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裴洛西

南西·帕特里夏·裴洛西(英語:Nancy Patricia Pelosi,/pəˈloʊsi/;本姓達歷山德羅 (D'Alessandro);1940年3月26日—),美國民主黨籍政治家,2007年至2011年以及2019年至2023年擔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自1987年起獲選為美國眾議院議員(加利福尼亞州選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13 | 王昱晴

美眾議院展開總統拜登的彈劾調查,外媒:麥卡錫將調查作為《撥款法案》通過的談判籌碼

美國總統拜登的兒子杭特・拜登,因為涉及多起海外商業交易遭美國檢方調查。週二(12日),共和黨籍的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向媒體表示,在不經過議會投票的情況下,將指派三個委員會針對拜登展開彈劾調查,包括金融犯罪、貪污、濫職等。

2023/09/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BBC專訪美前眾院議長裴洛西:美國堅持一中政策,未因我曾訪台而改變立場

主持人接著詢問,儘管一中政策不變,但拜登政府似乎已放棄「戰略模糊」立場,因為當拜登被問及,一旦台灣遭受攻擊,美國是否會動用武力保衛台灣,他回答「是的,如果台灣遭受前所未見的攻擊」,但這並不符合美國的政策。

2023/08/04 | 精選書摘

矢板明夫X李志德X孟買春秋《2024不祇是選總統》:2022年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的意義是什麼?

菲爾・史密斯:在地方選舉中,你可以為地方政策投贊成票或投反對票,但全國大選就不一樣了,中國會是最大的因素,因此我認為此時沒有必要看地方選舉,全國大選是關於更重大的事情。我認為台灣總統選舉將是一個單一議題的選舉,就像英國脫歐是一個單一議題的選舉一樣,那是所有人都會思考的問題。

2023/06/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布林肯抵中國,議員籲加訪台灣、警告北京別在台海生事

麥考爾表示,布林肯這次訪北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降低台海緊張局勢。他指出:「降低在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是第一點,他們在太平洋的行為相當咄咄逼人。因此,我認為讓那樣的行為降溫下來是第一重點,顯然,還有中國的人權問題。另外,我正在推動一些出口管制。我不希望把一些技術賣給他們,讓他們能將那些技術用在他們的武器系統裡,然後在未來的衝突中用來對付我們。」

2023/05/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從歐洲議員收禮清單看伴手禮文化:台灣茶當道、中東愛金牌、日本送錦緞桌旗

台灣送禮重實用,還有更講求「食用性」的國家,如法國送給歐洲議員香檳、比利時送餅乾和巧克力、羅馬尼亞送民族襯衫、庫德族政府送小型織毯、日本送錦緞桌旗(長條裝飾桌布),突顯傳統文化。

2023/04/13 | 德國之聲

為何只要蔡英文會面美國眾議院議長,習近平就非得用軍演回應?

台灣總統蔡英文訪美會見美國眾議院院長麥卡錫,北京以在台海大規模軍演加以回應。政論家鄧聿文認為,要考慮到獨裁者的邏輯和想法,才能理解北京此舉的目的所在:習近平是決意要阻斷台灣領導人會見美國眾議院議長的慣例。

2023/02/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盛頓郵報》:美眾院中國委員會主席週末密訪台灣4天,透露麥卡錫可能在2024大選後訪台

蓋拉格訪台期間晉見蔡總統,也與副總統賴清德、國防部長邱國正及情報首長會面。之所以低調訪問台灣,蓋拉格表示,是為了與台灣方面的會面能更富有成效,尤其是看到去年8月時任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的風波。

2023/02/05 | BBC News 中文

即使布林肯順利訪中成行也料「乍暖還寒」,兩國關係的對抗性結構完全不會改變

學者朱志群指出,儘管華府強調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但新冷戰事實上正在進行。「這是由於與全球權力轉型——中國崛起而美國相對衰落——所引起的內在衝突,兩國關係的對抗性結構將在可見的將來持續下去,短期內不會有改變或突破。」

