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瑞典語:Nobelpriset i litteratur)是瑞典學院頒發的諾貝爾獎之一,根據諾貝爾的遺囑,每年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者」。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7/02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險路,長路,美國小說家戈馬克麥卡錫的漫漫文學路

他在2009年接受《華爾街日報》(WSJ)訪問,當時已經76歲的他說:「我常聽到人們說要度假之類的事,心想,有何意義?我完全不敢興趣。對我而言,坐在書房裡,攤開空白的稿紙,就是完美的一天,就是天堂,就是黃金。至於其他事,浪費時間。」

2023/05/19 | Abby Huang

AI有多好用?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說他曾用ChatGPT寫致詞

莫言是第一位公開承認使用人工智慧協助寫作的諾貝爾獎得主,他笑說自己給中國作家余華的頒獎讚語想了好幾天也寫不出來,後來找了一個博士生,運用AI科技ChatGPT幫忙,輸入「活著」、「拔牙」、「文城」幾個關鍵字,結果ChatGPT瞬間寫了一篇莎士比亞風格1000多字的讚語。

2023/04/29 | 方格子vocus

《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安妮.艾諾筆下的墮胎、階級與人性

1999年,在法國人工流產合法許久後,安妮完成《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這篇回顧她在1960年代個人重要經歷的短篇小說,內容描寫她就讀於大學時意外懷孕,在尋求墮胎這個極其私人的歷程中,與光明和黑暗的人性、法律與潛規則、社會階級的各種衝撞。

2023/03/19 | 方格子vocus

諾貝爾文學獎亞歷塞維奇五部作品:爬梳蘇維埃社會集體傷痕時,懷疑眼前光景是過去還是未來

對照黨國思想教育向人民描繪幸福而偉大的藍圖,用榮耀獎章表揚個人為集體犧牲,透過宣傳與社會監控來捍衛腐敗的權力中樞,亞歷塞維奇專注爬梳蘇維埃社會的集體傷痕,所謂赤色烏托邦的故事。

2023/03/15 | 方格子vocus

紀念大江健三郎(1935-2023)——國族作為曖昧,真實作為倖存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逝世,而他從小受到天皇如神一般、大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讓他終身成為站在最前面的反戰人士,他最後更斷然拒絕天皇頒發的文化勳章,和其優渥的百萬台幣終身年俸,因為他指出:「我的行動,象徵我對天皇存在的拒絕。」

2023/03/13 | 賴詩涵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逝世享壽88歲,東京大學預計今年夏天展出「大江健三郎文庫」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於3月3日逝世,享壽88歲。大江健三郎少年得志,23歲就憑《飼育》成為最年輕的芥川獎獲獎者。看似順遂的文學路,卻在智能缺陷的大兒子出生後迎來轉折,他用自身與殘疾兒子「共生」經驗寫成的小說《個人的體驗》,從此為他的文學定調。後憑《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奪得了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

2023/02/11 | Louis Lo

【國際新聞圖輯】拜登國情咨文演說被倒讚嗆「騙子」,雪梨地標更名慶祝世界同志遊行

過去一週,除了土耳其地震,國際上還有發生許多不同的大小事,美國總統拜登發表國情咨文被嗆聲,澳洲雪梨的維多利亞女王大廈「暫時」更名,究竟是為什麼呢?用這些精采的新聞照片,一次掌握國際大小事。

2022/12/11 | 精選書摘

愛特伍《與死者協商》:祕密在於,決定作品是否有意義的不是作家自己,而是讀者

愛特伍對她自己的寫作經歷進行了坦誠的評價,《與死者協商》是前所未有的對作家世界的寶貴內幕觀點。愛特伍旁徵博引,談及許多健在和過世的作家,也談及她自己在加拿大和國際文壇的寫作經驗軼事。輕快語調之下,是她嚴肅看待寫作之目的與樂趣的態度,以及對西方文學之傳統及迷思的深刻了解。

2022/11/20 | 精選書摘

【小說】《投票記》推薦跋:薩拉馬戈《盲目》續集——最深沉的悲劇,是以悲劇結尾的喜劇

賀景濱:是的,關鍵在於寓言。薩拉馬戈很聰明地採用結構式的寓言做為小說骨架,因此不用任何口號和教條,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可能的世界。一個可以想像的世界,總是比一個可以實現的世界更動人。

2022/11/10 | 方格子vocus

自然、女性、寫作:繼諾貝爾文學獎和鞏固爾後,今年費米娜獎頒發給三位女作家

舉辦已百餘年的費米娜獎,其特色為與男人的鞏固爾文學獎抗衡,評審團全部為女性,然而得獎者卻不限於女性,如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曾於1905年獲得第二屆文學獎。今年費米娜都頒發給女性作家,可說別具意義,可能象徵一種女性文學的百花齊放。

2022/11/05 | 精選書摘

《牆:沙特短篇小說》導讀:我們是否真的擁有自由,還是在逃避存在的責任?

