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體育運動或運動競技是通過身體鍛鍊、技術、訓練、競技比賽等方式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技術,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之社會活動,包括所有形式的競技體力活動或遊戲。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4/09 | TNL國際編譯

拜登欲修法保障跨性別學生參與校園體育競賽,為何支持與反對方都不看好?

因美國境內多個由共和黨領導的州,已通過或提出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校園運動的法案,這也使得拜登現在提出的規定修正若成功生效,將有機會強化1972年開始實施的Title IX,同時在促進性別平等教育上發揮積極且有力的作用。

2023/04/06 | 潮健康

研究:運動改善憂鬱效果是用藥1.5倍,固定鍛鍊至少能帶來五種好處

澳洲南澳大學針對過去1039項研究進行統合分析,其中涉及12萬8119名受試者,包括健康成年人、精神疾病患者與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經由分析結果顯示,相較於藥物治療與認知行為療法等常規醫療措施,運動對於減少焦慮、憂鬱或心理困擾而言,或許更具有益處。

2023/03/31 | 精選書摘

《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這絕對是過時的想法

目標是持續運動下去,也許是坐著或是徒手,用任何形式都可以。你可以視身處環境自由發揮創意來運動。但如果你不確定該怎麼做,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諮詢私人教練、物理治療師,或是去問醫生。

2023/03/23 | 李芯

行政院會通過「青春動滋券」方案,16到22歲年輕人每年免費領500元,6/1開放登記

青春動滋券發放額度為每人、每年500元,凡是16至22歲國民(90年1月1日至96年12月31日出生)皆可領取,領用時間是今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方案合作店家為做運動、看比賽相關業者。

2023/03/14 | 方格子vocus

從2023經典賽的台灣棒球熱潮,回顧並反思那些難堪的假球風波

這次2023經典賽,儘管中華隊無緣晉級東京複賽,但前三場打擊火力的狂轟猛炸,完全展示了台灣打者端的進步。然而,台灣棒球一路走來並不容易,歷史上曾發生過5次的假球風波,讓我們溫故知新,回顧一下當時究竟發生甚麼事?現在又有什麼法律能遏止打假球?

2023/03/12 | Hello醫師

飯前運動還是飯後運動比較好?吃飽後多久可以運動?

關於飯前還是飯後運動,有很多種說法,有一派意見認為飯前運動,會增加熱量的吸收率,消抵減肥的功效;另一派則說飯後運動會讓腸胃消化不良。究竟飯前運動還是飯後運動比較好?吃飽後多久可以運動呢?

2023/02/13 | 精選書摘

《不只存活,還要樂活》:連我90歲的阿嬤都能減肥19公斤,你沒有理由做不到!

「水喔!阿嬤!從82公斤瘦到63公斤了!」網路上人氣營養師Sunny,2020年開始帶著阿嬤、媽媽一起透過均衡飲食減重,三代同堂一起實踐營養的做法,也跳脫一般人對營養衛教影片的想像。「連我阿嬤都能成功,你一定也可以!」一番話鼓勵許多網友重新正視飲食習慣,揪全家一起健康吃。

2023/01/31 | Hello醫師

國人過年後平均增加1.7公斤,14個減肥方法讓你穿回年前的褲子

福部曾調查,有6成3的民眾過年期間不會特別注意自己體重,以致國人在過年後平均增加1.7公斤,最多增加達5公斤,也讓「年後減肥」成為許多人每年想開心過年、又不想年後煩惱的新年希望。這邊提供12個年後減肥方法,讓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快速又健康地瘦身。

2023/01/28 | BBC News 中文

久坐不動有害健康,每隔半小時走五分鐘可以把飯後血糖峰值減少接近60%

那些每天連續幾小時久坐不動的人,比整天活動不停的人罹患包括糖尿病、心臟病、失智症以及幾種類型癌症的機率要高得多。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也會讓人面臨更大早亡風險,但僅僅每天運動可能無法逆轉久坐所帶來的健康危害影響。

