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10/09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先讓雙方都能有安全感,再開始「深度遊說」的十個完整步驟

當我們使用錯誤的工具和方法說服他人時,反而弄巧成拙。一旦了解了以上狀況,改變想法也非遙不可及的。改變想法、更新假設和接受其他觀點的能力,也是演化而來的。我們必須避免爭吵辯論並從對話開始,因為爭吵辯論有贏家和輸家,沒有人願意成為輸家。

2023/08/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裔記者魏貝珊探尋台菜與認同,新書《台灣製造》向世界訴說島國故事

對於台灣料理是否為中國料理分支的質疑,魏貝珊反問:「新加坡料理是中國料理的分支嗎?」她表示,台灣是民主政體,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之,「中國料理是台灣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日本和西方的影響。

2023/08/11 | 精選書摘

《無障礙父母》:自閉症家庭的艱難之處不在於我們的生活方式,而是外界對我們的接納不足

本書訪談了25位聾啞、身心障礙、有慢性病或罕見疾病的父母,談論他們育兒之旅的高潮和低谷,並揭示最大的障礙在於旁人的態度。這些家庭用愛和意志對抗健全主義和優生主義的社會,集結出一部感人、深具啟發性、重新賦權的選集。

2023/04/22 | 精選書摘

【小說】《內部的真相》選摘:死了一個人是多麻煩的事,這只有直接關聯的人才會明白

本書為擁有「昭和幻想機器」美稱的日本小說家日影丈吉,以日治時期的台灣為舞台,寫下的長篇推理創作。在帝國傾斜的臨界點,懷抱不同意志的日本人,遊走在前現代鄉鎮與戰爭廢墟間,尋找幻影般的真相。然而,隨著偵查即將告終,相互纏繞的意志與線索,將引領我們洞見內部的真實,或者陷入更深的人性幻象?

2023/03/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烏克蘭藝文界戰火下揮別俄羅斯陰影,在國際舞台上走出自我

俄烏戰爭爆發一年來,無論是主動或被動,許多藝文機構都開始正視兩國差別。2月稍早,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將19世紀畫家艾瓦佐夫斯基(Ivan Aivazovsky)、庫因芝(Arkhyp Kuindzhi)、芮賓(Ilya Repin)重新標示為烏克蘭人,而非俄羅斯人。其中一幅畫的說明提及俄軍在烏克蘭境內毀壞文化資產。

2023/02/12 | 歪脑|WHYNOT

台灣腐女「入坑」中國耽美的瞬間各有不同,退圈時「愛的創傷」卻極其相似

閲讀中國耽美的台灣腐女社群,也對宣揚中國意識形態的作品多有反感。PTT原創版、Dcard BL版討論一些作品時,會開篇提示「本篇小説含有大中國主義,慎入」等。作品出現醜化日本、宣揚主旋律內容,也會引來吐槽。

2022/08/03 | BBC News 中文

中國與台灣現狀對比快速指南:兩岸武裝力量差距有多遠?台灣民眾擔心軍事衝突嗎?

一些西方專家預測,在公開的衝突中,台灣最多只能減緩中國的進攻,試圖阻止中國海陸兩棲部隊在海岸登陸,以及在進行游擊戰的同時等待外界支援。可能支援台灣的是對台出售武器的美國,儘管華盛頓的官方政策是「戰略模糊」。

TNL+ 2022/07/23 | 洪啟軒

【專訪】作家楊隸亞:從《女子漢》到《男子漢》,創造一個「允許哭泣的場合」

「痛苦與憂鬱也可以並存,世界不是只有單面的。他們有的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或者不滿地與世界拚搏。我只想寫出敘事的聲音,角色的心情,我想寫的是——有人平平凡凡地活著。畢竟——人生沒有那麼多drama啊。」沒有抓馬,也可以讓你讀了很傷心,這是楊隸亞的本事。

2022/07/01 | BBC News 中文

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香港人」還是「中國人」?兩位年輕人的身份認同

劉學廉認為, 香港對於中國有著一個特別的意義, 就是和國際社會接軌,了解國際社會發展趨勢。 他說, 因此他深信50年之後,「一國兩制」依然存在。

2022/06/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港調查顯示「港人」身分認同創5年新低,學者:或與國安法有關

