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4 |
【關鍵專訪】波蘭作家沙博爾夫斯基談新書《克里姆林宮的餐桌》:耗時3年訪問前蘇聯廚師,「獨裁者要你相信的都是狗屁」
波蘭作家沙博爾夫斯基表示,「當你與蘇聯廚師交談時,尤其是那些60、70年代生活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的人,有時他們會有身份認同問題」,即使是老一輩的烏克蘭人也有身份認同的問題,覺得自己是蘇聯人,儘管他們認同的國家已經不存在了。 沙博爾夫斯基說,他聽說在台灣也有些類似的情況,有些人認為為什麼要和中國區隔開來?台灣和中國就是同一個國家,很多烏克蘭人也覺得為什麼要跟俄羅斯分開,兩個國家都說同樣的語言。
2023/01/11 |
讀《祈禱與掠食》:當豹成為母親,生而為人或動物並沒有甚麼不同
在南美洲Wari’人的神話、巫術與傳統信仰中,人與動物之間只有身體上的不同,他們彼此分享同樣的觀點,而差別只在人(wari')、敵人(wijam)、獵物(karawa)身分運用上的不同。
2022/12/15 |
【專訪】谷辣斯・尤達卡:我藉選舉發起了一場「原住民認同運動」
Kolas Yotaka說,民進黨內曾有人勸她為了選情採用中文名,但她堅拒妥協,更在政綱及選舉公告上附上羅馬字。「我不能浪費這次參選的機會,不能刻意隱匿我的文字,我必須自然地使用我的文字,要讓花蓮人、全部台灣人以及媒體覺得就是這麼的自然,要習慣我們的生活環境是有原住民的語言。」
2021/09/26 |
超譯《尚氣》:Overseas Chinese抵抗Mainland China的電影
梁朝偉當的是面子,吸引香港觀眾看看內裏乾坤;而Simu Liu是裏子,尚氣如何迎拒Chinese的身分,才是電影的核心主題。
2021/09/05 |
《蒙古國》:藏傳佛教不僅是一種宗教,更是蒙古人幾百年來維持身分認同的關鍵
有一些人認為「普遍接受藏傳佛教形式的佛教信仰」所產生的「精神統一」,是蒙古人在缺乏自己國家的幾百年裡能夠保持認同感的關鍵因素,而另一些人則對反革新的喇嘛阻礙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方式提出了批評。
2021/05/26 |
《多重人格交響曲》:影視作品、詩、音樂與歌曲中的複數自我
「複數自我(多重人格)」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健康且具有創意的生存機制,不同的自我有能力突顯出不同的性質、特徵與天賦。學習接納自己的多重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健康人格的言語跟自己對話是相當有趣的練習。
2021/03/18 |
《愛你的敵人》:與歧視華裔的人面對面,往往可以打破他們的偏見
假設自己有歧視念頭的人,十位當中有九位與真人面對面時並不會歧視對方。看不到人臉,把人簡化為人口統計的身分表徵時,很容易就將「他者」去人性化。遇見真人,得知對方一絲一毫的人性脈絡時,就會產生連結感,而連結感可以摧毀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