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瑞典語:Nobelpriset i kemi)是根據阿佛烈·諾貝爾的遺囑於1895年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以表彰「在化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0/05 | 黃皓筠

【2022諾貝爾化學獎】美國、丹麥學者以「點擊化學」研究共享殊榮,夏普勒斯成第5位二度獲獎科學家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夏普萊斯和梅爾達爾帶領化學進入「功能主義」時代,並為點擊化學奠定基礎。貝爾托西則將點擊化學昇華至新的高度,可利用點擊化學以最低干擾方式繪製細胞,3人對癌症標靶治療、探索細胞、追蹤生物過程有重大貢獻。

2022/10/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諾貝爾獎名單3日起陸續公布:中研院士翁啟惠化學獎呼聲高,澤倫斯基被看好獲和平獎

諾貝爾獎將於10月3日起陸續公布各得獎人名單,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2021年拿下威爾許獎後,被外界視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熱門人選之一。和平獎今年可能頒給反對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的人士、協助平民的志工或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以表示對俄烏戰爭的譴責。

2021/10/06 | 曾凡芸

【2021諾貝爾化學獎】美德化學家共享殊榮,「不對稱有機催化」改善製藥過程金屬殘留問題

諾貝爾委員會形容李斯特及麥克米倫的「不對稱有機催化」:像是引進了新的下棋方式,引導化學界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新的方式來「思考棋路」。不但把有機催化的效率提高到可以商業化的程度,更不會有金屬殘留的問題,造福藥學也讓化學研究「更環保」。

2019/10/09 | 羊正鈺

美、日、英3國的「鋰離子電池之父」共享2019諾貝爾化學獎

高齡97歲的「鋰電池之父」古德諾這次摘下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也創下最高齡諾貝爾獎得主的紀錄!

2018/10/03 | Abby Huang

「駕馭演化的力量來造福人類」,3學者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已頒發過110次,共產生181位得獎人,這次出現了第5名女化學得主,是一名能成功改寫「酵素」特性的女科學家。

2017/10/04 | 李修慧

2017諾貝爾化學獎:瑞士、美英3名學者研發出「低溫」電子顯微鏡

這次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發明的「低溫電顯」用非結晶態的水將樣本包起來,在約零下180℃的環境維持它的原態,並減少觀測時造成的輻射傷害。

2016/10/05 | Sid Weng

設計世界最小「分子機器」 英法荷三學者奪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化學獎桂冠得主聲明中說:「他們開發出可控制運動的分子,這種分子在添加能量時,可執行任務。分子機器大有機會運用於開發新材料、感應器,和新的能量存儲系統。」

2016/10/05 | Sid Weng

設計世界最小「分子機器」 英法荷三學者奪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化學獎桂冠得主聲明中說:「他們開發出可控制運動的分子,這種分子在添加能量時,可執行任務。分子機器大有機會運用於開發新材料、感應器,和新的能量存儲系統。」

2016/09/01 | 周雪君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研院院士錢永健意外去世,享壽64歲

錢永健研究綠色螢光蛋白,被廣泛用於醫學及生命科學研究,可用來追蹤癌細胞和阿茲海默症於腦部的變化。

2016/09/01 | 周雪君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逝世 終年64歲

錢永健研究綠色螢光蛋白,被廣泛用於醫學及生命科學研究,可用來追蹤癌細胞和阿茲海默症於腦部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