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還願

還願,廣東人稱還神,是一種向鬼神、聖者等許下願望,願望應驗後對神聖、廟宇或是社會進回饋的行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2/10/17 | 拾元

【電玩老司機】近10年內最推的幾款恐怖遊戲,敬請撬開歡樂的地獄大門

電子遊戲可能是最適合表現恐怖題材的媒介,因為那能夠讓玩家更加身歷其境,從而提高恐懼的效果;但反面來說,電子遊戲也可能最「不」適合,畢竟實在真的太嚇人,說不定有害健康,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還請多加留意...

2019/10/28 | 精選轉載

大馬留台生眼中的台灣媒體:除了批評媒體,也要改變自己的閱聽習慣

世新大學一名馬來西亞留學生畢業致辭影片最近獲得大批網友關注。他在演說中除提醒傳播科系學生「勿忘初衷」外,也期許畢業生能從自己開始改變,多關注社會議題與國際新聞,而非沒有意義的報導。

2019/04/09 | 林政翰

從小燈泡到鄭捷,「我們與惡的距離」 有多遠?

鄭捷是加害者、小燈泡是受害者、高姓男子曾經是旁觀者,每個角色完整重疊在一起,加害者是從前的旁觀者,因為成為體制的受害者,而漸漸轉變為加害者,三隻鳥來自於同一片森林。鄭捷這個名字,也漸漸成為另外一個嶄新名詞,也就是整個台灣社會需要「共同承擔的惡」。

2019/03/15 | 影迷大宅門

在「還願」以前:從電玩被視為毒物的年代,細說台灣遊戲史(下)

2017年赤燭以台灣白色恐怖為背景製作的《返校》造成一股旋風,有許多根本不玩遊戲的人因為這個題材而去玩它。赤燭最大的貢獻,就是讓這些人接觸電玩,並且體認到電子遊戲的影響力⋯而它也指出了台灣遊戲的新路徑:過去的創作者不知該如何下手、中國廠商礙於審查無法製作的「恐怖遊戲」類型。

2019/03/15 | 影迷大宅門

在「還願」以前:從電玩被視為毒物的年代,細說台灣遊戲史(上)

就如同遊戲裡何老師所指示,這種事情本來就是輕者當日,重者七日見效;《還願》在第七日就下架,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起了作用?而到底當初是許了什麼願,才會讓一款原本能看見台灣遊戲產業新希望的作品,瞬間落入了進退不得的窘境?

2019/03/11 | 壁虎先生

赤燭遊戲中的大衛林區基因:我們是否只是一個尚未轉場的幻覺?(下)

《返校》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正是因為它給予了轉型失敗的我們,一次重新言說的機會。我們就像方芮欣,無法說出:「魏仲廷死了。」因而成為困在歷史裡的魍魎,而透過「返回校園」(創傷場景),方芮欣終於能夠重新用第一人稱言說自身的症狀。

2019/03/11 | 壁虎先生

赤燭遊戲中的大衛林區基因:我們是否只是一個尚未轉場的幻覺?(上)

這個融合心理恐怖、台灣白色恐怖政治歷史與民間信仰符碼的2D心理恐怖冒險解謎遊戲,精湛地一刀切穿了壓抑在台灣社會集體記憶腦隨裡的創傷肌理⋯赤燭的遊戲似乎以一種迂迴的方式,成為台灣真正解開林區式美學密碼的影像敘事作品。

2019/03/11 | 精選轉載

【插畫】整個《還願》裡的悲劇,都是沒有家庭醫師的觀念

《還願》劇情裡的種種悲劇,都是沒有家庭醫師的觀念引起的,只要有一個好的家庭醫師,就可以控制住整個場面,有需求再與精神科合作,根本用不著什麼何老師出場,而美心更不會被當成「神經病」。

2019/03/09 | 讀者投書

《還願》下架風波:面對資本,獨立遊戲能真的「獨立」嗎?

事發至今,多數的討論其實是聚焦在閱聽眾與國族主義的角度,所延伸出的針鋒相對。然而事實上,這場戰火還燒出了獨立遊戲與資本間的拉鋸,點出的正是整個產業的結構性問題:獨立遊戲與資本間的關係究竟為何?

2019/03/09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何老師,他們來還願了——迷信與破除迷信的古人

其實信仰與迷信只是一線之隔,信仰讓我們在迷茫時找到療癒與救贖,但過度沈迷難免失去理智。我們花費了漫長的歷史,讓自己成為更理性更進步的生物,這不是很偉大的文明積累所在嗎?

2019/03/06 | 精選轉載

【插畫】等等,遇到神棍不要遷怒陰陽家啊

宗教百百種,但濫用教義的往往是人,《還願》也不該被當成是精怪的故事,而是人的故事。

2019/03/05 | 翰林小書僮

《還願》何老師那種「宗教神棍」,為何至今依然存在?

追求終極幸福感的道路上,最簡單便捷的方式是什麼?答案呼之欲出:無條件的跟隨一個所謂宗教上的「大師」、「上人」。畢竟這些都是號稱所謂的「得道之人」,他們宣稱已經脫離了人生的苦難、證得大道,而就像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有一個熟門熟路的人帶路總是能夠少走很多彎路的。於是乎,這些大師就因應而生了。

2019/03/04 | 希平方-攻其不背

赤燭恐怖遊戲《還願》,英文名稱為什麼叫devotion?

近來最夯的恐怖遊戲《還願》,由台灣團隊「赤燭」製作,遊戲推出後從國內紅到國外,蔚為話題。遊戲中寫實刻劃了早期台灣的住家環境、宗教信仰等元素,貼近生活,故事背後的意涵也是最值得深思的一部分。《還願》的英文名稱為Devotion,一起來探討為什麼叫devotion吧。

2019/03/04 | Ka Wai Wong

回歸商業本質,維尼事件後的「赤燭」還能延燒下去嗎?

以熱度而言,《還願》的確再度席捲了兩岸社會,然而若回歸到商業面向的本質,又該如何看待這次維尼彩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