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2 |
險路,長路,美國小說家戈馬克麥卡錫的漫漫文學路
他在2009年接受《華爾街日報》(WSJ)訪問,當時已經76歲的他說:「我常聽到人們說要度假之類的事,心想,有何意義?我完全不敢興趣。對我而言,坐在書房裡,攤開空白的稿紙,就是完美的一天,就是天堂,就是黃金。至於其他事,浪費時間。」
2023/04/29 |
《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安妮.艾諾筆下的墮胎、階級與人性
1999年,在法國人工流產合法許久後,安妮完成《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這篇回顧她在1960年代個人重要經歷的短篇小說,內容描寫她就讀於大學時意外懷孕,在尋求墮胎這個極其私人的歷程中,與光明和黑暗的人性、法律與潛規則、社會階級的各種衝撞。
2023/03/19 |
諾貝爾文學獎亞歷塞維奇五部作品:爬梳蘇維埃社會集體傷痕時,懷疑眼前光景是過去還是未來
對照黨國思想教育向人民描繪幸福而偉大的藍圖,用榮耀獎章表揚個人為集體犧牲,透過宣傳與社會監控來捍衛腐敗的權力中樞,亞歷塞維奇專注爬梳蘇維埃社會的集體傷痕,所謂赤色烏托邦的故事。
2023/02/11 |
【國際新聞圖輯】拜登國情咨文演說被倒讚嗆「騙子」,雪梨地標更名慶祝世界同志遊行
過去一週,除了土耳其地震,國際上還有發生許多不同的大小事,美國總統拜登發表國情咨文被嗆聲,澳洲雪梨的維多利亞女王大廈「暫時」更名,究竟是為什麼呢?用這些精采的新聞照片,一次掌握國際大小事。
2022/12/11 |
愛特伍《與死者協商》:祕密在於,決定作品是否有意義的不是作家自己,而是讀者
愛特伍對她自己的寫作經歷進行了坦誠的評價,《與死者協商》是前所未有的對作家世界的寶貴內幕觀點。愛特伍旁徵博引,談及許多健在和過世的作家,也談及她自己在加拿大和國際文壇的寫作經驗軼事。輕快語調之下,是她嚴肅看待寫作之目的與樂趣的態度,以及對西方文學之傳統及迷思的深刻了解。
2022/10/07 |
202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深信人民有力量改變,將繼續女權抗爭
關注社會底層與女性困境的艾諾崇拜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布迪厄探討社會資本與生活中的權力關係,得獎後艾諾感謝布迪厄給予她「寫作通行證」。《世界報》(Le Monde)文學主編雷利斯(Raphaëlle Leyris)形容其作品「位於文學與社會學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