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詩人

詩人是創作詩歌的人,屬於文學家一類。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11 | 精選書摘

《唐詩寒武紀》:隋煬帝楊廣的詩歌俱樂部第一條規則──不許有人寫得比我好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詩人薛道衡很有才華,是當年文壇大家庾信少有地給予好評的幾個北朝詩人之一,寫了一句很有名的「空梁落燕泥」,結果被楊廣給殺了。據說楊廣一邊殺還一邊變態地問:「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2023/02/21 | 方格子vocus

ChatGPT回應「AI能否寫出一首好詩」:看來詩人暫時不用擔心自己的工作被取代

詩人如同販賣矛盾的商人,每完成一首作品都是在否定自己的存在。極端一點我們甚至可以說:寫詩,就是不斷證明自己未能寫詩的過程。這般情況下,AI透過學習寫出來的作品,自然難以成為偉大之作。一名詩人如果能夠被AI完整學習,在文學觀沒有太大改變的情況下,他同時是一名失敗的詩人。然而,只有我的一方言論不夠公平,於是我也請ChatGPT反駁我的論點,想不到它沒有打算為AI護航,得到的回答如下:

2023/02/04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越南第一家女性報紙的首位女編輯是誰?谷歌塗鴉因搞錯孀月英肖像致歉

本週三,谷歌(Google)在谷歌塗鴉(Google Doodle)牆上紀念越南第一家女性報紙的首位女編輯孀月英(Sương Nguyệt Anh,本名是Nguyễn Thị Ngọc Khuê),不過這幅由河內藝術家Camelia Pham創作的肖像卻非孀月英,而是1971年於西貢成立的孀月英中學的首任校長Dang Kim Chi,谷歌已在週四對此錯置致歉。 孀月英自幼向父親學習中文和喃字,深厚的文字底蘊讓她能身兼作家、詩人、編輯等角色,而之所以取筆名為「孀月英」,是因丈夫在女兒出生的兩年後過世,從此她便以「孀月英」(Sương Nguyệt Anh,意為「喪偶的 Nguyệt Anh」)為筆名,開始替越南第一家女性報紙《女界鐘》(Nu Gioi Chung)撰稿並擔任該報的首位女編輯。

2023/01/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詩人白萩過世享壽87歲,現代詩壇孤岩為本土文學貢獻良多,文化部將頒發旌揚狀

白萩1964年與林亨泰、陳千武等發起創立笠詩社,為台灣本土文學貢獻良多,他以具有突破性的詩藝縱橫四大詩社,多次獲得「十大詩人」的榮銜,已在台灣詩壇地位無可搖撼。白萩曾於受訪時表示:「寫詩就是給我一個最深層的反省。要創作之前是一個孤獨啊,自己反省自己的經驗,好讓自己像上帝一樣的創造自己。」

2022/09/25 | 生鮮時書

【專訪】追奇:咖啡有人生苦嗎?生活映照出對生命的疑問,讓苦味擁有不同層次

在討論過程中,追奇決定將自己切換成咖啡店店長的視角去創作,想像會遇到的顧客與他們背後的故事。因此在《讀曆咖啡店》故事中所描寫的角色,都是她在日常生活中沒遇過,但卻真實存在的。

2022/09/20 | 德尼思化

閱讀李顥謙:伏在罪惡之城的墳堆,書寫倖存者的愧疚

詩人能夠為世界做些什麼,文學可以如何?一首詩的悲歌,始終是偷渡他者痛苦,化作句子,輕鬆實乃沉重,飛向四方。撥開邪惡的霧,溫柔地讓世人聽見真相。

2022/08/28 | 人本教育札記

【專訪】詩人吳晟:寫詩不只是文學創作,也是社會參與,是對土地深情的凝視

被稱為「土地詩人」的吳晟,在彰化出生、就學、執教、退休,一生受濁水溪灌溉滋養。年輕時追求公平、衝撞黨國體制,與他人不同的是,他總懷揣著濃厚的土地關懷,樸實的筆觸下是一幕幕人文、土地關係下的鄉野光景。

2022/06/04 | 方格子vocus

為了尋找一句美麗的話——讀羅智成詩集《個人之島》

讀到與書同名的這輯時,相信熟悉羅智成的讀者自然會想到他的另一本詩集《地球之島》。雖然在名字的發想上,羅智成自言是「同時產生」的,但收錄於這本/這輯當中的作品,卻完全不相同。