香港民意研究所發布「市民身分認同民情總結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香港人」身分認同感創5年來新低紀錄;「中國人」認同感則是3年半來新高。

2022/04/03 | 方格子vocus

《歐洲之門》讀書筆記:烏克蘭人尤瑟佛維奇的身份認同,讓我們想起過去與現在的許多台灣人

當1888年尤瑟佛維奇推動的哥薩克國建國統領博赫丹.赫梅爾尼茨基紀念碑豎立於基輔街頭時,銘文刻著「致博赫丹.赫梅爾尼茨基——統一而不可分割的俄羅斯」,尤瑟佛維奇在隔年逝世,這成為其一生既認同烏克蘭、又認同俄羅斯的身分認同證明。

2022/02/15 | 讀者投書

《我們為何彼此撕裂?》新書分享會:未被療癒的心理創傷,就像幽靈一樣如影隨形

沃爾肯認為,每一天數以百萬計的人都深刻的參與了自己的大團體身份認同而不自知。「他們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從未認識彼此,然而他們卻共享了相同的情感、文化、歷史及語言。」

2021/12/24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是誰玻璃心碎一地?新加坡羽球員駱建佑奪世界冠軍,中國網媒卻稱馬國人民不高興了

駱建佑以22:20接近分數打敗印度選手,隨著觀眾歡呼,他下意識親吻衣服上的新加坡國旗,表示對新加坡的感謝與榮耀,不料卻被中國媒體報導這樣的行為得罪他的出生地馬來西亞的人民。球員比賽獲得勝利,我們應該祝賀他的成就,還是爭奪他的榮耀應歸功於誰?

2021/12/24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是誰玻璃心碎一地?新加坡羽球員駱建佑奪世界冠軍,中國網媒卻稱馬國人民不高興了

駱建佑以22:20接近分數打敗印度選手,隨著觀眾歡呼,他下意識親吻衣服上的新加坡國旗,表示對新加坡的感謝與榮耀,不料卻被中國媒體報導這樣的行為得罪他的出生地馬來西亞的人民。球員比賽獲得勝利,我們應該祝賀他的成就,還是爭奪他的榮耀應歸功於誰?

2021/11/21 | 芭樂人類學

今晚,我想來點「原電音」:談原住民音樂創作的貼撕標籤行動

新世代原住民音樂人在創作時貼上「文化斷裂」標籤,就是因為理解了原住民族經歷的長久殖民歷史,也明白了這個世代在語言、文化和土地環境的斷裂,既然斷裂產生了,那麼我們就正視因為斷裂而產出的音樂。

2021/08/17 | 巷仔口社會學

新世紀冷酷異境:「新自由主義」是行走殭屍,還是變種病毒?

政治理論家Wendy Brown的貢獻:從經濟剝奪到狂熱的身份認同運動,透過新自由主義返祖版本的「政治理性」而勾連起來:新自由主義者向來就希冀以一種原初的、自然的秩序(道德與市場)取代社會生活無法避免的政治決斷與正義籲求。

2021/02/28 | 九歌出版文學誌

《九歌109年小說選》張亦絢編序:我們處於比任何時候都該認真看待小說藝術的年代

把高難度的思辨完全轉換成緻密清澈的小說語言,邱常婷〈斑雀雨〉因此獲選為年度小說的得獎作,希望給予不盲目樂觀、戮力深化批判性的創作者,最大的感謝與祝福。

2020/09/19 | 麻瓜的語言學

專訪內蒙古語言學者(下):「南蒙」和「北蒙」在我們那邊是不太好的詞

本篇訪談了來自內蒙古的學者白春花,她分享了對語言與文化保存的看法,「你也知道,民族必須有自己的文化,而文化很大部分是靠文字語言去支撐的。當自己的文字沒有了,文化可能也會慢慢消失,最後你這個民族的存在可能也就沒什麼意義了。而我是非常想要保存這個蒙古族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