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護理師

護理人員、護理師(英語:registered professional nurse,簡稱RPN)、護士(英語:registered nurses,簡稱RN)是指一種負責照顧生病、受傷的病人的安全與康復、及衛生教育的工作。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三班護病比預計明年上路,初估全國缺8000護理人力拚2年補齊

全台400多家醫院共需填補8000名護理人力,才達三班護病比標準。衛福部照護司長蔡淑鳳說,每年8000人通過專技高考領證,6成進入職場;每年流失約5000人,希望留任政策維持5成實際執業率,預計2至3年補齊。

2023/11/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反對超額招生,「黑十字運動」近千醫事人員上街訴求總量管制,衛福部、教育部擬跨部會討論

疫後嚴重出走潮的護理界,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認為,台灣在10年前開辦學士後護理系,10年後留在護理職場比例不到一半,甚至如今連既有的護理系都招不滿,早已證明增加招生名額無法解決問題,解決人力荒應從提升薪資、合理三班護病比入法做起。

2023/11/15 | Roy Ngerng

工時超長、薪資倒數:與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醫護人員過勞情況有多嚴重?

只要政府繼續將商業利潤置於勞工的生命之上,那麼台灣的醫師、護理師和所有勞工都將繼續過勞、薪資過低和受到剝削。而當我們要求台灣的醫療人員在低薪的情況下懷著「功德」工作時,就是在告訴他們,我們相信商業利潤比他們的辛勤工作更重要。

2023/11/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部立、公立醫院護理人力保衛戰:明年起加薪4%、提高夜班費,平均年薪可望70萬或更高

即使未在今年調薪行列,所有部立醫院護理師都將於明(2024)年1月起配合政策調升4%薪資,不論是否具公職身分,全數調薪。衛福部醫福會副執行長楊南屏說明隸屬衛生福利部各大部立醫院,護理人員是公職人員占比26%、其餘74%非公職。

2023/10/3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多家私立醫院加薪搶才盼紓解護理人力荒,薛瑞元:各部立醫院宜各自評估

儘管醫院紛紛祭出加薪,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紀淑靜27日下午接受媒體電話聯訪時強調,很滿意醫院響應,更希望政府能加強力道、展現誠意,公會訴求盼由政府編列預算,補助每人每月加薪1萬元、至少2年。

TNL+ 2023/10/06 | TNL國際編譯

美國醫療人員逾7.5萬人大規模罷工3日,各州多行業罷工行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全國每個醫療保健組織都面臨著人員短缺和倦怠的問題。」凱薩醫療機構在一項聲明中指出,「在2021到2022年的大離職潮中,全國有超過500萬人辭去了醫療保健相關工作。多達三分之二的醫護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精疲力盡、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已有辭職打算。」而該機構也坦言,「我們也無法倖免於這些挑戰。」

TNL+ 2023/10/01 | 劉威良

「德語本位主義」與迂腐官僚,是德國吸引世界菁英移民的最大絆腳石

德國對外籍人士的歧視及不公平對待都讓人不想在德國久居。德國完全沒有歡迎移民的人文社會基礎,處理外國人事務的公務員認為自己不允許說英語,好像聽懂或說英語是洪水猛獸一般,說了英語或接受聽懂英語是違背他工作職責的事,把自己國家語言看的如此之重,最終就是阻卻世界菁英來到德國的最大絆腳石。

2023/09/25 | 讀者投書

賴清德的醫療長照政見十分可惜,無法貼近臨床、沒看見護理人力荒的主因

縱使支持護理師國考方式多元化、擴大大學護理系所招生名額,筆者認為成效仍然有限,造成護理師人力荒的最根本問題是:護理師不願投入臨床工作。其實護理人力短缺問題,與考試制度、護校招生名額並無太大關聯,該去思考的應是設法在醫療現場留住護理人員。

2023/09/17 |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2023女性影展】《大夜》導演江佳諭專訪:護理師的累是身心俱疲的「累」,該怎麼照顧人以及被照顧?

