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中

親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士,在香港、澳門、台灣、日本及韓國也稱親中派,意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抱持好感,主張與其發展親近的外交、政治、與經濟關係,支持其國際作為的人士;而親共或親中共於政黨層面,即指親「中國共產黨」。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2 | TNL特稿

【小笠原欣幸觀點】曾經反共的國民黨為何被冠以「親中政黨」之名?

回顧國共內戰歷史,在蔣介石統治台灣時期,一旦主張「應與中國大陸對話」絕對會被逮捕,甚至有被處決的風險。時至今日,國民黨為何會被冠上「親中」的名稱呢?最重要的轉折點,應該是2004年的總統選舉。

2023/05/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巴拉圭總統大選:友台派執政黨勝出,外交部盼深化與巴國交流

潘尼亞曾任巴拉圭財政部長、國際貨幣基金駐華盛頓的經濟學家。潘尼亞將自己定位為紅黨的新世代,更關注經濟議題。他承諾創造50萬個工作機會,提供免費幼兒園、降低燃料和能源價格,並提升街道的見警率。潘尼亞今年初曾說,若他贏得總統選舉,巴拉圭與台灣60多年來的邦交將不受影響。當時潘尼亞告訴路透社:「我將捍衛與台灣的歷史關係。」

2023/04/30 | 國際大風吹

【國際大風吹】巴拉圭、瓜地馬拉大選在即,台灣的邦交國數量會「-1」嗎?

兩個拉丁美洲台灣友邦即將舉行總統大選,是否會外交轉向與中國建交,成為外界關注焦點,也凸顯長期耕耘美國後院之下,中國似乎逐漸成為拉美國家在美國之外的「大國」盟友選項......

2023/04/19 | 財訊

日本外相林芳正訪中強硬無交集,日中關係是否回不去了?

過去中國對日本最大的槓桿施力點就是經濟,但這次日本外相林芳正訪問中國,對所有議題皆未讓步,顯示中國過去對日本軟硬兼施的策略,恐怕已經失效。

2023/04/18 | 國際大風吹

【國際大風吹】在最差的時機高喊「歐盟戰略自主」,馬克宏圖的是什麼?

從2017以來就一直主張歐洲戰略自主的馬克宏,訪問中國後突然表態不跟美國起舞,不捲入台海衝突,彷彿忘了美國正大力援助遭到俄羅斯入侵的烏克蘭。專家認為,經濟是一個主要的考量。

2023/02/25 | 《思想坦克》

中國女買下無人島爭議:為什麼會有「滲透沖繩、鼓動沖繩獨立」的疑慮?

不是只在沖繩,日本也有所謂的「和平笨蛋(平和ボケ)」,到現在都還沒意識到戰爭可能一觸即發,甚至還有人抱持著要是開打,儘管投降就沒事了的天真心態。或別說日本,就算是被認為開打風險極高的台灣,也很多人對戰爭選擇避談、視而不見。

2023/02/14 | 《思想坦克》

「台灣有事」下的台灣-菲律賓關係(下):小馬可仕團隊有哪些關鍵角色?如何促進兩國合作?

攤開對外發言,可以了解到小馬可仕並非「親中」或是單純的投降主義,菲律賓至今尚稱穩健的外交政策,背後也有其具豐富經驗的團隊影響。然而比起結盟夥伴來說,更親的恐怕還是自身親戚。

2022/11/03 | 《思想坦克》

從石之瑜奇文〈習近平再獨裁,也比民進黨更民主〉談尊中文人的「中國焦慮」

石之瑜這篇文章之所以奇,簡單四個字就是「脫離現實」,然而更需要台灣社會藉此機會全面反思的,是這一批以中國為尊的文人,面臨到世界新局時所展顯出的「中國焦慮」。

2022/10/10 | 歪脑|WHYNOT

Chinese還是新加坡人?華人不華人已不是最在意,卻因「距離產生美感」而較為親中

對於遠離中土,未受過一日中國政權統治,只受過西方殖民統治的海外華人來說,就不是那麼容易將文化上的中華與政治上的中國區別開來。既然源自故國的文化可愛,故國不論受什麽政黨統治,都是可愛的,尤其是未經歷過的,更加可愛,正所謂「距離產生美」。