2023/01/28 | 環球生技

《Nature》研究:小鼠愛不愛運動受遺傳影響不大,但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研究人員觀察到,愛運動的小鼠跟懶惰的小鼠相比,在遺傳基因體學或生化數值上沒有任何顯著差異,顯示遺傳基因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很低。但研究人員觀察到,若給予愛運動小鼠抗生素降低腸道微生物時,這些愛運動的小鼠運動能力降低50%,大腦中的多巴胺濃度下降。

2023/01/22 | BBC News 中文

新的一年,全新的我:助你達成2023健身目標的五個實用建議

一月份開始實施健身計劃其實很不容易,即使意志最堅強的人在面臨寒冷和天黑得早的時都有可能崩潰。新年健身計劃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不要短時間內就放棄,不過,從最開始就鼓足勇氣著手實施也很難。那怎樣才能實現你的新年健身願望呢?

2023/01/05 | 優照護

40歲後每10年肌肉流失8%,國健署傳授六組簡單小運動改善肌耐力

有很多人認為肌少症是老年人才有的症狀,但其實年過40以後,肌肉會以每10年會流失8%,70歲後甚至加速到以15%的速度流失。要預防肌少症一定要運動,六組簡單的小運動,協助一般健康的長輩可以在家動一動,改善自己的肌耐力。

2023/01/03 | SuperFIT團隊

有心血管疾病可以做重量訓練嗎?高強度運動心跳太快怎麼辦?

進入健身房後就像是照妖鏡,如果沒有評估自己身體狀況,貿然從事高強度運動,像是重量訓練、飛輪等,承受較大運動壓力下,平日沒有發作的病徵,這時心臟負擔變大、增加耗氧量,假使有血管阻塞情況,激烈運動會讓心肌缺氧情況變得更明顯,這就是誘發這情況的原因。

2023/01/02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天生不愛動》:偷懶本來就是人的天性,為何會有人真心喜歡體育運動?

要能直面問題,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我們首先得承認和認識問題,《天生不愛動》非常科學地暢談了運動的好處和風險,並一一破除各種迷思,讓我們自己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運動鍛鍊方案,這才是真正能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好書!

2022/12/30 | 詹湘淇

台北馬拉松跑者分析:女性全馬參賽者漸增,3.5小時內完賽比例增加一成

今年的台北馬拉松甫於12月18日落幕,回顧這場國際路跑盛會的歷年紀錄,參與全馬的女性選手正逐漸增加,而全馬、半馬的整體完賽成績也有顯著提升。

2022/12/30 | 詹湘淇

台北馬拉松跑者分析:女性全馬參賽者漸增,3.5小時內完賽比例增加一成

今年的台北馬拉松甫於12月18日落幕,回顧這場國際路跑盛會的歷年紀錄,參與全馬的女性選手正逐漸增加,而全馬、半馬的整體完賽成績也有顯著提升。

2022/12/30 | 詹湘淇

【圖表】疫情趨緩路跑活動復甦情形,超過一半縣市仍低於疫情前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已有近300場路跑活動延期或停辦。而疫情趨緩後,儘管路跑活動數量逐漸回穩,卻尚未完全回歸疫情前的景況,若將2022年舉辦的路跑活動場數與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相比,會發現全國的路跑活動成長率為負4%,且仍有12個縣市低於疫情前水準。

2022/12/16 | TNL 節目部

【醫鍵解壓縮】S3EP1|第N次看復健科才搞懂,竟然八成下背痛都找不到原因!

下背痛可以分成「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兩大類。「特異性」的下背痛,指的是明確找得到罪魁禍首的狀況,像是大家很常聽到的椎間盤突出,就是特異性下背痛的其中一個例子,醫生可以很明確的判斷,疼痛的感覺是因為脊椎出了狀況。那「非特異性」下背痛呢,其實就是相反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