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語: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29 | 方格子vocus

阿跨面:我心目中台饒界的貝多芬

一個嘻哈歌手再怎麼對各種節奏駕輕就熟,在作曲的境界上又怎麼可能真的像貝多芬一樣?兩人在音樂中其實都有濃濃的草根味,而這和他們的生長背景脫離不了關係;但一些表現手法的相近之處,更是讓兩人的音樂不但充滿了能量,音樂中的陰暗面或稀微使得這樣的能量不會淪為疲乏。

2023/05/31 | 丁瀚恒

畫說音樂(下):中國繪畫與歐洲古典音樂的接合與「誤讀」

近代國畫大師黃賓虹說過:「作畫應該不齊而齊,齊而不齊。此自然之形態,入畫更應注意及此。如作茅檐,便須三三兩兩,參差寫法。此是法,亦是理。」細讀《黃山圖》的筍峰尖頂,它們呈現的,即黃老所說的「齊而不齊三角觚」。而其實於西方古典音樂,同樣有著「齊而不齊」的概念。

2023/03/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貝多芬頭髮DNA研究登生物學期刊:死於肝病,可能為非婚生子女

貝多芬用盡一生創作古典樂許多最具影響力作品後,於近200年前在維也納病逝。《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昨(23)日刊出的這份最新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從貝多芬的頭髮進行DNA檢測,並未發現貝多芬耳聾或胃痛的遺傳性原因,但發現他有肝病的遺傳風險及感染B型肝炎的證據,B肝正是肝硬化的元凶之一。

2023/03/18 | 音音有代誌

貝多芬生前從未公開發表的〈給愛麗絲〉,究竟是寫給誰的告白曲?

對台灣人來說,聽到〈給愛麗絲〉就意味著打包垃圾下樓的時刻到了。不過,雖然〈給愛麗絲〉在世界各地都擁有不小人氣,但貝多芬在生前卻從未公開發表過這首曲子。因此,〈給愛麗絲〉究竟是為誰而寫,一直是讓大家好奇不已、爭論不休的謎團⋯⋯

2023/02/08 | 音音有代誌

音樂家壓力爆棚!貝多芬精神備受煎熬、舒曼企圖跳河自殺,心理師教你如何排解紓壓?

這篇要來盤點音樂家們壓力爆棚的故事,包含貝多芬跟舒曼,希望大家在聽完之後懂得面對壓力適時喊停,並找尋到自己的紓壓方法。同時,也請來經營「心理師的歡樂之旅」的心理師雅涵,告訴我們究竟有什麼管道可以排解壓力。

2022/08/29 | 藝遊嚮導

【藝遊嚮導】8/30-9/5:玩聚場夏日藝術節、高雄庄頭藝穗節、《向巨人致敬》音樂會,本週藝文活動精彩可期!

玩聚場今年邀請擅長策劃民眾參與藝術計畫的貢幼穎與楊志雅,聯手建國玉市攤主共創「鄰居下訂單」演出計畫,找尋素人攤主們心目中藝術節的理想樣貌。在後疫情時代,玩聚場以「人情百百搭」重新搭建人際關係,期待藉由各個創作計畫,來體現各種人際交往的樣貌與可能。

2022/07/23 | 音音有代誌

【音樂】孟德爾頌不只是貴氣多金公子哥,更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斜槓才子

回望孟德爾頌的一生,雖然身為家境優渥的貴氣公子,卻從來沒有因為這樣而自滿或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反而繼續堅持不懈地練習,並在切換各式身分(鋼琴家、作曲家、畫家、教育家)時都非常努力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2022/05/27 | 精選書摘

《古典音樂之愛》:無論作曲家或表演者的意圖是什麼,你才是音樂最終的詮釋者

為何聆聽古典音樂?如何從聆賞體驗中得到最多收穫?在本書中,指揮家約翰.莫切里以畢生的經驗、淵博的知識、深刻的理解,以及令人感同身受的鑑賞力,回答了這些問題。

2022/03/09 | 精選書摘

《藝術何以如此悲傷》:莫札特他們決定透過歌劇《魔笛》,暗中散播共濟會的思想

本書遍覽各大藝術領域中的名作,選出其中共同蘊含的重要主題為經緯,探討每一個弱勢族群的身影如何透過不同視角與型態,反覆地出現在世人所熟知的藝術作品中。而比藝術作品本身更為戲劇化的藝術家思想與人生,也一併對照與討論。

2021/10/19 | 李梓成

藝術演化論:為什麼貝多芬和金庸無可超越?

為何現時已經不會有人寫「傳統定義」交響曲、協奏曲?這是因為莫札特、貝多芬、馬勒、拉赫曼尼諾夫等已經將這形式推至登峰造極的地步,根本就不有任何餘地再寫。

2020/12/20 | 《思想坦克》

貝多芬冥誕250週年:病痛纏身、30歲失聰,卻始終相信音樂可以拯救自己

貝多芬確實長年病痛纏身,在療養地寫下〈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透露出想自殺的念頭。然而,即使在這封滿滿負面想法的書信裡,貝多芬仍然透露出熱愛生命、熱愛音樂的堅定信念。在信裡他仍然相信生命的價值,也相信音樂可以拯救他。

2020/08/27 | 精選書摘

《歐文.亞隆的心理治療文學》:海明威自殺的原因之一,正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承認我們存在之中的孤立處境,並堅決面對孤立,我們將能夠懷著愛面對別人。反之,如果我們在寂寞的深淵前被恐懼征服,我們將無法朝向他人伸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