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說:「白色恐怖最大的特色是高度的體制化,包含戒嚴法制、戡亂法制和總動員法制所組成的整個法制系統是一整個嚴密控制的體系,仰賴核心機關與法制的協力與配合,強化對人民的控制。但若要說,台灣真正度過威權統治的精神控制,到現在都還要努力呢。」
同樣是出版人生第一本書的柏森、知日謙、彼岸的鹿,也同樣在IG上以手寫創作聞名,彼此也都是朋友,聊起來特別帶勁,你一言我一語的,不亦樂乎,整場座談儼然同學會,笑聲不斷,歡樂非常。
李霈群說:憤怒確實是很強大的東西。聽你之前提過「心靈的肌肉」,才發現除了身體的使用能力,我們好像對自己的意識、情緒等等的東西,完全沒有掌控能力。
《我娘》亦像是《最好的時光》也如的三段式電影,架構為散文+劇本+交換日記,從三個面向透露出又仁的經歷與人生體驗,堪稱原汁原味。
2012年,22歲的又仁,在台北藝穗節檔期於南海藝廊演出第一齣獨角戲,反串扮演虹彩妹妹,在舞台上對前來觀戲的爸媽出櫃,公開自身同性愛傾向。提到這段經驗,又仁卻不覺得自己特別有勇氣。
陳育萱也分享身為小說家的兩項寫作練習密技。其一是大量閱讀,抄寫句子。陳育萱表示,抄下自己心動的段落是相當好的作法,可以慢慢玩味其中的用字用詞或情境感受力,這是寫作準備狀態的第一步。
若真要說起陳昌遠文學夢的起點,還是間接地與父親有關,「他長期訂閱《中國時報》,我也跟著一起看,我還滿喜歡讀《人間副刊》,可以說是忠實讀者。我對裡面描述的詩人交流、文壇訊息和作家軼事,很感興趣,就此種下我對文學的想像。」
《南方從來不下雪》作者陳育萱,與《FIX》作者臥斧,日前在讀字書店展開對談。兩人同樣是以作品介入社會議題的小說家,本日他們便來分享如何以作品揭露不公不義,希冀照亮社會暗角。
陳昌遠詩集《工作記事》的新書分享,邀請出版《要不我不要》、《跛豪》、《手稿》等詩集、號稱詩壇最窮詩人的喵球,日前於在內壢的瑯嬛書屋進行對談。且看相識10年的兩人,如何持續擁抱對詩歌的熱情,燃燒自己的人生。
王志元認為,除了引導外,人生會走到怎樣有時候就是機運的問題。對,好說歹說白毛你還記得農業概論,但我覺得 「學」這件事在台灣,至少要能把「目標」講清楚。
六月畢業季,逗點編輯部特別邀請《惡意的郵差》作者王志元與「白毛的綠手指」有機農業粉專負責人白毛,這兩位五專時期的老同學對談。兩人在白毛的農場內散步,一邊挑菜蟲,一邊分享他們畢業後找工作的心路歷程。
「遇到這種時刻,我就很想寫詩,尤其是寫得不明不白,用別人認為不好入口的語言,寫下各種困惑與感受。好像唯獨透過詩歌才能把我的生命迷亂清清楚楚地表達出來。」陳昌遠用極度誠懇的話語說出於他而言寫詩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