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3/03 | 潘柏翰

昨日本土新增1萬3804例、死亡35例,王必勝透露未來解封措施將分三階段進行

媒體問及指揮中心後續的解封措施,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近期疫情處在近一年以來的最低點,指揮中心後續將觀察6日校園口罩解禁之後的狀況,擇期宣布下一階段的解封措施。王必勝表示,後續的解封措施如同先前,都會設有緩衝期。

2023/01/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COVID-19疫情:日本單日增489死創歷史新高,東京確認15例XBB.1.5;美國再延長公衛緊急狀態

日本第8波COVID-19疫情延燒,昨(12)日新增489例死亡病例創歷史新高紀錄。另外,被外界認為免疫逃脫能力較高的COVID-19最新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1.5,東京也確認出現15例。而在高傳染力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1.5傳播之際,美國政府昨天再將COVID-19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延長至4月。

2023/01/11 | BBC News 中文

中國解封:「自願感染」的年輕人,和憂心忡忡的長者

在大城市,人們已經重新回到購物中心、餐廳和公園,甚至排隊辦理簽證和護照,官媒《環球時報》也宣稱「正常日子回來了」,但是,這對許多人來說恐怕是種不舒服的「回復正常」。《BBC》採訪了一些中國家庭及年輕民眾,了解他們對於快速解封的看法,以及對長者染疫的憂心。

2023/01/07 | BBC News 中文

多國針對中國入境旅客祭出防疫措施,旅行限制對防止病毒傳播有效嗎?

自中國放寬防疫政策後,COVID-19疫情海嘯般爆發。加拿大、美國、法國、西班牙和英國等國家紛紛採取中國入境旅客在抵達時出示核酸陰性結果、或隔離陽性旅客的限制舉措。依照過去的經驗,這樣的舉措對於防範疫情傳入有效嗎?

2023/01/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歐盟對陸客防疫「放牛吃草」效果打折扣,比利時等國檢測中國航班廢水用意、作法一次看

歐盟27國為整合各國對中國入境旅客防疫措施的不同立場召開會議,最後結論只見「鼓勵」、「建議」字眼,簡言之就是讓會員國「放牛吃草」各取所好,科學效果大打折扣。為因應中國COVID-19病例激增,多國表示將檢測中國起飛航班的廢水。這雖無法阻止病毒散播,但可一窺中國疫情蔓延程度,以及新變異株是否已在當地現蹤。

2022/12/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家估北京感染率恐破8成,憂中國成新變異株溫床,民眾興起赴澳門「疫苗旅遊」

隨著中國取消COVID-19清零措施,病毒得以在擁有全球1/5人口的中國境內迅速傳播。公衛專家警告,中國可能成為新型變異株誕生的「潛在溫床」。中國陷COVID-19爆發3年來最嚴重疫情,但本月意外決定撤除嚴厲的清零政策後經濟有恢復生機跡象。經濟圈研判只要撐過第1季的陣痛,明年中國整體經濟成長料有強勁反彈。

TNL+ 2022/12/28 | 李少民

歷史重演?中國「躺平式解封」,正在複製三年前的「武漢病毒」危機

北京傳出的消息是:大批的人們呈現新冠病毒陽性。更令人擔心的是,很多人的症狀並不是像官方所說的如普通感冒一樣,他們並不僅僅是上呼吸道感染,而肺部也感染並受到嚴重損害。這些感染的人,有很多死亡。包括我的一位在北京的朋友,年僅66歲,感染後死亡。

2022/12/01 | 精選書摘

何美鄉《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為什麼我們會稱Omicron是救星?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

本書是一個台灣的流行病學專家,用台灣這片土地的語言所寫。集合疫情期間,全球科學界對病毒、疫苗、免疫反應、防疫成效的研究成果,加上傳染病學、流行病學、公衛專業的解讀,層層為大眾的防疫知識打釘固樁。