2023/02/04 | 李芯

立法院長游錫堃結束訪美,稱國會外交成功、不知麥卡錫是否來台

游錫堃表示,本次IRF是國際性、全球性的活動,主辦方在美國擁有很多單位,包括宗教自由委員會9個委員,出訪時都有一一見面、餐敘,9名委員有總統、副總統推薦的,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與代表性,這次的「國會外交」相當成功。

2023/02/03 | 德國之聲

立法院長游錫堃訪美,強調捍衛台灣「民主燈塔」的重要性

台海關係緊張之際,台灣立法院長游錫堃訪美,強調台灣是「華語世界唯一的民主政體」,又在國際貿易扮演重要角色,有必要好好守衛。針對麥卡錫或將訪台的消息,游錫堃也做出回應。

TNL+ 2023/01/31 | 柳金財

若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訪台,將對兩岸局勢與藍綠之間產生諸多「雙面刃效應」

藉由美國刺激中國,在蔡英文卸任前無論是麥卡錫訪台或蔡英文訪美,對於推進「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對蔡英文的歷史性定位及台美關係皆具有重大突破性意義,蔡英文將會成為「新兩國論」的精神領袖。

2023/01/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前眾院議長裴洛西夫婿家中遇襲影片公開,嫌犯律師批:內容煽動且無助公正審判

42歲男子德帕佩去(2022)年10月28日破窗闖入美國前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位在舊金山的家中,襲擊其夫婿保羅。今日有關當局公開當時警方拍下的影片,畫面顯示保羅身體被德帕佩壓制,一動不動躺在地上。但德帕佩的公設辯護人擔憂,公開這段極具煽動性的影片,可能會令德帕佩無法獲得公平審判。

2022/12/28 | BBC News 中文

中美關係年終回顧與展望:延續激烈競爭對抗的主軸,抑或轉向較緩和的關係?

薩特教授說,「中國政府正在嘗試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對待美國以及美國的許多西方盟友,中共的報導更少地強調鬥爭,在許多公開場合也放下了強硬立場。」 他認為中國做出了一定的讓步,放下了對話的前提條件。不過,緩和關係的時機可能很快消逝。專家分析,未來一年裡,美中兩國免不了激烈的競爭與對抗。

2022/12/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澤倫斯基白宮會拜登,美送上愛國者防空系統大禮;稍晚美國國會發表演說,裴洛西將其比作邱吉爾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今天抵達美國,將對美國國會發表演說,而裴洛西(Nancy Pelosi)等美國國會領袖將他比作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法新社》指出,澤倫斯基今次造訪華府,就像邱吉爾在1941年12月訪美那樣,此時他的國家面臨無情攻擊,且國際援助對於該國繼續奮戰而言至關重要。

2022/12/09 | 賴冠伶

美國眾議院正式通過《尊重婚姻法》保障同婚,各州須承認其為合法婚姻

「今天,我們的國家在爭取平等的長征上又向前邁出了一步。美國人一起改變了抗擊愛滋病毒/愛滋病的鬥爭。」裴洛西在推特上發出聲明強調,「我們一起把『不問,不說』(Don't Ask, Don't Tell)扔進了歷史的垃圾桶。現在,我們將婚姻平等寫入聯邦法律。」

2022/11/25 | TNL 編輯

美國2周內發生3起槍擊案,槍枝管制再度引爆,拜登承諾:將擺脫攻擊性武器

美國一連2周發生3起重大槍擊案,引起各界討論持有槍械的正當性,拜登也在感恩節當天接受訪問,表示將盡力擺脫攻擊性武器,並推動槍枝管制政策。事實上今年6月,美國就因羅布小學槍擊案通過兩黨安全社區法案,7月時也有眾議員擬定槍枝管制草案,如何因應槍枝犯罪而不侵害持槍權益仍相當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