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

運動員是指於某些方面擁有高於平常人的身體條件、耐力以及敏捷度等,也因為以上條件而擅長於特定運動競賽的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2/21 | 讀者投書

不一定非得找文官,何不修法讓「運動員」有機會擔任體育署長?

本文所做之建議,旨在期望,要是在適當的時機,例如社會體認到保障運動員權益有助於社會公益,或國家想發展重點賽事(例如奧運或近期將在台灣舉行的棒球經典賽)來提振國民對國家的向心力。藉由任命運動員出身之體育署長,筆者認為都是適洽的做法。

2023/01/27 | 精選書摘

《致勝心態》:頂尖運動員的賽前儀式、考生迷信幸運物,為什麼有助於提升表現?

知名商業財經記者、《哈佛商業評論》執行主編丹尼爾.麥金在此書中深入爬梳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並採訪多位知名運動員、軍人及演藝人員,儘管他們的職業都是需要經過多年的訓練才能取得最佳成績,但他們也透露,唯有在需要拿出最佳表現的時刻能如常地展現實力,他們的能力與天賦才有機會得到認可。

2023/01/04 | 林慶順教授

為什麼許多菁英運動員投向「偽科學」的懷抱,接受未經證實的療法?

為什麼許多運動員會投向偽科學?或大力擁抱一些未經證實的療法?當中可能的因素除了精英運動鼓勵「不惜一切代價取勝」的心態,還有許多背後的原因。

2022/11/17 | 《科學月刊》

運動統計學:明星選手的身價怎麼算?所謂的「驚人年薪」其實很科學

職業隊伍的選才、運動員該領的薪資與身價,一直是全世界的運動團隊、運動員與運動迷所關心的議題,而這些議題其實可藉由運動統計來一探究竟。下面這兩位籃球員的生涯個人數據,如果你是球隊總經理,你會選擇簽下哪位球員?

2022/11/08 | 精選書摘

《像頂尖運動員一樣思考》:你在怕什麼?如何處理對失敗的恐懼及對成功的威脅

那麼挑戰與威脅反應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我們能做些什麼或如何思考,來把威脅狀態轉變為挑戰狀態呢?我們在第二章學到,重要的並不是情況本身,而在我們對於情況的評估。

2022/10/13 | 李秉芳

曾格爾無氧速攀馬納斯魯峰13小時破紀錄遭疑「作假」,秀山頂影片強調尼泊爾官方到場認證

大部分質疑來自,僅有短短幾年登山經驗,且過去並非專職運動員,也沒有太多比賽、高山攀登、越野跑等紀錄的曾格爾,真的能超出這些世界級登山家的速度破紀錄嗎?加上曾格爾並沒有提供攀登過程GPX軌跡記錄,導致懷疑持續延燒。

2022/09/27 | 精選書摘

《長勝》:為什麼運動員過了巔峰年齡,無可避免表現會走下坡?

策略投資專家、暢銷書《魔球投資學》作者莫布新,在本書提出一條能力與運氣之間的連續光譜,供我們分析眼前的所有選項中,個人能力與運氣的相互影響(諸如歌手與球員的選秀、選擇投資標的、大學志願選填,甚至是該付高階經理人多少薪水)。他提出具體建議,協助我們增加優勢,在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最大程度掌握確定性。

2022/09/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Don't think, just do」:研究發現菁英運動員高峰狀態,心智會退居第二線由身體接管

文姿云分享經驗表示,在高峰狀態時,她會進入「自我」的境界,讓自己能達到「為所欲為」狀態,以保持平常心,在場上能專注、享受比賽、保持信心,這些都須從平常訓練累積而來。

2022/08/10 | TNL 編輯

網球名將小威廉絲預告將離開體壇:如果我是男人,不需要在網球和家庭間做選擇

1995年成為職業球員以來,小威廉絲在近30年的職業生涯中,擁有39個大滿貫冠軍(23個單打冠軍、14個女雙冠軍和2個混雙冠軍),高居球后寶座長達319週,她還贏得了4面奧運金牌。

2022/08/08 | 精選書摘

《致勝思維》:經常有人問他們的相異與相似之處,我可以這麼告訴你——科比苦幹,喬丹巧幹

自信是最猛的藥,而勝利是藥販。自信是懷疑、不安全感、驚慌和自卑的解藥,在你失控墜落時拉你一把,在你恐懼和脆弱時給你打預防針。不過沒有人可以替你開處方箋,沒有人可以拿藥給你。你如果不能察覺潛藏內心深處的自信,把它召喚出來,就無法擁有自信。

2022/08/04 | 精選書摘

《特種部隊專用的心智鍛鍊課》:這一切表明,當目標是成為最頂尖,「回饋」是多麼的重要

回饋需要發自真心的好奇,以瞭解剛剛發生了什麼。幾乎總是有一門技術課和一門心理課需要學習。你是否無法集中注意力?你是否全身心投入?過度自信?不耐煩?被別人嚇到?疲憊不堪?

2022/07/28 | 讀者投書

「徵召」還是「邀請」?淺談國家代表隊的組成方式(上):以奪牌機會作為參賽判斷標準適合嗎?

體育署對於國家代表隊的「奪牌思維」與「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治理邏輯有顯失當,國內許多單項運動協會對於所屬選手的「尊重」也有待改善。台灣的競技運動領域,需要的是更多在「社會」中,民眾的參與及理解,而「國家代表隊」的組成方式,或許是一個得以簡單上手的初步認知。

2022/06/03 | 蜂鳥出版

《學會休息,才能好好生活》:身體不是一件工具——瑜伽導師連君婷

現在的社會環境,經濟和生活壓力也很大,Maggie說,當我們感到緊張時,可以用幾秒去感覺一下自己的腳,感覺腳踏在地上的感覺。

2022/05/03 | 運動視界

為什麼受傷一直好不了?運動表現無法提升?物理治療師淺談「動作控制」

「動作控制」聽起來很抽象,什麼叫有控制的動作?動作控制很重要嗎?這篇文章用說明這項每個人必備的能力 ─「動作控制」,讓你學會正確的肌肉發力模式,不再反覆受傷。

2022/03/04 | 精選書摘

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第一次抉擇──追夢

即使滿心期待當一名運動員,我也怕面對那未知的前路,怕不適應全職生活,怕別人看不起,怕與朋友分道揚鑣⋯⋯

2022/03/03 | 精選書摘

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序:原來矛盾,一直在她心中,像車輪滾動

「這不是我想要的東西!」與其說Sarah這句口頭禪是對別人說,不如說她是在告誡自己,檢視自己有否偏離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