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觀點

觀點可以指:

觀點 (哲學),看待或思考事物的方式。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7/04 | 精選書摘

《決策的邏輯》:「存活率90%還是死亡率10%」,語義效應如何影響人們的接受度?

其中一組醫生看到的資訊是:如果手術,病人一個月內的存活率是90%。另一組醫生看到的資訊是:如果手術,病人一個月內的死亡率是10%。你覺得在這兩組醫生中,選擇手術的比例會有差別嗎?

2022/08/27 | 精選書摘

黃小胖《喜劇媽媽桑幽默表達學》:為什麼同樣一個笑話,他講起來好好笑,你講起來卻不好笑?

觀點是一個溝通的起點,不是終點,總要有人先站在某一立場思考,另一方才能協助試想其他層面,溝通才能漸入佳境。所以,觀點必須先行切入,但可以調整;信念與價值觀,才是觀點說話背後難以改變的東西。

2022/07/28 | 方格子vocus

經典閱讀的價值:你在意食品生產履歷,卻不在乎吸收到腦袋的知識是從哪裡來的?

現代人對於要吃進肚子裏的東西非常在意源頭是否乾淨,但是對於要吸收到腦袋裡的知識與觀念卻不在乎是從哪裡來的,難道沒有人發現這個矛盾的事實嗎?

2022/04/25 | 精選書摘

《底層邏輯》:狡猾的人用「為什麼+觀點」注射別人,愚蠢的人注射自己

「為什麼」,是「黃金三問」(Why、What、How)裡最有力量、最有可能觸及靈魂的問題,但也是最危險的問題。 

2022/04/02 | 精選書摘

《薩提爾的故事溝通》:一本書,三種意圖,透過故事讓親子一層層接近愛

親子教養專家也是小說家的李儀婷,創作出適合孩子讀的故事,以薩提爾模式為核心概念,引導孩子認識「愛」,學習真實貼近自我。這本書的故事內容,皆圍繞在薩提爾模式的冰山層次上,讓孩子透過故事理解冰山的層次之外,也藉此理解「真正的愛」該如何表達。

2021/05/08 | 方格子vocus

2021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在動盪不安、資訊焦慮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需要紀錄片?

紀錄片為什麼能力抗嚴峻疫情、在2021年橫空出世?不如劇情片,無刻意設計的對白、動作;常以空鏡頭、非敘事結構、間歇性慢動作呈現的紀錄片,如何召喚人的情感?魅力又有何在?

2020/10/13 | 精選書摘

《難以勸誡的勇氣》:現代人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我們會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現實」

看待他人不同的觀點,核心重點不是他說了什麼,而是他對這件事情有感情,是他人背後的情緒、感情跟經驗,就算與我的看法、觀念不同,但我們有什麼資格去評判別人的情緒、感情跟經驗?

2020/08/19 | 精選書摘

《超速寫作》:讓人一口氣讀完的四種文章結構模板,有哪些使用技巧與亮點?

第一種模版是觀點加上多個事例,就是指先根據「選題」的方法,選取一個具有爆紅潛質的「核心觀點」,提出觀點之後,再用多個事例去印證它。

2020/07/15 | 精選書摘

《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表達賞識需具備三要素,絕非一句「謝謝」如此簡單

大多數談判過程中,有三大絆腳石會阻礙談判雙方互相欣賞。首先,我們可能疏於理解對方的觀點。我們自顧自陳述己方論點,卻沒有費心理解對方。別人說話時,我們滿腦子只想著自己要傳達的理念。由於缺乏真正的聆聽,雙方都覺得自己的想法不被理解。

2020/03/17 | 精選書摘

《學思達與師生對話》:體驗比說理更有力——「情境式課程」該如何設計?

當我們想要改變一個人的「觀點」時,用「觀點」說服對方效果並不好,而且可能變成意氣用事。那麼什麼方法能夠讓彼此省思自己的觀點,並且予以修正呢?「感受」可能會是一個好的切入點。

2019/08/03 | 精選書摘

周芬伶《小說與故事課》:早期的小說大多是全知全能,慢慢出現「有限度的觀點」

觀點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用得恰當或有無新意之分,知道巧妙地使用觀點,已是小說老手,每個觀點都有優缺點,但看你如何使用。

2019/07/15 | 周詣/Daniel Chou

用「寫作」傳播影響力:適合不同等級寫作者的三種文體

萬丈高樓平地起,寫作從來就不是什麼可以一蹴可幾的事情,就算有了熟練的文筆與精準地掌握讀者偏好,「爆紅」的情況也都只是偶一為之。唯有從「今天」開始投資自己,漸漸掌握出屬於自己寫作的偏好與節奏,才有可能在這場自媒體興盛的「戰國時代」,找到自己對世界發聲的舞台。

2019/07/05 | 精選書摘

《解決所有煩惱的9種靈活思考》: 覺得自己有能力改變別人,是一種幻想

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改變別人是一種幻想。就算我們能改變自己,也不可能改變別人。因此,若想壓倒性地辯倒對方,或讓別人完全按照你的想法走,最後絕對會失敗。但是,我們可以試著與別人溝通看看。

2019/04/02 | 周詣/Daniel Chou

為什麼網路上充斥無病呻吟、千篇一律的空洞文章?

造成我們不擅長提出論點的最主要因素,在於文化背景與教育。台灣的教育背景習慣培養服從、合群而抹煞個別差異的群體。所謂「棒打出頭鳥」,因而造成我們不慣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想與別人不一樣而缺乏獨立思考的景況。

2019/04/02 | 周詣/Daniel Chou

為什麼網路上充斥著無病呻吟、千篇一律的空洞文章?

造成我們不擅長提出論點的最主要因素,在於文化背景與教育。台灣的教育背景習慣培養服從、合群而抹煞個別差異的群體。所謂「棒打出頭鳥」,因而造成我們不慣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想與別人不一樣而缺乏獨立思考的景況。

2019/03/10 | 精選書摘

丁菱娟:為什麼在顧問產業裡,資深又有產值的人這麼重要?

倘若你發現自己每天忙得要死卻沒有產值,這時可能要好好檢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是不知道方向?還是沒有方法?把問題找出來跟主管討論,或改變自己的工作模式,訓練自己成為注重效率的工作者。忙,絕對不能拿來衡量對組織的貢獻,績效最終還是得看產出。忙可以,但請不要瞎忙。

2019/01/17 | 精選轉載

越聰明的人,偏見越深:如何避開無所不在的「思維陷阱」?

這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難以預測。但我們不該追求確定性,而是應該要弄清「事情有多不確定?」並從中推估各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而這推估能多準確,取決於我們已知的訊息以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