 沙特一生著作豐富,哲學、小說、劇本、評論皆有作品傳世。本書共收錄五篇小說。透過沙特筆下的精采故事,我們將發現,存在主義關心的議題至今仍未過時,生命的偶然與荒謬,各種苦悶、焦慮、絕望和孤單,乃至於追求真實的自我,依然是每個時代人類不斷面對的課題。

2022/10/19 | 方格子vocus

【2022諾貝爾文學獎】從日常親密到社會集體,一個女作家的階級書寫政治——法《解放報》七版報導,深入解析

艾希克・維雅認為,安妮・艾諾「以自己碰撞真實世界」,瓦解文學長久以來的「中產階級幻想」,以一種孩童式的天真喜悅,和讀者一起構造「自己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交互慰藉幻覺。安妮・艾諾「從錯誤信仰中解放」,將女性自身經歷,融入常民社會集體,破除菁英意識形態,構成她「非常美麗的作品」。

2022/10/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巴黎數萬人上街抗議低薪高物價、工會將發動全國大罷工,法國社會不滿情緒山雨欲來

極左派不屈法國領袖梅朗雄號召左翼「新民眾生態和社會聯盟」,於16日發起「抗議昂貴生活與氣候無作為遊行」,數個環保團體與部分工會響應動員。根據主辦單位,示威人數達14萬人,但根據法新社在內的新聞媒體委託獨立計算業者Occurrence估計,參與人數為2萬9500人。人在現場的梅朗雄表示活動「大成功」。

2022/10/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202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深信人民有力量改變,將繼續女權抗爭

關注社會底層與女性困境的艾諾崇拜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布迪厄探討社會資本與生活中的權力關係,得獎後艾諾感謝布迪厄給予她「寫作通行證」。《世界報》(Le Monde)文學主編雷利斯(Raphaëlle Leyris)形容其作品「位於文學與社會學的十字路口」。

2022/10/06 | 潘柏翰

【2022諾貝爾文學獎】法國作家安妮艾諾摘桂冠,半自傳小說《正發生》改編同名電影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艾諾2001年出版《正發生》(Happening),講述一名23歲女性非法墮胎的故事。此部作品有別於艾諾過去的創作方式,以第一人稱的敘事寫成。此部作品後續則改編為同名電影,並由奧黛麗迪萬(Audrey Diwan)執導,在去(2021)年在威尼斯影展獲得金獅獎。

2022/09/03 | 精選書摘

《老人與海》譯後記:雙管獵槍與點四五手槍,就是海明威與其他人在我心裡的差異

我心裡的海明威純真而明亮,好鬥,帶點瘋,挑釁,脆弱又高傲。他以每次戰鬥來確立自己的存在,因之殷殷維繫對手的尊嚴。他懂得愛及追悔,懂得受傷及傷人。他享受生活,有時享受得過激,十分可愛。

2022/05/22 | 精選書摘

《壯美的餘生:楊照談川端康成》:川端自我選擇的「餘生」使命,是要以「美」來重建日本的形象

川端康成代表日本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經緯為何?短短的受獎致詞〈日本之美與我〉之中暗藏什麼樣的美學密碼?為什麼年僅四十八歲,他就抱著「餘生」意識自殉式地寫作?他的小說往往壓縮了大量訊息,讀者必須一一鬆解其中的「結」,才能重重潛入其文字內在的豐美風景……

2022/04/17 | 精選書摘

《斯德哥爾摩裸奔記》:這群人在諾貝爾頒獎典禮場外裸奔,並高喊:「劉曉波!劉霞!中國!自由!」

最具歷史意義的進展是,由於裸奔者之一的貝嶺時任獨立中文筆會會長,而劉曉波是獨立中文筆會前會長,影響力強大的瑞典筆會促使瑞典文學院作出了其歷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重大政治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