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都市

城市、都市、城、市或都,是指人口較為稠密、工商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等機能分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9/11 | TNL國際編譯

疫情期間遠端工作使人口向郊區移動,「大型城市是否消亡」論辯浮上檯面

許多專家認為,大城市的辦公大樓將不得不轉型,以抵禦混合式或遠端工作的持續發展。不過,即便商業收入的損失恐導致城市預算缺口,卻可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未來城市可能減少商業活動,並以便利生活作為導向,強調文化和娛樂性。

2022/11/19 | 《科學月刊》

除了開花時會產生難聞的氣味,選擇「黑板樹」做為行道樹還有這些壞處

黑板樹在花期釋放出的濃郁氣味雖然相當具有特色,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相當困擾。因此在印度,黑板樹又被認為是魔鬼的居所,也被稱做「魔鬼樹」(devil tree),這可能是由於黑板樹會散發出令人「陶醉」的氣味,而這種氣味又在晚上特別地濃烈。所以這濃烈的氣味究竟來自於什麼物質?

2022/11/04 | 環境資訊中心

借鏡日本引入「防災士」制度,但全台僅1.3萬人獲得認證足夠嗎?

台灣防災士培訓參考日本方式,由民間自掏腰包報名受訓。不同的是,日本除了規定特定職業必須取得防災士認證,訓練強度也較高,不僅有共同的制服及後勤系統,在每個縣市政府還設有防災士動員組織。

2022/10/19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台灣整體空氣品質有變好嗎?有,但還需要解決「臭氧」這個隱藏角色

周崇光提到,要解決台灣的PM2.5空污問題,減少衍生型PM2.5才是主線。由於高濃度的衍生型PM2.5在人類肉眼來看宛若煙霧一般,再加上是由一系列光化學反應而成,因此又稱為光化學煙霧。

2022/10/14 | 環境資訊中心

台北市「熱島」如何退燒?成大提出首個經科學實證的都市降溫指標

雖然太陽能是很好的替代能源選項,但是學界也在討論太陽能板是否會加劇熱島效應:就像戴帽子,頭髮的確很涼爽,但帽子本身非常燙,當所有建築物屋頂都戴上帽子,會發生什麼事?

2022/08/03 | 中華民國地理學會會刊

為什麼在城市長大的人,方向感普遍比來自郊區或農村的人更差?

生活在鋼鐵叢林中,除了廢水、廢氣吸收的比較多之外,你知道連方向感也會變差嗎?來自倫敦大學的這個研究將都市人跟鄉下人的遊戲數據拿來比較,發現都市人在遊戲中的空間認知似乎較對方要差了一截。

2021/09/07 | 柳金財

中國地方政府濫用「公共利益」強徵農民土地,中央如何修法遏止亂象?

從修正《土地管理法》到修訂《土地管理實施條例》,前者明確「公共利益」概念內涵,去除地方政府濫用行政裁量權,消除擴張性徵地行為動機及法律依據。後者則是明定地方黨政第一把手,在維護耕地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的責任。

2021/08/24 | 方格子vocus

都市縫合──高雄鐵路地下化後的展望

早期的火車行駛在路面,那是必得建興很多陸橋或是地下道來跨越這條界線。因此在過去的幾年內,高雄市區正在進行陸橋的拆除或是地下道的回填作業,使得這條傷疤漸漸的被縫合。

2021/06/24 | 方格子vocus

【影評】從《戀戀風塵》到《千禧曼波》,「抒情的城市創作」在這20年的轉移後成為主流

創作者從七八零年代中,對都市中弱勢者的故事描繪、並藉由城市的繁華拖襯主人公難堪的描述策略,搖身一變轉向了純然對「一個都市人」的日常生活經歷描寫,其中我選用《戀戀風塵》與《千禧曼波》作為對比依據。

2021/05/14 | 謝子涵

日本創成會議報告(下):招攬「國際直線對撞機」,轉型成為「全球化都市」的第一步

ILC的建設約要花費十年,在那期間也須改善周圍的生活環境,解決在過程中與全球化社會產生的摩擦與各種問題,促進國內改革。讓日本各地的都市都有能力能靠自己的力量轉型為全球化都市。

2020/08/05 | 精選書摘

《達爾文進城來了》導讀:「以人為本」的都市設計,如何改造成「生物多樣性友善都市」?

要打造生物多樣性友善的都市,光靠生態學家的能力還不夠。因為設計都市的涵蓋的層面很廣,原先設計都市的規劃師、交通運輸專家和建築師等,都需要一起參與合作。

2020/04/05 | 眼底城事

圖解「景觀都市主義」:開放空間和綠地系統才是規劃焦點,而非建築

在景觀都市主義下,景觀從被動的花花草草,轉化成對於城市公共生活有積極性的主體。例如,工業空間(碼頭、工廠)或是都市嫌惡設施(機場、掩埋場)反而能成為都市大型綠地的來源。

2019/11/26 | 環境資訊中心

慎防奈米級「超細懸浮微粒」,學界首次發現空污與腦癌有關

空氣污染這類環境風險強度不大,其危險性來自於極高比例人口暴露在空氣污染中。將小風險乘以很大的人數時,病例就變得很多。在大城市中,這可能是必須被關注的數字,尤其這些腫瘤通常會致命。

2018/10/07 | 精選書摘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縉紳化」與全球資本如何深入美國社區?

MIT的克雷教授曾提出縉紳化(Gentrification)的四階段,至今依然可被參考。但今日我們需要加上第五個階段,才能正確描述在紐約、舊金山這些地方發生的事。在全球化城市中的縉紳化,不再關乎個人,甚至不關乎在地開發商。而「縉紳化」又是如何被推動的?

2018/09/08 | 精選書摘

《地方創生2.0》:​​​攻守兼備的地域經營,地方圈擺脫向東京拿錢模式

要在人口減少、極端高齡化、財政限制等嚴苛條件下打造地方經濟樞紐,地域中的各種團體就要以有效率的行政開銷作為基礎,提升地域整體的生產性,同時還要創造工作與就業機會。

2018/04/05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台灣勞工的地表遷徙:為什麼台北平常人這麼多,過年就唱空城?

採訪至此,已然可以想像當政客、鄉民看到這番研究分析,會施放地圖砲無差別攻擊。問及會否擔心不同立場的壓力,林季平堅定地回應:「學術研究就是據實以報,真理會越辯越明,只是負面攻擊的話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