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 priset,挪威語:Nobel prisen,英語: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佛烈·諾貝爾遺囑於1901年開始每年頒發的5個獎項,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2/15 | 物理雙月刊PSROC

「Why is this so late?」有望獲得諾貝爾獎,卻被死神奪走桂冠的物理學家考恩

美國物理學家克萊德.洛蘭.考恩與弗雷德里克.雷恩斯共同證實了微中子的存在,但只有後者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當1995年當雷恩斯得獎時,《巴爾提摩太陽報》還去訪問考恩的遺孀,他的遺孀自述聽到這消息的第一個反應是「Why is this so late?」因為距離他們的實驗完成已經接近40年了!

2022/10/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2022諾貝爾經濟學獎】Fed前主席柏南奇、學者戴蒙、迪布維格研究金融危機共同獲獎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0日揭曉,由前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以及美國學者戴蒙(Douglas W. Diamond)和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共同獲獎。柏南奇、戴蒙及迪布維格大幅提升人類對銀行經濟作用的理解,特別是銀行在金融危機期間扮演的角色;他們研究的一項重大發現在於,避免銀行倒閉為何至關重要。

2022/10/07 | 賴冠伶

【2022諾貝爾和平獎】白羅斯人權領袖、2家俄烏人權團體共享殊榮,多年捍衛公民人權行為共同彰顯了民主意義

委員會指出,透過他們對人道主義價值觀、反軍國主義和法律原則的努力,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振興和弘揚了諾貝爾(Alfred Nobel)關於國家間和平與博愛的願景,而這是當今世界最需要的願景。

2022/10/05 | 黃皓筠

【2022諾貝爾化學獎】美國、丹麥學者以「點擊化學」研究共享殊榮,夏普勒斯成第5位二度獲獎科學家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夏普萊斯和梅爾達爾帶領化學進入「功能主義」時代,並為點擊化學奠定基礎。貝爾托西則將點擊化學昇華至新的高度,可利用點擊化學以最低干擾方式繪製細胞,3人對癌症標靶治療、探索細胞、追蹤生物過程有重大貢獻。

2022/10/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諾貝爾獎名單3日起陸續公布:中研院士翁啟惠化學獎呼聲高,澤倫斯基被看好獲和平獎

諾貝爾獎將於10月3日起陸續公布各得獎人名單,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2021年拿下威爾許獎後,被外界視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熱門人選之一。和平獎今年可能頒給反對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的人士、協助平民的志工或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以表示對俄烏戰爭的譴責。

2022/06/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俄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拍賣獎章援助烏克蘭,決標價破億美元創紀錄

穆拉托夫2021年與菲律賓記者瑞薩(Maria Ressa)一起獲頒150公克重、18K金的獎章,表彰其「為維護言論自由所做的努力」。20日的拍賣收益遠遠超過2014年諾貝爾獎章拍賣創下的476萬美元紀錄。

2022/05/20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東南亞最年輕國家東帝汶獨立20週年,總統霍塔稱加強與中國關係

東帝汶慶祝建國20週年,霍塔宣誓二度成為總統。他在就職典禮上提及與中國建交關係,中國習近平也致電祝賀東帝汶建國週年。《日經亞洲》報導卻指出,兩國密切關係令澳洲及美國擔憂。

2021/10/18 | TNL特稿

搞懂2021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貢獻:讓經濟學更像「科學」的實證研究革命

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選擇,是對過去30年社會科學實證研究改革運動的肯定,不僅獎勵在這場「革命」扮演先驅者的三位得主,更是鼓舞了所有堅持探索因果關係的實證研究者

2021/10/11 | 丁肇九

【2021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學者扭轉「最低工資提高會降低就業率」誤解,「關連性研究」推進社會科學實用性

卡德驗證了1990年代以來「最低工資提高,就會導致低就業率」的理論,運用「自然實驗法」於賓州和紐澤西進行研究,證明兩件事情並無直接的連結,他的許多研究也證明許多勞工市場看似「有關聯」的變因,其實並沒有「因果關係」。

2021/10/08 | TNL 編輯

【2021諾貝爾和平獎】菲律賓、俄羅斯記者奪獎,代表全球為理想挺身而出的記者

今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由2名記者拿下,分別為菲律賓記者瑞薩(Maria Ressa)以及俄羅斯《新報》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瑞薩所創辦的數位媒體勇於揭露杜特蒂政權的暴力與濫權,穆拉托夫1993年創辦的報紙進行貪腐、警察暴力、非法逮捕的批判性報導,並長期遭到騷擾與威脅,至今已有6名記者遇害。

2021/10/08 | 吳象元

繼翁山蘇姬後,菲律賓媒體人瑞薩成第二位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東南亞女性

回顧歷年諾貝爾奬得主,你知道有多少獲獎者是來自東南亞嗎?答案是5位,且獲頒的都是「和平獎」,分別是1973年獲獎的前越南共產黨領導人之一的黎德壽、1991年獲獎的緬甸前實質領袖翁山蘇姬(港譯「昂山素姬」),和1996年共同獲獎的東帝汶天主教主教貝洛和前東帝汶總理與總統奧爾塔,以及今年得獎的菲律賓媒體人瑞薩。

2021/10/06 | 曾凡芸

【2021諾貝爾化學獎】美德化學家共享殊榮,「不對稱有機催化」改善製藥過程金屬殘留問題

諾貝爾委員會形容李斯特及麥克米倫的「不對稱有機催化」:像是引進了新的下棋方式,引導化學界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新的方式來「思考棋路」。不但把有機催化的效率提高到可以商業化的程度,更不會有金屬殘留的問題,造福藥學也讓化學研究「更環保」。

2021/10/05 | TNL 編輯

【2021諾貝爾物理獎】三學者獲獎,氣象學家證明人類碳排造成大氣溫度升高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真鍋淑郎和哈塞爾曼的發現,在地球的氣候、以及人類如何影響氣候上,為人們奠定了瞭解的基礎,並均分5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另一名得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對複雜系統理論產生重要貢獻。

2021/04/01 | 方格子vocus

瑪莉居禮選擇了她要的人生,一百多年後的我們是否有更進步的觀點來看待女性?

如果我們不再期許女性服膺某些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是否可以更讓她們「無所不能」?如果拿掉所有專業角色的性別前綴,還有社會加諸於女性身上的期待,她們能否只是她們自己呢?

2021/03/31 | 物理雙月刊PSROC

曾加入納粹黨、一直和諾貝爾獎擦身而過的物理學家:恩斯特.帕斯誇爾.喬丹

喬丹只在1951年、1963年被提名兩次,但是始終與得獎無緣。這與他的政治活動恐怕脫不了關係,就讓我來細數一翻喬丹的一筆政治糊塗帳。

2021/03/09 | 臺大科教中心

再見了,阿雷西博天文台:波多黎各的電波之眼,可能是最多外星人看過的望遠鏡

在電影「接觸未來」、「007黃金眼」當中就有它的樣貌,阿雷西博可能是最多人看過的天文望遠鏡,其實就連1974年發給外太空的「電報」,裡面都有這座天文台,而它的輝煌歷史也因為基礎架構損毀,在2020年正式走入歷史。

2021/01/12 | 精選書摘

《科學讀書人》:突破性別天花板的科學家羅薩琳.雅婁,與背後支持她的兩個男人

俗話說:「成功的男性後頭都有位女性的支持」,對少數的10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而言,這句話卻不盡適用。然而1977年的生理醫學獎得主雅婁,背後不只有一位男性的支持,而是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