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包括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和互相信任的情況。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02 | 精選書摘

《謝謝,讓我照顧你》:母親脱去了肉體的軀殼回歸到宇宙空間裡,她的靈魂則加入了我的群組

我母走後,我才真正領悟到:事無好壞,衹是一個轉折而已。死亡也不是一個多麽特別的、突如其來的事,而是一個早就知道的、一定會發生的事。就像果核早就安置在果肉裡面,剝開果肉就一定會看見它的存在。

2023/05/26 | 勵馨基金會

家事法庭上沒有輸贏的攻防戰,父母的角力成為孩子最痛的難題

「無論是家暴法庭或是家事法庭,開庭都是一個很撕裂的過程。」勵馨基金會新北分事務所法院服務資深社工盧芷儀說,雙方在關係很差的情況下爭取權利,隨之而來的是更加激化的攻防與傷害,讓原本就受傷的關係更難處理。

2023/04/19 | 精選書摘

《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摘下母親的面具,是療癒過程的一部分

許多欠缺母愛的人從未見過母親的完整面貌。母親有時躲在自己的房間裡,有時躲在毫無表情的臉孔後面,有時她出門前會先「換上適當的表情」──比較極端的情況是母親在孩子心目中猶如人形立牌。摘下母親的面具,了解她的人生故事以及形塑了她的各種力量,是療癒過程的一部分。 

2023/04/17 | 雞湯來了

【電影】《夢遊樂園》:「等孩子大一點再離婚」,真的比較好嗎?

使美樂感到痛苦的或許不是爸媽離婚本身,而是自己在過程中未曾被聆聽、考慮與告知,這往往導致孩子對爸媽有更多的憤怒與不諒解。如果自己或身邊有人正處在離婚風暴中,可以把握3個要點,讓我們即使無法跟伴侶繼續走下去,仍能成為給孩子最少傷害的家長。

2023/04/08 | 精選轉載

「一直滑手機」看來無害,但它徹底破壞了學生對靜態知識吸收的能力

我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同學或家長要放下情緒,先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手機上癮的問題,家長更不要在小孩面前沉溺於手機遊戲或影片,或是隨意轉貼來路不明的低品質資訊——這些都會沉澱在小孩的腦子裏面,導致他們覺得花長時間一直看手機不是什麼問題。

2023/04/03 | 精選書摘

《先陪伴,再教養》:當看見孩子偏差行為背後滿足哪些需求,會發現一切都其來有自

其實,選擇當個壞孩子,面對這些壞孩子的標籤,這些孩子縱使看起來嘻皮笑臉,但或許仍然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人,不會是無緣無故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出現偏差行為,當我們看見孩子的行為背後滿足了哪些需求時,我們就會發現,一切都其來有自。

2023/03/10 | 精選書摘

《教養是合作》:孩子出生確實會干擾婚姻關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若等孩子出生後再來討論,困境正要一波接著一波來襲,就好像敵軍已經攻打到了門口,國家才要討論戰略,總是緩不濟急。但,如果即時開始,亡羊補牢還是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所以不論孩子多大,伴侶溝通與經營越早越好。

2023/02/28 | 精選書摘

《要這樣的生離死別,才能讓我們真正相識相遇》:如果還有下輩子,爸爸,我們當朋友吧

除了小時候零碎的記憶,我們父女,其實是兩個幾十年沒有生活在一起的陌生人。我不懷疑他對我的愛,但是只要他醒著,我就緊張害怕地隨時等著被罵——「剉咧等」:他站著,我不敢坐著,他坐著,我不知道能不能靠近陪他,他抽菸,我抽二手菸。萬一他喊我,那絕對是有力氣訓話了。

2023/01/25 | 精選書摘

《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你家也是「閱兵場」嗎?為家人和自己創造一段「魔術時光」

忙碌雖是不可逆的現實,但誰也不樂意家庭淪為閱兵場。每當想起那位媽媽略顯無奈又自責的神情,讓我覺得這實在非常值得深思。針對「家庭時間」的管理,薩提爾有三點建議,對於經營家庭及親子互動常覺得缺少時間與心力的我們,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2022/11/30 | 彭孟嫻 Jessica Peng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任何沒有品質的陪伴,都不是陪伴

陪伴孩子重要的是心,而不是讓孩子們處於疲憊。就算孩子們現在的表現,仍然無法有美好的呈現,但是不要忘記陪有孩子,必須讓孩子握有人生「調色盤」的權力,而不是全部由父母來為孩子的人生調色。

2022/11/13 | TNL特稿

【書評】《不被愛也沒關係》:即使轉到了稀有的那顆毒親扭蛋,子女們仍會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書名《不被愛也沒關係》,也許是這三名被毒親養大的子女最想對父母說的話。就算不被你們用愛意扶養長大也沒有關係,就算我沒有叫你們生下我也沒有關係,就算這一生都無法逃離「我是你的小孩」的血緣也沒有關係,我們依然會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2022/11/07 | 精選書摘

《因為我是女性》:「情感混亂的母親」在養育中的典型特徵是,常常情緒性失控地對待孩子

混亂型依戀是由心理學家梅因(Main)研究發現的。媽媽情緒的混亂和不穩定性,導致孩子在關係裡充滿恐懼、焦慮和不確定性。梅因提出:當依戀物件不僅被體驗為安全港,與此同時,也被體驗為危險的來源時,混亂型依戀便產生了。

2022/08/26 | 精選書摘

《自我的誕生》:在心中住下了一個愛的人之後,你對孤獨的承受力就會變得強很多

從生理學的意義上說,我們對自我身體的認知最早是從鏡子裡得來的,我們會有一個被外部照到,然後才知道我是誰的過程。同樣,心理學意義上自我確認,也需要一面鏡子,需要另一個人做為鏡子去確認、看到我們。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嬰兒需要將媽媽等主要養育者做為鏡子,從中得到自己身分的確認。

2022/08/22 | 精選書摘

《自然教養》:人類最古老的祖先如何養育孩子?我在哈扎比人的親子關係裡看到「禮物經濟」

這種應對和看待兒童的方式並非哈扎比人所獨有,你可以在許多狩獵採集社群和其他原住民文化中找到類似的風格,該共通性使這種養育方式變得非凡且重要:儘管不同狩獵採集文化之間存在顯著的多樣性,你仍然可以找到一種養育和面對孩子的共同方式,可能經歷了數千年、甚至數萬年中倖存下來。

2022/08/14 | BBC News 中文

「窩巢族」想搬了:為什麼新加坡年輕人不願意再與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

新加坡的租房文化以前主要局限於外籍人士,近年來已經在當地居民中扎根。儘管租金不斷上漲,但從2015年到2020年,新加坡35歲以下獨自生活或遠離父母的單身居民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2022/07/16 | 讀者投書

【專訪】許傑銘心理師:離開金門抵達台灣,引導人生的小船踏入「成人初顯期」

對於現在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而言,既已脫離青春期的模糊,又尚未達到社會期待的成人模樣,如經濟獨立、結婚成家等,於是衍伸出「成人初顯期」的概念,說明這個似乎不太成熟,卻又努力獨立生活的過程。

2022/06/19 | 心理師的深夜學堂

「愛比較」是為了激勵孩子,還是父母的虛榮心作祟?

父母時常煩惱,該怎麼與孩子之間保持適當的關係?太近被嫌「直升機父母」、什麼都要管都要比較;太遠又與孩子關係疏離,成為名存實亡的親子關係。在本文中簡心理師用兩個原則,讓作為父母的你可以正常地「探聽」到孩子的日常,又不會造成關係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