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 2023/11/28 |
《我們都是被星光哄騙的孩子》:街頭巷尾的行為藝術,擺攤詩歌連結陌生的途人
我們很常在香港看見各式各樣的文藝活動,但大多要預先報名,對議題有一定理解,門檻不低。但詩人舉辦的「你出題我寫詩」,是在不同地方以「擺攤」形式,讓素未謀面的人可以在路過時任意參加。同時,她希望藉由這種形式,可以讓「沒有詩意的城市」,更加貼近藝術。另外,詩人強調了「自己」、「參加者」和「世界」的連結。吳敏鈴或許未必自覺,但其活動及理念,已和「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的精神互相呼應。
2023/11/25 |
【2023金馬獎】王兵《青春(春)》獲最佳紀錄片,節制又忠實地呈現勞動樣態與青春生命力
【2023金馬獎】今年金馬獎紀錄長片的入圍,其名導雲集,陣容恐怕為本屆金馬之最,包含許鞍華的《詩》、蔡明亮的《何處》、趙德胤《診所》、王兵的《青春(春)》、林正盛的《撼山河 撼向世界》,其中,王兵的《青春(春)》在今年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亮相,在坎城也收穫普遍好評。最終則由王兵執導的《青春(春)》順利獲獎。評審表示,中國代表性獨立導演王兵,以15年將鏡頭對準勞工生產重鎮,在勞工的密集勞動的日常中,不妄加批判,節制又忠實地呈現勞動樣態與青春生命力。
TNL+ 2023/09/01 |
《地納於心》:公屋詩系的記憶書寫,獨一無二的地方經驗和場所精神
公屋、街道和飲食,緊扣了香港普遍的共同經驗,三者仔細區分亦有不同之處。公屋和街道同是空間,前者是居住空間,容納的更多是私密體驗,是區隔外界的避風港;後者則為公共空間,像波特萊爾形容人來人往,充斥陌生群眾行走和聚集的大街。而飲食和地方相連,異鄉人最容易因味道彷彿回到故土,既私人又公共的舌尖世界。從篇幅來說,周漢輝顯然最用心於「輯一香港公屋詩系」,接近全書的一半,詩量遠超於其他兩輯,也是詩集最令人驚喜之處。
TNL+ 2023/08/29 |
【香港新文學】詩境與土耳其咖啡的享受——讀鄺健行《摘藝西東:希臘﹒中國》
雖說全書以專欄雜文為主軸,但鄺健行教授從不輕視,他在〈自序〉中明言自己下筆擬稿都用上「正學」文章的態度,寫得十分認真。能融化知識學問,平衡理智與情感的文章,本身都可以歸入學者散文一類。香港的學者散文發展成熟,蔚為大觀,名家輩出。若究其系譜脈絡,自可上追五四時期的胡適、周作人和梁實秋等學者作家。當中,鄺健行教授就多次提到周作人。文章風格有沒有受到影響,這不好說,留待他人研究,但至少深入了解過周作人是肯定的。
TNL+ 2023/03/29 |
【香港新文學】於是於是,戲以成詩——讀飲江《於是搬石伏匿匿躲貓貓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
是次詩集,跟上一本詩集同是「新曲加精選」,收錄詩歌共112首。不少新錄作令人眼前一亮、欣然莞薾。當中有些是詩人為自己七十歲生辰所寫的作品。詩歌起首典故頗多,但不甚阻礙我們理解詩歌,以至感受詩人心境。
2023/02/17 |
非如此不可?辛波絲卡致給所有人的〈一見鍾情〉
我們談起一見鍾情,總會有兩種反應,認為那是欺騙大眾的話術,俗套難耐;又或戀人深信的唯一 ,soulmates的相遇。辛波絲卡卻形容為:無數次的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