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新史學:歷史研究的意義在於解決問題而非製造問題
近年來很多寫史的史官們出現這樣一個傾向,那就是非「發現問題」而「製造問題」,這無疑將歷史複雜化且政治化,並對史學的發展百害而無一益。
台灣綠色能源時代來臨,解析風電發展3大關鍵要素
在能源取得不易的台灣,風力發電更是目前政府積極發展的發電方式之一。如今離岸風電三大關鍵因素:「投資商機」、「人才就業」及「技轉國產化」皆已到位,只待時間發酵。
歷史學者考證:孫中山謊稱在香港萌生革命理念,其實他先講「改良」
作者引述歷史學者莫世祥的研究,指出孫中山早年在香港只提出「改良」國家政治,並非像後來所說「從來」都是追隨革命理念,在香港萌生革命思想,再兼論孫中山學歷的來源。
李全教或許是土皇帝作風,但不代表國文沒學好—「勞燕分飛」真的不只限於夫妻情人之間的別離
「勞燕分飛」的其他用法是確實存在的,而主流媒體繞著這個問題去追打李全教,沒有什麼意義。
大學生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蹲點台灣,用行動與創意服務偏鄉與部落
「蹲點‧台灣」活動由中華電信基金會和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共同主辦,至今第十一年,每年邀請大學青年以15至20天期間,至台灣鄉鎮、部落蹲點進行「一手服務、一手記錄」,至今已有超過40校80系500多位大學生投入,為自己也為全台70多個鄉鎮角落帶來改變的契機。
拒絕被「撥亂反正」的歷史觀,香港的故事要由香港人來說
香港的過去常為他人所書寫,他人筆下的香港,也只能是他人的香港。但這也是我們袪魅的契機:暫時遠離主流的國家論述,在「全盤肯定/否定」之間,摸索最適合自己的歷史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