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記者

記者是媒體從業人員中,從事訊息採集和新聞報導工作的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2 | G點電視

G點電視編採手記:岑子杰同性婚權案部分勝訴後,我從記者會落跑了

發佈會的人被記者重重遮擋,一個都看不到。這時有另一個遲到的外國行家,舉著相機推推搡搡鑽進了人群,我趁機緊隨其後。但沒走兩步,「Oh shit!」幾張熟悉的臉哐當撞進我眼球,居然是我公司新聞組的同事。我一個急剎,連忙掉頭。在門口遇到一個相熟的行家,他問我怎麼進了又出,我坦陳,他反問有什麼所謂,他自己就是以個人身分來的,要見證歷史。他知道我的事,我便悄聲說:「我要是跟他們說我在給G點做義工,那豈不是半出櫃了嗎?」行家驚詫:「你不是公開的嗎?」

2023/09/21 | 方格子vocus

台灣媒體亂象對社會的影響:倫理倡議和教育的重要性

前幾天看了Youtuber錫蘭的影片〈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覺得他講話很有條理,邏輯也很清晰,一一回擊並解析了媒體對他與其他網紅如何的斷章取義、標題殺人。電視台或是報業記者,不是在寫個人部落格、寫故事、寫小說,是在傳播給國家社會客觀事物變動的消息,從荀子的〈性惡篇〉來看,更能發現在社會中,缺乏倫理和道德規範會導致混亂。

TNL+ 2023/08/29 | 傅紀鋼

「雲豹小公主」負面聲量爆增,賴品妤沒能把摔倒轉化為同情票反而犯眾怒,可說操作失敗

雲豹能源的爭議,賴勁麟被逼得不得不神隱,甚至最後辭職,原因不是賴品妤的政治前途,而是顧及社會各階層的觀感。讓賴品妤被迫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但賴品妤不但未能釋疑,還因為應對失當,沒把自摔轉化為社會同情票,反而更遭眾怒,可說一次失敗的公關操作。

2023/08/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旅歐俄羅斯女記者疑似遭人下毒,德國檢方證實:調查中

揭露俄羅斯在烏克蘭涉嫌戰爭罪行的柯斯秋琴科說:「當我身在歐洲時,完全忘了相關的安全措施,例如我在討論慕尼黑的行程時,就用了臉書(Facebook)的Messenger通訊軟體。」

2023/08/03 | 精選轉載

《八尺門的辯護人》故事原型「湯英伸事件」發生時,那時我是個剛跑新聞的菜鳥

為了搶救這位年輕人,我們第一次以記者身分參與連署,呼籲「槍下留人」,仍未能挽回湯英伸的生命。據悉,湯英伸執行槍決時,堅決不願打麻藥,並說:「我罪有應得,必須承受這個痛。」此案引起社會嘩然,餘波盪漾不止。

2023/07/19 | 洪瑩霏

盧卡申科鐵腕壓迫新聞自由,知名異議記者遭白羅斯逮捕,聯合國:違反國際人權法

聯合國人權高專辦高級專員圖克表示,為了白羅斯人民,政府有責任制止此種大規模鎮壓,進行公正透明的調查,將嚴重侵犯人權的人繩之以法。他說,白羅斯當局逮捕那些他們聲稱的「極端主義者」,甚至剝奪他們的公民身份,是可恥的。

2023/07/09 | julia

扮演媒體與學界的溝通橋樑,隱身在科學報導身後的「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話我們沒少聽過,「這位教授在寫什麼最好有人看得懂」的批評學界也沒有少聽。在許多時候,科學家發現自己的研究發表被誤植、自己的話語被沒有相關背景的記者誤會成完全不同的意思,因而對媒體爆有負面的觀感,甚至害怕出面受訪,這時,「SMC」的價值就出來了。

2023/07/0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叛國者》作者李志德:我們這樣白白被壓迫幹嘛?中國就是一個太好的題材啊

李志德表示,「軍中有所謂的『心輔官』,我想情報單位會不會也有,讓他們可以把心裡的話說一說?但問的時候他們笑笑說沒有這種管道,因為他們想講的沒人敢聽,而且知道機密就很危險,『我找一個人來當我的樹洞、講給他聽,講完就得把樹洞燒掉』,他們得把祕密帶進棺材裡。」

