彪悍的人(而且遠比一般人習慣採取對抗姿態,不需要下意識就能啟動),遇到性騷擾的反應,仍然跟許多女性受害者很類似。

2020/05/13 | TNL 編輯

被害者家屬該等到兇手伏法,才能談論其他事?李來希刻板言論惹眾怒

社會對被害者和其家屬常有刻板印象,彷彿他們應該脆弱無助、歇斯底里,若他們勇於改變,反而遭受大眾質疑。

2020/03/30 | 精選轉載

相較於「把強姦當笑話」適合與否,博恩兩支影片的「刻意操作」才令人反感

這是真心想要促進聲量而不惜挑戰與挑釁之舉,抑或是藉由挑戰與挑釁達成某種議題反思,抑或是某種社會實驗?我不是博恩團隊,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大家都中了套,看似陷入了強姦議題,殊不知更是墜入了博恩宇宙。

2019/04/13 | 精選書摘

《我們與惡的距離》馬欣導讀:通往地獄之路,常由自命良善的人所鋪成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這疏離社會下的附魔狀態,一如書名本身就是個提問,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的近,因為我們往往假善惡之名,行自我證明之實。只要是快意恩仇都是充滿了一念無明,哪裡來的善惡。

2019/04/13 | 精選書摘

《我們與惡的距離》導讀:通往地獄之路,通常由自命良善的人鋪成

《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的多數角色,都有著跟人群向惡人丟個石頭便感到滿足的潛意識,並非因為正義感——我們對善惡的沉迷,更多是我們的自戀有了更多的表述出口。

2019/03/21 | 精選書摘

伊藤詩織《黑箱》:配合警方調查強暴案,卻被問「您是處女嗎?」

男性搜查員們站成一排,在柔道館用人偶還原當時被強暴的情況。「那麼,請您躺在上面。」我仰躺在藍色軟墊上,被搜查員們圍繞著。「這種感覺?」「還是像這樣?」其中一名搜查員把一個大型人偶騎在我身上,一邊問一邊移動人偶。當閃光燈亮起,快門被按下的瞬間,強撐著理智的我完全失去了思考能力。

2019/03/20 | 精選書摘

伊藤詩織《黑箱》:「您是處女嗎?」這種質問無疑是「二次強暴」

男性搜查員們站成一排,在柔道館用人偶還原當時被強暴的情況。「那麼,請您躺在上面。」我仰躺在藍色軟墊上,被搜查員們圍繞著。「這種感覺?」「還是像這樣?」其中一名搜查員把一個大型人偶騎在我身上,一邊問一邊移動人偶。當閃光燈亮起,快門被按下的瞬間,強撐著理智的我完全失去了思考能力。

2019/03/04 | 精選書摘

《她的名字是》小說選摘:課長的行為是職場性暴力,然而他毫不反省

大家都說,最重要的是受害當事人的意見,要是真的太辛苦,就到此為止也沒關係。然而,素珍卻無法放棄。她沒辦法成為第二個默默當作沒這回事的人。因為,她不希望有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受害者出現。

2016/09/23 | 羊正鈺

【專訪】諮商師:受害者最害怕的,其實就是太多人「幫她做決定」

因為被性侵害(妨礙性自主)的人,最核心就是「被違反意願」,因此要讓受害者復元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回自己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