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2/03/20 | 洪思行

我個鼻唔見咗啊——評香港藝術節《鼻子》

Shostakovich的經典作《鼻子》即使在歐美也不常被搬演,所以香港藝術節找來這個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的製作,機會實屬難得。

2020/09/25 | 精選轉載

【插畫】為了防堵網路犯罪,只好犧牲隱私?

當「個資」的問題從疫情轉往偵查犯罪行為,我們該如何拿捏其中著平衡?事實上,網路駭客的爭議至今在法律上沒有縝密的規範,政府如今端出「科技偵查法」,真能維護憲法保障的人民自由與隱私嗎?

2020/08/13 | 精選書摘

《警國論》:警察是甚麼?國本為警,警為本國

「沒有警察,何來治安?」一說還是否正確?警察人數及裝備提升、警權擴張,將為社會、人民帶來甚麼影響?從社會學角度觀看,警察延伸自公權力,演繹合法武力,但武力的使用何謂恰當?

2019/06/05 | TIME

原來《Black Mirror》都是真的:英國的監視系統越來越像中國

數世紀以來,英美兩國皆曾以國家性的獨斷干預手法來保護人民,但我們希望國家要向人民公開一切,而非人民要對國家開誠佈公。一旦有了臉部辨識系統,這些準則將在「科技創新」的面具下悄悄流失。

2019/06/05 | TIME

原來《黑鏡》都是真的:英國的監視科技系統,越來越像中國

對比中國、英國的嚴密監控和舊金山等地的法規,其實我們的國家不一定要充滿嚴密的保安系統,也能保障人民安全。

2017/03/22 | 幹幹貓

【插畫】哪一個才是壞人?

近期發生客委會主委穿輕便外套、拖鞋遭警方盤查事件,除了檢討隨機臨檢的憲法疑慮外,同時我們也發現外表的刻板印象對人的判斷影響有多大

2017/03/20 | 左岸沉思

台灣哪有變成什麼「警察國家」,純粹只是警界高層無知、基層無奈、民眾無感罷了

事實上,臨檢盤查這件事情應該是「極不得已」時施行的手段,警方在現場確實覺得有「非常高的犯罪嫌疑」時,才應該發動權力,自然會將人民受到侵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015/10/28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人權觀察:馬來西亞越像個「警察國家」,民眾提出真誠批評,卻換來司法起訴

「人權觀察」表示,政府的鎮壓工具是一系列廣泛且定義模糊的法律,以對批評者進行逮捕、調查及監禁,最典型的是大馬煽動法令

2014/10/17 | 法治時報

解嚴後全國最惡劣的官員──檢座

戒嚴時期與警察「聯手」擔任國家統治工具的重要打手─檢察官,卻完全沒有因為解嚴而卸下「戒嚴」的獨裁心態,反而披上「司法獨立」的假面具,扮演著更為可怕的「司法幽靈」,繼續無惡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