2022/10/26 | TNL 編輯

本土增4萬0261例、52死:中選會表示無法源依據,九合一大選確診者仍無法出門投票

中選會副主委陳朝建承認,國內法律對於不在籍投票等制度尚且缺乏規範,因此不在籍投票或特設投票所的實施,法律上仍無依據。陳朝建也表示,大考中心辦理特別考場,是因為法律允許,參加考試不受戶籍地影響,因此大考中心可以尋找適合的考場。

2022/10/19 | 黃皓筠

本土增4萬4601例、42死:高端接種者赴日不再有問題,即日起可補打其他廠牌疫苗

考量國內邊境管制措施逐漸放寬,國際間各式交流需求日益增加,指揮中心經綜合評估後,宣布自即日(19)起,提供已接種高端疫苗有出國需求的民眾,可接種其他廠牌疫苗,作為基礎劑需間隔4週,作為追加劑需間隔12週。

2022/10/05 | 黃皓筠

本土隔105日再破5萬例確診,指揮中心:10月13日邊境照樣解封,18歲以上開放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

指揮中心今日宣布,考量目前仍處Omicron變異株疫情流行期,且為保障年輕族群健康,自10月11日起,擴大納入18至49歲民眾接種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

2022/09/28 | 黃皓筠

本土增4萬8613例、38死:疫情仍在高原期,10月份流感與COVID-19疫苗可同時接種

王必勝指出這3天確診人數都有微幅上升,但幅度都比上週與上上週來得小。指揮中心目前仍在持續觀察,目前國內疫情應屬高峰過後的高原期,未來趨勢走向如何都須持續關注。

2022/09/21 | 黃皓筠

本土增4萬6673例、39死,王必勝:確診連2天減少,仍須觀察1至2週才能確定下降趨勢

針對確診人數連續2天下降,是否意味高峰已過,王必勝回應,現在看到的降幅以及天數還太少, 沒辦法用來直接判斷高峰是否已過。下降趨勢有沒有形成,仍須觀察1至2週才能確定,因此這幾天很關鍵。

2022/09/18 | TNL 編輯

今日本土新增3萬9330例、死亡39例:第2批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抵台,優先供三類人施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3萬9569例COVID-19確定病例,另新增39例死亡。另外,第2批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已抵台,將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

2022/09/09 | BBC News 中文

吸入式、口服式COVID-19疫苗有望陸續問世,不過追加劑要一直打下去嗎?

許多高收入國家全民接種第三針追加劑,但只對易感染和高危人群提供第四針或額外劑次。不過,這個政策也在反覆的重審、調整。是否不斷接種疫苗追加劑,不僅是傳染病學和免疫學問題,也可能涉及行政決策。

2022/09/08 | 黃皓筠

今日本土新增3萬4846例、死亡29例:9月底優先使用BA.1次世代疫苗,BA.5疫苗若通過審核未來考慮採購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3萬5124例COVID-19確定病例、29例死亡。李秉穎說明指揮中心預期年底前又會出現一個新的變異株,若現在不打BA.1次世代疫苗,並等待2至3個月到BA.5疫苗核可,屆時可能又有新的變異株成為主流病毒,這樣將永遠沒有疫苗可打。

2022/09/01 | 黃皓筠

本土增3萬3875例、36死:年底前BA.5疫情將持續於社區低度流行,病毒突變仍持續累積中

羅一鈞說明,從樂觀角度來看,今年已經過了三分之二,出現新變異株的機會降低。然而,事實上病毒的變化趨勢與產生的突變仍持續累積中,不能掉以輕心。

2022/08/25 | 黃皓筠

今日本土新增2萬6967例、死亡37例:9/1開始提供65歲以上長者免費快篩5劑,中秋節暫不加強人流管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7275例COVID-19、37例死亡。中秋將至,羅一鈞說明防疫措施還是會以不影響民眾正常生活為主,目前也不規劃加強人流管制。不過,長者與幼童若參加聚餐或前往人潮擁擠處,仍建議先施打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