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遠距醫療

遠距醫療(英語:Telemedicine,或telehealth),也稱為遠程醫療,是一種正在發展中的醫療技術,結合電腦、通訊技術、與醫療專業技術,讓醫師可以與病人遠距離互動,達到診療及照護的目的。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2/09 | 環球生技

醫療保健系統是意想不到的碳排大戶,因疫情所興起的「遠距醫療」可減排51%

根據Health Care Without Harm發表的一份報告,如果將醫療保健系統視為一個國家,它將是全球第五大碳排放國,佔全球碳排放量4.4%。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直指,「最直接、有效的降低碳排解方就是遠距醫療,可大幅降低交通過程所造成的碳排放。」

2022/11/01 | Taiwan Business TOPICS Magazine

美國商會:疫後台灣「遠距諮詢」需求大增,但《心理師法》仍有許多模糊地帶

持續增加的醫療需求與疫情,皆帶動遠距醫療發展,雖然這個領域已經發展出許多創新和可能性,但台灣的臨床醫師與企業家,仍然為了盡可能協助需要的族群,努力的對抗官僚壁壘。

2022/11/01 | 智慧國家觀測報告

醫療無界限!看科技力如何突破時地限制,「遠距醫療」照護你我的健康

當賦能科技與醫療產業相互結合,遠距醫療成為醫療平權的可能解方;而新冠病毒的意外插曲,則陰錯陽差的讓臺灣遠距醫療邁入全新階段。究竟遠距醫療的前世今生為何?民眾的觀察、感受又是什麼?我們特別專訪亞東紀念醫院、萬里區衛生所及受惠病患,帶領民眾一起探究後疫情時代下遠距醫療的未來可能性。

2022/05/08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日本「LINE Doctor」線上診療件數創新高:哪一科最多人看?有沒有資安疑慮?

日本疫情迎來第六波擴大感染,居家診療的需求也大增,而「LINE Doctor」不需要另行下載 APP 或經由外部連結操作,提供預約掛號、視訊通話診療、批價繳費等服務,同時也有方便患者的處方箋藥物領取模式。

2022/04/20 | 《思想坦克》

非常時期應有非常作法:疫調退場、自篩上檔;輕病在宅、重症減災

台灣雖然發生許多感染,但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幾乎佔了99.5%,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啟動輕症感染者居家照護的模式,未來一定會形成全國共識,而在此同時,視訊診療也應該納入政府在非常時期的考量。

2022/03/02 | 讀者投書

原鄉婦女的空間正義(下):位置偏遠交通不發達,原住民的「醫療可近性」問題亟待解決

因為原鄉地理位置偏遠以及交通不發達,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使原住民高齡者缺乏醫療照顧。又因應原鄉在地老化之在地照顧之情況,原鄉老人雖然普遍可以到附近的部落文化健康站,接受老人日托照顧的服務,但是不一定能接受到醫療資源的服務。

2022/01/26 | 精選書摘

《血壓的祕密》:濕性體質與疾病是台灣當地的主旋律,我嚴格要求患者禁吃水果、甜食、麵食與發酵食品

作者以近三十年的經脈醫學科學化與漢醫臨床研究心得,透過超過五十幅珍貴的脈診科學數據圖表解析漢醫頻率的世界,以及常見疾病的治療原理。以當代科學語言剖析漢醫獨特的萬物一體系統觀,闡述漢醫診療的四大層面(外感病毒、循環代謝、飲食、情志)。

2021/07/09 | 讀者投書

借鏡歐盟抗疫的醫療照護對策,強化台灣醫療體系的脆弱之處

台灣與歐盟較為不同之處在於對於新興科技的應用。相比於歐盟積極鼓勵應用前瞻科技協助醫護和抗疫工作上,台灣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規劃和指引,也使得國內雖然有不少科技學研單位和新創事業,卻未能有機會將科技應用與防疫需求相互結合。

2020/10/05 | 智慧國家觀測報告

與爺奶零距離的數位科技 打造宜居樂活的超高齡社會

全球醫療照護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裝置、資料互通及醫療場域去中心化等技術,正在顛覆既有的銀髮醫療及關懷體系。科技供應鏈既廣且深的台灣,面對即將來臨的超高齡社會,很有機會透過數位科技的整合與創新,成為全球銀髮樂活典範,在食衣醫住行育樂等不同領域,更全面且永續的維護每位銀髮國民的福祉。

2020/07/07 | 精選書摘

《從AI到智慧醫療》:醫師不可能記住每一個醫療案例,而這正是電腦的絕對優勢

迄今全世界有數百家醫院採用該方案,主要的做法為電腦自動提供「建議」、「可以考慮的建議」及「不建議」三種治療方案,腫瘤科醫師再以自己的臨床經驗,判斷適合病患的治療方案。

2020/06/11 | Nina

新冠肺炎爆發後如何購物或看醫生?這幾個APP讓我順利度過印尼閉關期

避免人群接觸,各種好用可信任的APP便成為日常生活不可缺的工具之一。購物類除了生鮮APP,當地前幾大的網路購物平台,像是Shopee、Tokopedia和Lazada等,也都因為疫情關係交易量大增

2019/04/23 | 余佩儒

東南亞數位醫療發展現況:新加坡為亞太領導者,泰國則以「亞洲醫療中心」為目標

進一步來看各國在醫療產業定位目標/發展重點,新加坡擔任亞太領導者,泰國則是以「Medical Hub of Asia」面向國際醫療;馬來西亞致力於建立健康資料倉庫;印尼正視數位醫療新創的興起;菲律賓則著重在電子醫療的社區導向做法、先驅型的開放來源遠距醫療和行動醫療專案(mHealth)等國內醫療層次的考量。

2018/09/03 | 精選書摘

《可喜可賀的臨終》:醫師宣告剩下三個月壽命,35歲母親的堅強身影

年紀輕輕便罹患重病,留下年幼子女,獨自離開人世,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本篇案例是一名三十五歲的女性,她被醫師宣告剩下三個月的壽命,而我要與各位分享她如何展現出身為一名母親的堅強身影。

2018/07/10 | 新社會政策雜誌

在實現「隔空看醫生」之前,我們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遠端醫療」逐漸在世界各地成為顯學,我國在科技面實已具備能力,但相關的立法討論遲遲未能化為行動,若不能下定決心積極立法,勢必不僅在此領域落後周圍國家,也難使民眾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利益。

2018/04/08 | 財訊

台灣生技新金礦:遠距醫療的巨大商機

2017年對醫療數位化公司是一個好年,因為總募資金額高達58億美元,已上市的Teladoc和iRhythm的股價在2018年創新高,市值分別來到22.6億美元和13.4億美元。

2017/08/31 | TIME

四種看病新方式

在美國,健康產業的未來仍然是個未定數,但這些服務方式正在產生變化。

2017/08/31 | TIME

四種令人注目的新看診方式逐漸受到重視

健康照顧在美國的未來仍然是個未定數,但人民現在如何接收這些服務正在產生變化,有四種令人注目的醫療方式正在增加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