2022/05/21 | 德尼思化

閱讀嚴瀚欽:碎與拍打之間,釐清亂世的疑問

海浪撲面而來,與破碎成花的暫停。在世界摧毀之前,總會出現吟遊詩人。

2022/04/24 | 王薀老師

印度詩人泰戈爾之所以了不起,在於他將自己的生活赤裸地表達在創作中

泰戈爾異於常人地卻是不斷地用詩集創造歌曲,每天保持愉悅的心境,做為點妝作品的動力,這是我在許多西方文人身上很難看到的特質。同時他不同於一般人遇到挫折的時候,除了沮喪便是憂傷,他反而是從憂傷中尋找到靈魂的出竅口,這點令人讚賞。

2021/12/19 | 精選書摘

《我們的歌:五年級點唱機》:陳克華被抓去唱片公司當場填詞,十分鐘寫出〈台北的天空〉

陳克華想想,當年沒有金曲獎,但有金鼎獎,《台北的天空》得到最佳專輯,讓王芷蕾得到最佳女歌手獎,他也得到最佳歌詞獎,確實是豐收的一年。雖然著作權都被要求轉讓,但在那年代,一首歌詞五千元稿費,對於大學生來說,生活費綽綽有餘了。

2021/12/15 | 精選書摘

《班雅明》:班雅明對十九世紀中期以來出現的「為藝術而藝術」的運動絕不苟同

班雅明和波特萊爾的最大共通點是他們同樣深深明白到詩人頭上的光環已掉到路旁的泥濘裡(這裡所說的泥濘不是鄉村小徑的泥濘,而是大城市鋪設各式各樣先進設施時造成的泥濘),與其拾起它,倒不如嘗試面對沒有光環的處境。

2021/12/06 | 德尼思化

閱讀曾詠聰:在破碎之城,學懂拒絕的堅強和溫柔

三十出頭,香港詩人曾詠聰,伴你我同行。他是煩惱詩社創社成員,出版詩集《戒和同修》,提及「包含了規律、和諧,以及共同修行的意味」。

2021/11/30 | 傅紀鋼

詩人葉覓覓的「反疫苗」與「靈性收費」爭議(下)

詩人葉覓覓近期因為「反疫苗」與「靈性收費」等議題在社群平台炎上。她認為疫苗只是政府控制人民的手段,以及靈性收費單純是你情我願,不存在斂財的問題⋯⋯

2021/11/30 | 傅紀鋼

詩人葉覓覓的「反疫苗」與「靈性收費」爭議(上)

詩人葉覓覓近期因為「反疫苗」與「靈性收費」等議題在社群平台炎上。她認為疫苗只是政府控制人民的手段,以及靈性收費單純是你情我願,不存在斂財的問題⋯⋯

2021/11/26 | 醫學有故事

【專訪】陳克華:藝術與醫術的養成之路,擺盪在文學與醫學之間

照佛家的說法,一個人要見什麼醫生,選擇那種療法,最後會成為怎麼樣的結果,其實都是緣起緣滅,令行醫多年的陳克華了悟,人類醫學的進步其實受到拘限,從藥物、儀器到手術,都從病人身上得到驗證,每一項臨床醫學的突破與創新,除了靠實驗室幾個聰明的腦袋,最重要的還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眾生付出,病人才得到利益,醫生換來經驗。

2021/10/12 | 精選書摘

《反叛的科學家》:身為科學家、管理者及詩人的奧本海默

1964年諾貝爾物理獎提名、2012年龐佳萊獎得主、量子電動力學巨擘弗里曼.戴森,他是傑出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位多產的作家,他的這些文章提供了看待科學歷史的知性見解,以及對當前有關科學、道德與信仰爭議的全新觀點。

2021/09/12 | 方格子vocus

【詩評】陳育虹《索隱》:一切的愛皆如盈缺,我們永遠都不能逼迫時間復歸

陳育虹肯定是一位愛月人:在各詩集中或多或少都有月亮的存在;它帶有一種「明明身在體制之中,卻隱約感到孤寂」的水分,建立出一種難以啟齒距離感的畫面,其中最帶有這種特質的詩作或許是《閃神》中的〈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