在醫院被病患打屁股或亂摸,這類的情況在臨床上還蠻常發生的,但大部分時候因為護理師很忙,可能就稍微躲開或罵說「你不要亂摸啦」,然後就走了。有些護理師就算真的覺得不舒服也不一定會去反應,尤其當性騷擾自己的是一個相對弱勢的對象,這種時候就常有「有苦說不出」的感覺,就想加到劇情中。

TNL+ 2023/09/10 | 劉威良

台灣醫護荒如何解?建議借鏡德國基本法徵召女性服役,是對醫護專業的無情踐踏

在台灣,醫院的護理人員可以說都必須是做專業的評估、發藥、打針與紀錄等工作,護理師的培養需要至少三年加上一年的實習,並且要通過國家考試才能任職。而一年的兵役訓練型的臨床護理,在沒有上理論課程的背景下,匆匆就要上生命的戰場,這樣沒有把關的護理品質,誰要負責?

2023/08/11 | 精選書摘

《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陪伴先生就醫這一路以來,太太累積了好多對醫療的怨言與不信任

雖然不確定太太還會說出多少對醫療、對團隊的不滿,但我在心中打定主意不追問她事件的細節,而是著重在詢問她的感受和想法,好讓那背後很深、很深的情感,能稍微浮現出來被她自己看見。

2023/07/22 | 精選轉載

身為一名急診醫師,我曾經在危急時刻被護理師救過,還是兩次

這兩位人員都已經離開了他們的崗位,醫院可能永遠無法了解到他們失去了多麼寶貴的人才。每年雖然會有新的員工來填補空缺,但這樣的豐富經驗能輕易被替代嗎?衛福部試圖透過擴大護理學系的規模和增加考試次數,來解決護理師職燈比例低下的問題,卻忽視了護理人員的待遇和工作環境的惡劣。

2023/06/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最美的再見3:在家人陪伴下告別人世,居家安寧照護許多細節處要用心

生命接近終了,往往是人最脆弱的時刻,依循意願迎接人生謝幕,便是安寧療護存在意義之一。台北榮民總醫院緩和居家護理師陳沂汝指出,這是個有溫度的工作,安寧不是恢復,而是陪伴病人與家屬走到最後,建立一種特有堅韌關係。

2023/06/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最美的再見1:疫情中長者獨自臨終安寧來不及好好說再見,徒留家屬悲痛

工作第8年的北榮緩和居家護理師陳沂汝,3年前調動到居家安寧團隊,這段時間正逢百年大疫,她感受到疫情不只是構成家人訪視難度的「高牆」,更成為居家安寧團隊與家屬的「鴻溝」,能看不到表情與環境的電話聯繫,成了居家安寧團隊的新挑戰。

2023/06/06 | 賴明君

迦納護理師出走英國:脫歐、新冠疫情使英國向非洲招聘人力

2022年,迦納有1200名護理人員前往英國,尋求更高的薪資報酬。這並非單一國家個案,而是結構性的醫療體系人才外流現象,背後原因包含英國脫歐、Covid-19疫情所造成的英國護理人員人才短缺,以及貧窮國家與英國間的收入差距。

2023/04/29 | 精選書摘

【小說】《最親愛的孩子》選摘:她們一家三口的故事,無論如何必須從麥可傑克森的歌曲開始

男女分班制的私立玉藻高中,可說是諸國散落的群島。二年四班即是其中之一——由國王、王后、王子殿下為中心組成的高中女生國度。「國王」日夏成熟冷靜、「王后」真汐我行我素、「王子殿下」空穗則是受到大家寵愛。二年四班「國民」的日常生活,就是如偶像般瞻仰、如寵物般賞玩、如珍寶般守護著屬於全體同學的王室一家。

2023/04/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統測護理類考生10年減少上千人,恐加劇護理人才荒

魏佳卉分析,投入護理系學生減少,除了少子女化的大環境,COVID-19疫情衝擊,以及社會中的「血汗醫護」刻板印象,都讓學生卻步。另一方面,近年資通訊科系熱門,政府增加相關科系招生名額,也產生排擠效應。

2023/03/14 | 李秉芳

確診病患不滿被隔離持刀砍殺3名護理師,高等法院二審改判9年4個月

3位護理師接連遭到洪男砍傷,其中1位因用手擋刀,右手幾乎完全失能;一審時律師主張洪男有認知錯亂等精神狀況,未被法官採信,高等法院將3個殺人罪其中1個改為傷害,因此刑期減少了將近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