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語言

語言(英語:language,詞源為拉丁語:lingua,意為「舌」)是一類複合交流系統,主要包含其形成、習得、維護及應用,特別是相應的人類能力。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9/04 | TNL國際編譯

中國形象差中文學習熱退燒,「韓流」席捲全球,韓語成美國大學選課大熱門

過去十年,與學習國際事務及安全的學生相比,西方國家商學院學生對於中文課程的參與度有所下降。有些人將中文在國際社會的式微歸因於市場變化。隨著Google翻譯和ChatGPT等人工智慧科技的進步,且能掌握雙語的中國畢業生已填滿中文相關職缺,新進求職者不再需要掌握基礎中文技能。

TNL+ 2023/08/23 | Lucy Chang

柬埔寨中文教學求生記(一):當「老華人」與「新移民」落腳高棉,他們如何培育下一代?

1980年代,就有一批為數不多的台灣移民到柬埔寨打拼。1994年,李登輝政府的南向政策,鼓勵不少台商赴柬考察拓點。柬埔寨與歐美市場的貿易優惠、便宜的人工,成為台灣成熟的成衣、製鞋業,理想的新生產基地。

TNL+ 2023/08/21 | 留德趣談

東亞經驗在歐洲職場

東亞人在歐洲,或有安靜和不愛發言的印象,但同時亦有許多正面形象,包括有禮、守規矩、樂於聆聽、做事認真。同時,東亞文化在歐洲常被視為智慧的象徵。

2023/07/19 | 方格子vocus

日本人的表達方式曖昧難懂?聽到「這句話」,代表你跟日本客戶的關係穩了

日本人做生意的規矩和台灣真的很不一樣,他們表達方式很曖昧。對我們台灣人來說,日本客戶講話像隔了一層紗似的,讓我們感覺不夠直接明瞭。那麼,到底該怎麼跟日本人做生意?我的經驗如下。

2023/07/10 | 張健文

純粹西方的幻想?語言文字和織物作為藝術媒介的一些思考

十多年前進入澳門大學葡文系以來,筆者一直慢慢地建立了一套圍繞語、文為中心的思考方法,有時甚至是極端地執著於單字在日常生活中互譯、轉換時,很容易會麻木跟隨了通常由官方或非官方但在某特定情況下通用的「表達必須正確」的原則,忽略了強加「正確」在他人身上時,其實是重覆⋯⋯

2023/05/28 | Hang-TV越南夯台灣

越南年輕人最新流行語怎麼說?好吃到「沒有沾醬」,你這個人很「Lemon」

在這幾個越南流行語中,「U oa」原本是指跟小朋友玩「Pikabu」的遊戲,因越南男歌手MONO一次在表演中演唱〈Waiting for you〉這首歌時,他在台上做了「Pikabu」的手勢,就讓「U oa」成為流行語。

2023/05/05 | 程世嘉

有人認為不需要再學習外語,以後用AI翻譯就可以了,我認為這完全錯誤

最近許多論調指出,人類不需要再學習外語,畢竟以後用機器翻譯就可以了。我認為這完全錯誤,我堅信語言學習只會因為AI而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學習一種新的語言,不只是為了表面上淺層的溝通。多學習一種語言,最重要的是多學到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以及浸潤在語言背後代表的各種文化。

2023/04/29 | 萬宗綸

只要談雙語教育就會提到「新加坡」,但台灣真的了解星國「雙語政策」嗎?

台灣因為要推動「2030雙語國家」,新加坡又成為被借鑑的對象,然而這種「新加坡自助餐」出現在台灣的公共討論中,到底要借鑑新加坡的什麼,每次都不是很清楚。究竟台灣人學英語,跟新加坡人學英語,能夠相提並論嗎?

