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英語:Intimate relationship)是指包括身體和/或情感親密的人際關係。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09 | 辣台妹聊性別

邊談戀愛,邊做社運:戀愛作為一種社運理念的實踐⁣,其民主化也是緩步前行⁣

戀愛,其實同樣是個叩問「我是誰?」的歷程。活在現代化社會的我們,不再依循既有的標準,開始在生活中做各種選擇,諸如選擇自己所愛之人、選擇要不要進入一段關係,藉由各種選擇確立自我的意義。投身社會運動的女生們,則在行動者的認同和愛情的認同之間,找尋兩者的交集。⁣

2023/03/27 | 方格子vocus

《家暴法》的保護令是針對暴力行為,與「加害人是不是好人」一點關係也沒有

認知輔導教育的「指認家庭暴力行為」主要是讓加害者知悉兩人關係相處的行為紅線是什麼?但很不幸的,據我的觀察,相對人在收到保護令的那個時機點,看到保護令內容時,往往就被滿溢的憤怒情緒淹沒了,不是把收到的保護令丟到垃圾桶就是燒掉了。我們在認知輔導教育初期,定會敦促「加害人」先找到並清楚地讀讀自己的保護令。

2023/03/14 | 精選書摘

《靈魂謀殺》:亂倫倖存者的因應策略——防禦機制和對意義的追問

身為榮格心理分析師,沃爾茲引入「靈魂」的觀念看待性創傷,認為創傷經歷可以摧毀意義,使人的靈性層面蒙上陰影,但也正是「靈魂」的深度,使得對意義與愛的體驗成為可能。

2023/02/25 | 精選書摘

《別人怎麼愛你,都因為你怎麼愛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如何維持長期的激情?

結婚幾年之後呢,很遺憾,大多數夫妻就開始進入到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日復一日的都是柴米油鹽。當你把日子過成了一潭一成不變的死水,激情也就變成了一件奢侈品。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婚姻陷入雞肋般的親情期,不想讓婚姻變成一潭死水,一點波瀾、一絲活力都沒有,那麼,有些事情你是必須要去做的。

2023/02/12 | 精選書摘

《搞懂男人的戀愛邏輯,談一場雙向奔赴的戀愛》:男人真正想要的戀愛,絕對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交流

我們身處在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當中,有時候會被「習慣」給矇蔽雙眼。這種習慣會使我們開始用最懶惰、最不費力的方式去跟別人相處。但是這種懶惰的方式,也慢慢泯滅了感情當中的儀式感,一旦喪失了儀式感,就會變得無法給予尊重,而這種無法獲得尊重的親密關係,恰巧是男人在感情當中的致命傷。

2023/02/11 | 精選書摘

【小說】葉揚《安然與實恩》選摘:當袁實恩看見鄭安然的時候,他立刻就感覺到同一族類的氣息

他們的共同點,是在同年出生,又在同年甄選進了同家公司。從二十四歲到四十歲的兩個人,認識了很久,有過無數的機會,微笑,問候,打開簡報喝一杯水,接在會議後面,禮貌的一頓飯。

2023/02/10 | 精選書摘

《失控的愛》:別讓模糊假性的「我們」打破彼此真摯的感情

全面控制型虐愛,其實表示這段關係已經失去親密關係的本質了。當我們忘了親密關係的本質,很容易一不小心,把自己變成親密關係中的「虎爸」、「虎媽」,甚至是「教練」,進入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歷程,和彼此的互動中做了很多檢討、督促、提醒和要求,忘記了去關心、尊重、扶持和陪伴。

2023/01/14 | 精選書摘

《我所知道關於愛的一切》:他覺得我全裸被他室友看到這件事讓他精蟲衝腦,我們吵了第一次架

我是朵莉,我是記者、專欄作家、Podcaster、編劇,現在更升格成自己人生故事改編成影集的執行製片。我從小在倫敦郊區的史丹摩(Stanmore)長大,這本書記錄了我從懵懂無知、對異性渴求的青少女到開竅搖身變成夜夜笙歌的大學生、再如所有畢業生焦頭爛額地應徵工作,逐步成為記者再到邁向作家這些年的點滴和際遇。

