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語言學

語言學(英語:linguistics)是一門關於人類語言的科學研究,並涉及了對語言形式、語言含義和語境的分析。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09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保存其他南島語「丟失的現象」,越來越多證據指向南島語發源地是台灣

張永利逐步分析台灣南島語的珍貴之處:「考古和語言證據推估,台灣南島語至少有5000年歷史,而麻六甲海峽附近國家使用的馬來語只有2000多年而已。此外,台灣南島語還保留一些其他語言丟失的現象。」「曾有外國學者讚嘆:南島語言是上帝送給台灣的禮物!」

2023/09/25 | 吳品萫

身為第一線教師我也反對「一字不漏」背注釋,但也能理解教學現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要求

當然背注釋是無趣的,但哪種基礎訓練是很有趣的呢?身為教師,當然知道引發閱讀興趣進而大量閱讀,是學習語文更有趣的方式,然我們要面對的是程度參差不齊、家庭背景資源不一的學生們,要對抗的是不喜歡閱讀的學生背後,那已長期浸染於3C世界的世代文化。真的很難有一種皆大歡喜的方式。

2023/07/07 | 精選書摘

《我說,所以我存在》:對人類而言,語言及其所有面向,正如同水之於魚

作者庫布拉是流利的多語者,她以土耳其語字詞表達的鄉愁無法完整複製到德語的經驗,精準地陳述了語言的限制和力量。除了以移民二代、多語者、伊斯蘭教信仰的多重標籤,即框架外的異己者視角來探討政治立場的形塑之外,她同時大量引用學術、實務與日常經驗來說明,人們在使用語言表達意見時會因語言限制而出現盲點,甚至因為忽略字詞的可能差異或是預設前提偏頗了論點。

TNL+ 2023/05/18 | 劉庭妤

【閱讀博物館】林語堂故居不見「幽默大師」偌大影像,但無處不充滿林先生精神

位居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沒有五星旗酒店、沒有天地溫泉和商業街,但故居透過其博物館精神及姿態,向人們展示真正重要的並非建築物、富麗堂皇的應提設備,它關切的核心命題為「人」。

2022/11/30 | 精選書摘

《古代中國與越》:關於「越」的語言學研究——原始南島語系與侗台語的關係

何謂越?越人又是誰?越人和中國人之間又是何種關係?本書可謂是首次全面、深入地分析「越」這個漢字標籤背後所隱藏的歷史真相。透過作者錢德樑(Erica Fox Brindley)的精彩研究,解答了很多與越相關的歷史文化上的疑問。

2022/10/25 | 精選書摘

紀蔚然《我們的語言》:是我有「語言潔癖」,還是你得了「語言癌」?

24堂趣味十足的哲學課,以日常情境剖析語言的真相與迷思,從親身體驗回溯話語的源頭,一面舉起修辭刀,殺殭屍,解痙攣;一面提醒自己語言不停改變,或可選擇不隨波逐流,倒也不必口誅筆伐。

2022/09/19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專訪】孫天心院士解密「示證式」語法:這幾種語言「講話自帶證據」,用聽的就知道可信度多高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民族在講話時都特別「實事求是」呢?在大量的田野調查及資料分析後,學者們發現,越是小而封閉的社會,人們彼此熟識、互動頻繁,你早上講話不實在、可能下午就被抓包。這種氛圍下,為了避免被指責和質疑,對於訊息交流時的「言語誠信」就會要求較高。

2022/08/21 | BBC News 中文

中英夾雜不是故意的:大腦如何駕馭我們說雙語或多語?

無論如何,使用語言可以說是人類通過學習掌握的最複雜的技能之一。許多研究表明,必須駕馭多種語言與認知能力的提高有關聯,不過這種關聯會因工作任務和年齡的不同而有異。

2022/04/03 | 方格子vocus

聽到別人說「客語好好聽」的時候,我只能用「奇怪」來形容這種感覺

不過,對於台語或是客語好不好聽這件事,我一向沒有太多的個人好惡,畢竟每一種語言聽起來都有其獨特之處。然而,當我真的聽到有人稱讚客語是一個好聽的語言時,我卻不禁疑惑:「客語真的好聽嗎?」

2022/03/07 | 楊書宜

德國人「缺乏幽默感」的刻板印象到底是從何而來?

無論別人覺得是否有趣,幽默是當你還是選擇笑的時候。再進一步地想,在忙碌與充滿挑戰的生活裡,有時候確實會感到辛苦。但在一些不如意的狀況裡,如果我們卻仍然能夠選擇以幽默的方式應對,會讓人生輕鬆很多。

2021/11/2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馬、車輪和語言》:想要征服世界、建立文明?你得先找匹馬!

無論是支持墳塚假說也好,反對也好,只要談到原始印歐語、印歐語族在歐亞大陸的擴散、馬的馴化和車輪的發明,一定繞不開《馬、車輪和語言:歐亞草原的騎馬者如何形塑古代文明與現代世界》這部經典。

2021/09/21 | 精選轉載

【專訪】語言學家徐嘉慧:「過去」是比左邊還是右邊?開不了口的,讓「手勢」幫你說

研究手勢的徐嘉慧教授說:「手勢更能表達你的mind(心智),可以即時表現你關注的焦點,還有你對這個概念的理解,也代表比較主觀的面向。」那如果手勢和語言想要表達一個概念,哪個會先開始動作呢?

2021/09/18 | 精選轉載

【專訪】語言學家戴浩一的手語拓荒之路:靜默無聲中,仍有傳達無限意義的方法

就像常見的口語都具備一定的語言規則,各國手語也非任意、無規範的比手劃腳,而是同樣擁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詞義規則。遵循這些語言規則所打出來的手勢序列,才算是「打手語」。戴浩一統整多年研究成果,為我們介紹幾項關於臺灣手語的基本知識。

2021/07/28 | 精選書摘

《馬、車輪和語言》:追尋駿馬與車輪的草原足跡,重新理解現代世界的歷史開端

本書所關懷的不只是考古學及語言學,更有著深刻的現實意識。作者將歐亞草原視為一種「文化橋樑」,而草原文明就肩負著重要的文化傳播功能。作者透過大量可靠的考古證據,建構出遠古草原文明的人群遷徙與文化交流的真實圖像。

2021/07/28 | 精選書摘

《馬、車輪和語言》導讀:追索馬匹馴化的歷史,尋找印歐語系的起源

草原文明的影響——不論是技術上或語言上的,儘管歷經數千年地變化,至今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留下許多痕跡。且讓我們追尋駿馬與車輪的草原足跡,探索遠古語言建構的文化原鄉,重新理解現代世界的歷史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