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0/02/12 | 物理雙月刊PSROC

面對物理公式不要先問「為什麼」,而要問「這是什麼意思?」

本篇專欄將從「學習定義」的方法出發,詳細說明除法與乘法的意義,以及單位的相關細節,希望能為大家展現「物理公式」的另一種面貌。

2020/02/05 | 《科學人》粉絲團

噴灑電漿、殺死腫瘤──「電漿刀」有望成為新抗癌手術工具

外科醫師切除了病患的腫瘤後,可能仍有一些癌細胞殘留,並種下未來另一顆惡性腫瘤生長的威脅。研究人員最近研發出新抗癌手術工具:電漿刀,進行了第一次臨床試驗,希望能根除那些頑強的細胞。

2020/01/29 | 《科學人》粉絲團

質子半徑確實較小:最新研究結果解開懸宕10年的質子之謎

物理學家一直努力測定質子半徑,但相當困難,他們對於不一致的測量結果大感困惑。不過現在,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發表的超精準測量結果,終於平息了這場爭議。

2020/01/22 | 《科學人》粉絲團

科學家為何費盡心思讓機器人學習「拒絕命令」?

盲目聽從別人告訴你怎麼做而不管後果,真的是個好主意?當然不是。對機器來說也是如此,尤其機器人可能會按照字面解讀人類命令而不考慮後果。

2020/01/15 | 《科學月刊》

皮蛋的特殊氣味從何而來?製作時真的需要「馬尿」浸泡嗎?

皮蛋製程最主要的生化反應,是透過利用氫氧化鈉的氫氧離子滲入蛋內,蛋白在pH值12.0以上會開始變性,使卵黏蛋白與溶菌酶的複合物不穩定而減少,因此蛋白的黏度降低而呈液態狀。

2020/01/08 | 《科學人》粉絲團

不具有「可再現性」的研究,還能算是科學嗎?

長期以來在科學界的積習(例如擔心被搶先一步發表技術,而不願分享),往往與實驗的再現性背道而馳。

2020/01/01 | 《科學月刊》

犯罪現場的心理名片:能滿足罪犯心理需求的「簽名特徵」

犯罪現場中常見的證物,多屬於實體證物,但對於涉嫌者內心世界,實難以在有限跡證下全盤了解。因此需要有更多的統計、剖繪和分析等去推敲犯罪者的內心世界、篩選嫌犯,並作為各種偵訊策略擬定的參考。

2019/12/25 | 精選書摘

《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和陌生人成為「點頭之交」,你需要花50個小時

鄧巴發現人類的社會集團是層層構成的,就像洋蔥一樣,每一層彼此之間都有非常特定的關係。根據他的假設,我們每一層友誼深度能容納的人數是有限的。

2019/12/18 | 《科學月刊》

南方澳大橋「懸吊拱橋」如何穩定?什麼情況可能造成結構破壞?

造成懸吊系統失敗的原因很多,可能來自於端部錨碇裝置的破壞、吊索本身鏽蝕造成的強度減少,或長期承受反覆載重造成的應力集中疲勞斷裂等。

2019/12/04 | 《科學人》粉絲團

一項大膽的演化遺傳實驗:我們可能像小王子一樣馴化狐狸嗎?

我們即將進行的實驗要挑選和人類互動最良好的狐狸進行多代選育繁殖。假如這項實驗成功了,過去狼演化成狗所發生的遺傳改變,也就是馴化,將在我們眼前真實上演。

2019/11/27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寵物體味」能防癌?大口吸貓吸狗之前先看看專家怎麼說

研究發現AP39可特定運送至細胞粒線體中,可達到有效保護與活化粒線體,因此可能具有抗氧化功能,進一步推論可以預防癌症。此種報導論述及標題可能會誤導民眾,多聞寵物味道或硫化氫,就可以達到預防癌症之效果。

2019/11/20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科學、政治與權力:「基改生物」的管理與風險

GMO的科學複雜性,即便是科學社群也有異議;這種不確定性,或許本來就是科學進展過程的本質。只不過,GMO的科學爭議,並不只侷限於學術社群,更擴展至常民與其經常接觸的大眾媒體。

2019/11/13 | 精選書摘

《全球科技大歷史》:人類離「可控的核融合」還有多遠的距離?

核融合反應需要幾百萬度的高溫。在這樣的溫度下,沒有任何容器可以「盛」參加反應的物質,因此,人類一方面知道地球上最多的能量所在,另一方面卻無法利用。

2019/11/06 | 物理雙月刊PSROC

不只是科學家:愛因斯坦與他的鎂光燈生涯

西元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取得了博士學位,同年他也發表了關於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質量和能量關係的4篇論文,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該年被後人稱為愛因斯坦「奇蹟的一年」。

2019/10/30 | 《科學人》粉絲團

跨越時空的驚人之舉:「語言」如何演化為人類的專屬特徵?

「為什麼只有人類有語言?」目前已有腦科學家、語言學家、動物學家以及遺傳學家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在探討這個問題,我們比過往都更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

2019/10/23 | 精選書摘

《火星的奧祕》:火星上不但有沙塵暴,有時還會出現「塵捲風」

火星上有大氣存在,但分量十分稀少,只有地球的1%左右。即使量少仍然因為存在的大氣,讓火星也產生了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