2022/11/07 | 精選書摘

《因為我是女性》:「情感混亂的母親」在養育中的典型特徵是,常常情緒性失控地對待孩子

混亂型依戀是由心理學家梅因(Main)研究發現的。媽媽情緒的混亂和不穩定性,導致孩子在關係裡充滿恐懼、焦慮和不確定性。梅因提出:當依戀物件不僅被體驗為安全港,與此同時,也被體驗為危險的來源時,混亂型依戀便產生了。

2022/11/06 | 歪脑|WHYNOT

性別戰爭:「直男行為研究社」爆紅的背後,網路會讓性別對立越演越烈嗎?

在社會規範的性別腳本中,不只異性戀男性受到約束,女性同樣也會因這些潛移默化的規範更傾向採取某些行動。康庭瑜指出:「當然,每種性別在親密關係都會有行為失當的時候,但某些行為常是男生多於女生,有些則是女生多於男生,就可以知道不同性別擁有不同的社會腳本。」

2022/10/31 | BBC News 中文

2022美國期中選舉觀察:政治立場越來越成為親密關係中的絆腳石

約會中的這種分歧,只是極端分裂的美國其中一個症狀。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指:「如今的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比過去50年的任何時候都更大。」上個月,《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民調發現,很多民主黨和共和黨人不是把對面的人看作政治反對派,而是「敵人」。

2022/09/03 | 方格子vocus

這不是你的錯!「沒安全感」也許能成為找回自己人生意義的契機

沒安全感與被愛的需求有關,是每個人在關係中都會面臨的擔心,適當的表達需求能潤滑雙方的關係,讓彼此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但若被原因不明的沒安全感拖著走,就很容易消磨雙方的愛情存摺,愛久了自然疲憊不堪,也被生活瑣事耗竭。

2022/08/23 | 精選書摘

《如何擁抱一隻刺蝟》:「邊緣型人格」的愛情藍圖與愛情寫真是什麼樣子?

邊緣型人格者的內心遵從著「你愛我,我就活著」的想法,他們看起來是因愛而活,其實內心充滿了對孤獨與獨處的深深恐懼。對他們而言,擺脫孤獨的捷徑就是戀人的陪伴。因此,他們總是在沒完沒了地尋找意中人,希望能找到那位「完美」的、真的愛自己的戀人。

2022/08/21 | BBC News 中文

如何忘掉前任走出情傷?一名分手教練的建議與經驗談

「分手教練可以幫你自豪地回顧人生中那些在所難免和痛苦的時期,」阿榮可說。「雖然關係教練可以幫你如何在別人面前更具魅力,但分手教練可以幫你重新找回自我滿足感。」

2022/07/19 | TNL特稿

【對談】我的AI男友-真實或虛妄的愛(下):中國式的AI戀愛,跟國外的有什麼不同?

張潔平:我們今天很多的商品,尤其是網際網路產品,都是在聘用大量的人類學家來計算人類的情感,作為商業的動力。那變成說,我們作為一個記錄者,你怎麼去辨別出這個情感流動背後,一方面要深入到情感結構裡面,另一方面你必須得看到,它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結構存在。

2022/06/2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你不能再死一次》作者陳雪:細思恨的理由,莫忘愛的初衷

近幾年動筆寫懸疑小說,陳雪細想與過往撰寫文類最大差異,是需運用更多對白與場景,故事也更為寫實,「我盡力讓角色活靈活現,要模仿他們的腔調、建構對話鋪陳,也要設想該如何讓讀者被說服。」過往或許天馬行空、不必核實,但寫懸疑推理,總需思前想後,一一查證。

2022/06/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大概沒有一對上海情侶曾經想過,會在這座城市體驗到長達兩個月的遠距戀愛

大概沒有一對在上海談戀愛的情侶曾經想過,有那麼一天,在這座城市裡要見個面居然這麼樣的困難。這些習慣都被改變,即便住處緊鄰幾個街區,然而見不到就是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