2023/06/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立委鄭正鈐遭控「摳手掌心」性騷,國民黨表示絕無吃案,鄭:不實指控需要時會提訴訟

,國民黨21日公布性騷擾申訴處理情形,針對男性國民黨立委涉嫌騷擾男記者事件,被外界質疑「吃案」;此案受害者的學長、網紅楊律師昨天說,性騷嫌疑人就是鄭正鈐。鄭正鈐今天在新竹市議會接受媒體聯訪時被問及此事,他表示,黨中央有沒有吃案,要問黨中央,但他有被黨中央調查,也有據實回應當時的情況。

2023/06/07 | 精選書摘

《讓媒體搶著報導你》:「當品牌的臉」這種負責任的態度,正是記者對企業創辦人的期待

作者為熟知媒體生態的前BBC資深記者,本書提供個人、企業、公關、行銷一條捷徑,從和記者打交道、合作、撰寫吸睛企業故事到不停被轉發,運用書中的技巧和工具,就能有效博取版面、增加人氣。

2023/05/03 | 張博丞

國際特赦組織使用AI生成照片引發熱議,以保障民眾人身安全為由是否合理?

針對為何使用AI生成圖像,國際特赦組織表示:這是為了保護參與示威的抗議者,不被國家識別和追蹤。一名抗議者也出面表示,隱藏抗議者的身份有助於保護他們,並降低他們被跨大指控而入獄的風險。

2023/04/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俄羅斯以間諜罪名起訴《華爾街日報》美國記者,拜登呼籲應盡快釋放

俄羅斯7日已正式起訴《華爾街日報》美國記者格什科維奇,指控他替美國從事間諜活動。美國總統拜登、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以及共和黨領袖麥康諾皆呼籲莫斯科應盡快釋放該名記者。

2023/03/3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俄羅斯以涉間諜活動逮捕《華爾街日報》美籍記者,傳因「正在調查瓦格納集團」

俄羅斯聯邦安全局表示,「聯邦安全局已制止美國報紙《華爾街日報》莫斯科分社記者、1991年出生美國公民格什科維奇(Evan Gershkovich)的非法活動」,俄羅斯外交部認為他涉嫌為美國政府的利益從事間諜活動,並收集關於俄國軍事工業複合體企業的資料。

2023/02/23 | 丁肇九

擔心工作被ChatGPT取代?與其學寫程式,不如增進專業成為AI的核稿人

要理解目前的AI真的不難,基本上就想像是一個閱讀超級快,繪畫與表達能力又很好的人類,有了這樣的認知,基本上就能迴避掉市面上80%的怪力亂神討論。至於新技術出現後哪些工作會被取代,或許不是「趕快學寫程式」就能解決的問題......

TNL+ 2023/02/22 | 黎蝸藤

老左派、川粉與季辛吉,這三類人為何會站在一起支持俄羅斯、詆毀烏克蘭?

有趣的是,老左派和另外兩類人本身是極端對立的光譜,現在居然都站在同一陣線。不得不說,這類「老左派」是脫離時代的存在,他們成長在一個「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壞」的左派話語年代(60、70年代),比如赫許的成名做是美國的越戰中的戰爭罪行。沃特斯搖滾樂更是反戰反殖民的文藝工具。

2023/02/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資深記者、普立茲獎得主赫希指控美國炸毀北溪天然氣管線,白宮、CIA反駁報導內容「純屬捏造」

美國資深記者、普立茲獎得主赫希(Seymour Hersh)近日指控,美國是去(2022)年破壞俄羅斯與德國之間北溪天然氣管線的幕後黑手。對此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發言人華森(Adrienne Watson)反駁,報導內容「純屬捏造」。

2023/01/04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擁難民身份的巴基斯坦記者在馬來西亞失蹤,官方證實去年已將他遣返回國

馬來西亞內政部長賽夫丁在3日時證實,由馬來西亞時任首相依斯邁沙比里領導的政府,已在去年8月的第三週,將持有聯合國難民卡、在十幾年前逃往馬來西亞的巴基斯坦男子賽依法瓦引渡回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馬巴(Islamabad)。賽夫丁指出,雖然媒體認定賽依法瓦是一名記者,但馬來西亞政府已正式承認他是一名受到紀律處分的前巴基斯坦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