2022/08/28 | TNL 編輯

歐盟擬9月提「反強迫勞動法」瞄準新疆血汗產品,卻陷入「想和中國維持關係又想反對」的內部分歧

歐洲議會與成員國都努力在打造貿易防衛武器與顯得太過有敵意之間找到平衡,然而俄烏戰爭及中國對台灣的攻擊性讓平衡難上加難,特別是中國本身的國際政策與歐洲背道而馳。

2022/06/26 | 《思想坦克》

朱立倫的親美論,將成為國民黨內「清零」或「共存」的矛盾之爭

在朱立倫和洪秀柱雙雙回國後,外界可以觀察國民黨黨內兩岸買辦紅利的受惠者,到底敢不敢跟朱立倫走近,而統戰部門又敢不敢對挺朱的人通惠情促融?到底誰才是紙老虎呢?

2022/06/15 | 方格子vocus

朱立倫公開宣稱後,國民黨就能重新成為「親美反共」的政黨嗎?

要讓國民黨轉型,甚至扭轉一般社會大眾對國民黨的印象,絕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辦到的事,即使朱立倫的判斷是對的,他的新路線,勢必也要受到國民黨內部親中派的挑戰。

2022/03/09 | 新社會政策雜誌

「史上最惹人厭」的韓國總統大選,兩大黨政見有哪些值得台灣借鏡?

一般而言,韓國保守派政治勢力上任後,外交政策多靠攏美、日,反之進步改革陣營多半友中。而本屆韓國最具總統相的兩位候選人,外交國防主軸倒是壁壘分明,連帶與產業、科技政策都將形成蝴蝶效應,值得台灣高度關注。

2022/03/02 | 吳瑟致

拜登代表團一訪台,「疑美棄台論」者也開始聲援烏克蘭了

許多藍營人士看到烏克蘭危機就見獵心喜,從一開始合理化俄羅斯的侵略行為,還出聲抨擊歐美國家不該對俄羅斯採取制裁,諷刺的是,在美國難以兼顧印太形勢的期待被打破時,也同時打了台灣內部親中勢力的臉。

2021/11/26 | TJ

【關鍵眼中盯】凡事都訴求「抗中保台」的民進黨,最終只會讓人對中共威脅無感

防範中共很要緊,但一味無限上綱的結果,反而會讓這個講到爛的詞彙和礦業法或居住正義那樣,讓一般人覺得無感,甚至當成笑柄。當「政治正確」台派定義出的「中共同路人」越來越多,脫離同溫層後,真的有辦法用這套論述,去說服大部分的人嗎?

2021/08/26 | 新公民議會

江啟臣與朱立倫同樣號稱「親美」,卻反映出兩種國民黨內的「中國路線」

江的路線較為務實,但欠缺大局觀與歷史觀,朱的路線反之,從側面看來,這次選戰與其說是世代之爭,倒不如說是考驗國民黨員們,「為黨著想但會導致大老政治復辟」,以及「痛恨民進黨恨到即使國民黨勢力萎縮也不在意」的兩條路線的抉擇了。

2021/02/11 | 黎蝸藤

緬甸為什麼這麼親中?先別假設絕大部分國家都應默認「親美」

緬甸的緬族和中國的漢人之間的關係實在非常類似。西方國家要和緬甸人說「民族平等」、「宗教自由」這些,緬族人聼不進去,反而中國那種「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理論」,緬族人簡直感到心心相印。

2021/01/26 | 精選轉載

揮別「川式麻辣」初嚐「拜登悶鍋」 ,美台關係靜默前行

這四年來,受到「川式麻辣鍋」影響,口味日重的台灣朝野,可能也要換一換口味習慣了;從這次蕭美琴正式獲邀出席拜登總統就職大典的過程來看,拜登的對台政策,可能會更傾向於「實惠而口不至」的「悶燒」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