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

教科書或課本即是學校指定最官方的讀本書籍,它根據學校課程內容編寫,也用來泛指有關學校課程的書籍。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26 | 讀者投書

從「土豆」到「巡飛彈」:中共用語的蓄意入侵,不能以「語言文化自然流變」一概而論

今天的中華民國國語面對的入侵狀況,乃是敵對政權為了共產主義的統一世界語言大夢,有意識有意圖地破壞原有文化、歷史脈絡,甚至曾經計畫要徹底消滅這個語言,現在從民間到政府都可見到為中共用語入侵辯護的意見,但面對這種政治行為,豈能以「語言文化的自然流變」一概而論?

TNL+ 2022/12/25 | 黎蝸藤

值得收藏的經典理科教科書:《幾何學》《格雷氏解剖學》《費曼物理學講義》《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社會生物學》

在美國一些經典的教科書,是可以作為家庭藏書的選擇。說到教科書,很多人都認為是「書呆子」才會看的考試用書,其實不然。教科書中固然有天下一大抄的流水式產物,但也不乏獨具匠心的傑作。那些傑作大多是這個行業頂尖的科學家心血凝聚之作,高屋建瓴,去蕪存菁,邏輯流暢,組織嚴密,是了解這門知識的最佳敲門磚。

2022/06/02 | 德國之聲

「醜化中國人」、毆打女性、五星旗倒掛⋯⋯中國教科書插畫是如何引發爭議?

日前有中國網友發現小學教科書插畫風格詭異,人物遭扭曲,甚至出現低俗的內容,在網路上分享掀起波瀾。不只引發家長撻伐,就連中國教育部也譴責出版機構,緊急下令收回教科書並展開全面調查,德國之聲為讀者整理該爭議的始末。

2022/01/05 | 魯汶的袋熊先生

討論「要不要教文言文」之前,你可曾發現課本上都沒有「負面」的詩詞歌賦?

並不是古文不該讀,而是別把古文當聖經,因為古文有自己的時代氣質,更有自己的時代侷限,因此我們不應該讓那些詩書禮樂來同化我們,而是讓我們去同化它們。我們不該忘記曾經有人用這種形式、這種意象、這種文法去寫一種心情,它們,更應該是我們靈感的來源。

2021/11/05 | 風恂

課本裡若沒有岳飛、孫中山真的很嚴重嗎?其實沒必要過度放大

學生大多只在乎與自身相關的事情,這個觀點並非如此負面,其實從正常人性的面向來思考,也能進而帶出許多不同的思考面向,無關好壞。

2021/05/20 | 讀者投書

在教育工程中常被忽略的「教科書」,值得我們更多的重視

為了幫助學生培養帶得走得能力、加強素養、關心環境,接軌國際永續發展議題,教科書所背負的早已不只是知識傳遞本身,更有培養全球公民的責任,以及融合數位教育、美學涵養的義務,何其沈重?

2019/04/02 | 英語島

比起教科書,更像精美童書——令人驚豔的波蘭小學課本

看著這些課本,除了新奇以外,也覺得這樣的教學方式和我印象中台灣的國小教育相當不同。我記得台灣小學的每本課本雖然都不厚,但一天要上的科目及練習本林林總總加起來,讓小學時候的我書包總是很重。波蘭不分科目只分冊的方式,確實可以有效的減少學童書包的重量。

2019/03/11 | 英語島

專訪「美感細胞」陳慕天:教科書,是最容易播下美感種子的素材

日本有最精緻縝密的課本乘載知識;英國不使用特定教科書讓老師自由發揮;台灣有也一群青年正藉著重新設計教科書,試著讓知識更容易被實踐於生活中。在他們的心目中,小學生應該要學的,不只是美感。

2019/02/07 | 《思想坦克》

阿里山是從武夷山分出來的?中國課本裡的「愛國主義」

民國時期教科書所欲培養的是公民,不過這個理想在當時未能實踐,今日人們重新翻開民國教科書,只是一種懷舊的好奇,還是想成為摘掉紅領巾的公民?

2017/05/02 | TNL 編輯

【未來大人物】陳慕天談美感教科書計畫:失敗能看見現實,擁有資源再來談夢想

藉由分享美感教科書計畫的受挫經驗,陳慕天表示,在台灣推動美感教科書,牽動到的單位非常多,他深深體會到,實現夢想必定需要多種資源輔助,因此勉勵年輕人大膽作夢前,別忘了先釐清自身資源的多寡。

2017/03/23 | TNL香港編輯

英國小學或採用中國數學教科書譯本

英國積極推動將東亞的數學教科書融入英國教育,但將同一套教學方法搬到西方,究竟會同樣成功,還是橘越淮而枳?

2017/01/19 | flyingV

「老師,我要新課本」美感教科書把美術館放進書包

歷時兩年的改造計畫與發書之旅,美感教科書團隊帶著新課本走遍全台多所國小,除了直接觀察小朋友的反應外,也透過收集老師們與教育人士的經驗與想法,不斷更新改版。兩年來的經驗與回饋給了團隊一劑強心針,這一次,他們將擴大影響力,目標學生人數將提升至 3000 位以上!

2016/12/13 | 陽翎不肖生

香港不必要國民教育 最簡單是廢除傳統教科書

香港教育前路令人迷茫,究竟改革最簡單的一小步是甚麼?作者撰文分享經驗及見解。

2016/11/26 | LIS情境科學教材

學這麼多,真的只是為了考試嗎?

每當我要開始一堂新的課程時,我總會重新思考一次學習的理由,好讓課程不是為了一次的背誦與考試,而是成為孩子有用的記憶。每堂課簡易的教學流程都必須先試著驅動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願意去探究知識生成的原因,接著便嘗試為孩子建立知識與生活的連結。

2016/11/26 | LIS情境科學教材

學這麼多,真的只是為了考試嗎?

每當我要開始一堂新的課程時,我總會重新思考一次學習的理由,好讓課程不是為了一次的背誦與考試,而是成為孩子有用的記憶。每堂課簡易的教學流程都必須先試著驅動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願意去探究知識生成的原因,接著便嘗試為孩子建立知識與生活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