2023/04/21 | Hang-TV越南夯台灣

越南北中南口音差很大,中部根本是另個國度:「為何去胡志明市沒人聽懂我在講什麼?」

「為什麼我學了越南語,去胡志明市沒有人聽得懂我在講什麼?」在影片中,秋姮表示學習越南語其實不用太擔心口音的問題,就連她聽自己,有時聽中部人講話也會聽不懂,而來自不同地區的越南人在對話時,也會選擇用最簡單的字句來溝通。

2023/04/18 | 方格子vocus

康軒教材「土豆」之亂,顯示台灣對本土語言多元化的認知很狹隘

對中國用語的敵意,就會因為對所謂中國用語只能藉由武斷認定,而以一種去歷史化的方式,排斥所有你不了解的族群體驗,即便這種體驗,可能比個別批評者的年紀還久遠。以「土豆絲」一詞來說,網上簡單查詢眷村菜式,就會發現這種用語很常見。而我不是說康軒教材沒有問題,但問題是在別處。

2023/04/09 | 方格子vocus

為什麼台灣人學了十幾年英文,出了社會才發現無法學以致用?

出了社會的你有沒有疑惑過,自己在校學的英文到底用在哪了?你還記得多少單字?為何在學校學了數不清多少年頭的英文,畢業後卻對於考英文證照無法充滿信心?這說明學校的英文教育和出社會是脫節的。我們為什麼花了學費去學義務教育的英文,還要另外花大錢上補習班,想辦法考取真正對我們未來有用處的證照?

TNL+ 2023/03/16 | 留德趣談

低地德文是方言,還是語言?

學習德國的地方語言,都需要恆心和耐性。然而掌握了標準德文,一切都不會是難事。用地方語言與當地老年人談話,對方都會把你當成摯友。

2023/02/20 | 精選書摘

《情緒,請開門》:有效的表達情緒不能越過「覺察」和「接納」這兩個環節

很多時候,並不是人們自身不想改變那些不良應對方式,而是長久以來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所以即便不良應對方式一直帶來很多痛苦,人們有時還是無能為力。而個人的良性情緒表達也並非易事,想改變固有的情緒表達方式,十分需要進行反覆練習。

2022/12/04 | 方格子vocus

身為國文老師,我們不應該只回答學生「因為大考要考,所以你必須學國文」

學國文到底有什麼用?我們念那麼多古文要做什麼?隨著越來越多頂大的二類組科系不採計國文,大一國文到底該不該廢除,關於國文是否為廢科的討論越來越熱烈。身為國文老師,我們不應該只回答學生「因為大考要考,所以你必須學國文。」而要談如何改變之前,應該要先確認的是「我們到底想透過國文教育帶給孩子什麼,是對他的人生真正有幫助的?」

2022/12/04 | 方格子vocus

學手語的華語老師:聾人的世界靜默無聲,卻也生機蓬勃、熱鬧非凡

總結這段時間學習手語的經驗,我想說:學手語真的非常有趣!透過學手語而接觸與認識聾人文化,我才發現許多聽人世界理所當然的生活模式與思考方式,在聾人世界完全是不一樣的。這種種的差異,小到鬧鐘、門鈴與上課鐘聲,大到社會公共設施與資訊傳播,都是一種聽人與聾人之間的文化差異與衝突。

2022/11/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法國人類學家艾諾逝世享壽77歲,畢生奉獻蘭嶼研究達悟族文化、語言

艾諾在專訪中說,想深入探究達悟族古老的秘傳歌謠Raod,了解如此美麗歌謠背後的故事。在達悟族語流失的今日,艾諾的研究與上百小時錄音紀錄顯得格外珍貴。她說:「傳遞下去,這就是最美的禮物」。

TNL+ 2022/11/08 | 謝達文

頂大二類組科系不採計國文引發論戰:以英格蘭和柏林為例,參考他們是如何「教國文」

在國文科的重要性又被拿出來討論的時候,我們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國文課綱」,去思考國文教育到底要達到什麼?選文一定要限縮在特定幾篇文章嗎?語文教育跟文學教育,有什麼差異,又有什麼重合的地方?

2022/10/26 | 林澤民

從被罵「白癡」的維根斯坦,看台灣政治人物互罵「蟑螂、老鼠」的語言遊戲

我覺得後期維根斯坦「語言遊戲」的概念比較適合用來看待「罵」的語言現象。在台灣,政治人物互罵其實只是反映了黨同伐異那種「生活形式」的語言遊戲。遊戲本是一種「玩」的動作,罵人的目的不是為了要說出什麼有意義的話,而是為了想達到某些效應而做出的一個聲色俱厲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