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資訊爆炸

資訊爆炸(英語:information explosion)是指現代出版資訊或資料數量的急速增加,以及因如此大量而帶來的影響。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2/12/18 | 貓心(龔佑霖)

Netflix《請服藥:贊安諾》:吃藥已經無法治療我了,我需要的是改變生活的步調

在資訊充斥於生活的當代,人們為了跟上以日為單位快速變換的時事話題,時刻緊盯各種社群軟體的潮流發展,彷彿掉隊了就會失去與他人對話的共同語言。而這個長期緊繃的狀態,讓確診焦慮症的病患對「贊安諾」這款藥一點都不陌生。

2021/06/16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臉書自動貼文與回覆軟體氾濫,如何影響COVID-19錯誤訊息傳播?

接獲來源不明或未經證實的疫情或防治措施資訊時,閱聽人應先查證內容是否屬實,再行轉載,否則將助紂為虐、以假亂真。我們應重視並控管自動貼文與回覆軟體的氾濫,避免對高度價值的科學研究或研發成果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甚至造成社會恐慌。

2021/06/07 | 德尼思化

波赫士《沙之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其實我們手上都有沙之書。眼前的螢幕,無盡的網際,左IG、右連登,每一下滑動,每一個點擊,永無休止。就如同宇宙間一切知識,全在我們手持的沙之書。

2021/06/02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思考外包的陷阱》:學會主動管理專注力,不要讓專家和社群網站替你思考

我們必須從多種未來的角度進行思考,培養創造性的想像力,以最大程度地減少不可避免的意外事件帶來負面影響。我們需要重新學習為自己思考。在專家和AI時代,批判性思維能力和道德判斷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2018/11/23 | 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以「轉移注意力」保護自己

訊息每天數以萬計,網路世代更是資訊爆炸,被迫吸收過多訊息,宛如吃下太多東西囫圇吞棗、無所適從而消化不良,最後也就當機,呆掉了。「腦袋放空」是最常出現的自我調整,讓認知停止運轉,不要想太多。

2018/11/23 | 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教你利用「轉移注意力」保護自己

訊息每天數以萬計,網路世代更是資訊爆炸,被迫吸收過多訊息,宛如吃下太多東西囫圇吞棗、無所適從而消化不良,最後也就當機,呆掉了。「腦袋放空」是最常出現的自我調整,讓認知停止運轉,不要想太多。

2017/07/05 | 讀者投書

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分辨有用的論點和「Bullshit」?

如果我們學會「自我提問」,明白「數據是可以包含觀點或欺騙性」,我們就可以更容易了解,有哪些訊息是有價值的洞察?哪些也不過是「資訊供應者為了讓受眾留下深刻印象、並且讓人難以抗拒的Bullshit」。

2017/07/05 | Guru Guru Go

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分辨有用的論點和專說屁話的「Bullshiter」?

如果我們學會「自我提問」,明白「數據是可以包含觀點或欺騙性」,我們就可以更容易了解,有哪些訊息是有價值的洞察?哪些也不過是「資訊供應者為了讓受眾留下深刻印象、並且讓人難以抗拒的Bullshit」。

2017/06/23 | Esor Huang

資訊爆炸後的反思:「稍後閱讀」永讀不完,怎麼辦?

臉書與瀏覽器的稍後閱讀功能,原本是要讓我們方便控制閱讀時間。然而,閱讀的速度總是追不上儲存貼文的速度,導致儲存的貼文越來越多,而我們仍然沒有足夠時間閱讀。本文帶我們重新思考網路閱讀行為,或許,我們不一定要把所以文章都讀完。

2017/06/23 | Esor Huang

資訊爆炸後的反思:「稍後閱讀」永遠讀不完,怎麼辦?

臉書與瀏覽器的稍後閱讀功能,原本是要讓我們方便控制閱讀時間。然而,閱讀的速度總是追不上儲存貼文的速度,導致儲存的貼文越來越多,而我們仍然沒有足夠時間閱讀。本文帶我們重新思考網路閱讀行為,或許,我們不一定要把所以文章都讀完。

2017/06/13 | Esor Huang

取回資訊掌控權,用RSS繞過臉書演算法的箝制

由於FB上的資訊爆炸,所以演算法出現了,演算法過濾與判斷那些訊息是我們想看,或不想看。但卻使我們喪失選擇資訊的自由,也加厚了同溫層。本文介紹,利用RSS取回資訊選擇的自由,讓我們能看到更多面向的資訊,更瞭解各項事物的全貌。

2017/06/13 | Esor Huang

取回資訊掌控權,用RSS繞過臉書演算法的箝制

由於FB上的資訊爆炸,所以演算法出現了,演算法過濾與判斷那些訊息是我們想看,或不想看。但卻使我們喪失選擇資訊的自由,也加厚了同溫層。本文介紹,利用RSS取回資訊選擇的自由,讓我們能看到更多面向的資訊,更瞭解各項事物的全貌。

2016/07/17 | 珮姬

數位資訊轟炸的時代,我們的價值觀會更全面成長或營養不良?

當你不用付出耐心交換觀點、只要批判即可,當你可以輕易質疑一個其實並不熟悉之人的道德作為攻擊,當你的邏輯能力不足以區分自己的論點基於幾分理性或感性時,「討論」極容易變得霸道而無法交流,甚至成為另一種霸凌。我們要如何保證少數但可能更正確的言論,還能在網路上發聲呢?

2016/03/30 | 長腿地瓜

【插畫】記得自己是「優劣參半」的普通人,才能真正接納與包容

每件事都有一體兩面,人性也是,由人構成的社會更是。過度強調某個特質,只會加強背後的陰影,無法達到真正的接納和包容。

2016/03/30 | 長腿地瓜

【插畫】記得自己是「優劣參半」的普通人,才能真正接納與包容

每件事都有一體兩面,人性也是,由人構成的社會更是。過度強調某個特質,只會加強背後的陰影,無法達到真正的接納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