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3/05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專訪】都市原住民賴韋利:「回部落」是需要自我辯證的行動,必須知道「我是誰」

賴韋利,媽媽是排灣族、爸爸是閩南人。出生、成長於臺北的她,認知到「自己是原住民」的一課,是從一紙和他人不同的註冊單開始。

2022/09/05 | 人本教育札記

你的篳路藍縷是我的顛沛流離:原住民族運動中的詩與歌,與未竟之志

從日據時期到國民政府遷台,生長在台灣的原住民一步步的被搶奪土地、身分、語言,被迫進到都市或平地從事3D(危險Dangerous,骯髒Dirty, 困難Difficult)的底層勞動工作,如今本文用詩與歌,帶你認識原住民在結構性脆弱下的無奈與哀愁。

2022/07/03 | 精選書摘

阿爆《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在長庚護專那五年,我學到「你所不知道的原住民」這一課

所以說到我真正的文化啟蒙,就是在長庚發生的。雖然我從小到大一直都在原漢混合的環境中生活,但在長庚之前我沒有太強的使命感,多半屬於觀察者角色。但大學時期,和不同族群的原住民相處,我好像真正有了意識,覺得可以做點什麼。

2021/07/26 | 精選轉載

當我們與「台灣之光」共享榮耀時,請回想我們對台灣原住民做了什麼?

我不清楚當楊勇緯、方菀靈、李琴峰被稱作「台灣之光」時,心中的感受是歡喜或苦澀,但我私心希望台灣的光耀,並不是依靠很可能未曾被台灣社會善待的運動明星、文學新星們被世界看見的時刻。

2020/06/22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狩獵與保育的兩難抉擇:一位都市原住民青年的自述

baki(祖父)過世前幾個月,開始會看見幻覺。當我靠近baki,他只叫我不要踩到,但我看不到地上有任何東西,只見著他的眼神專注地看著空氣,一手搭著另一手開始繞。後來爸爸說他應該是在整理網具。對這位生命進入尾聲的獵人來說,捕鳥還是很重要的事。

2019/06/02 | 讀者投書

自己的族語自己學?為什麼閩南人、客家人,不能上原住民族語課?

國中時,學校發了族語課程的問卷調查,班上有位女同學勾選要學習原住民族語,不過,學校卻以她不是該族群學生為由,請她改選自己族群的語言。

2018/06/27 | GeogDaily地理眼

三鶯部落:從遷移和抗爭中看見家的想像

長久以來,都市原住民面對政府壓迫、經濟剝削以及族群互動的歧視經驗,飽受負面且不符公平正義的待遇,也得不到主流社會的關注。一九九四年月臺北縣政府依防洪整治為由,通知大漢溪沿岸的違建戶搬遷,三鶯部落成為拆遷對象之一。

2018/02/24 | 李修慧

做過加工出口、吸過台塑廢氣,曾提供經濟勞動力的拉瓦克部落,現在成了「違建」

1990年代開始,拉瓦克居民依照法規中有關違建編釘門牌相關規定,申請門牌。高雄市政府也陸續發放門牌,並向部分的住戶收取地價稅。但1997年,拉瓦克部落卻被認定為違建。

2018/02/06 | Mata Taiwan

台灣若成立原住民族大學,就讀的原民生還會是「特殊身份學生」嗎?

去年底,原民會委託東華大學執行「國立原住民族大學設立可行性評估」研究案,盼在台灣設立首間的國立原住民大學。而根據聯合國2009年的「世界瀕危語言」地圖,台灣有許多原住民族都榜上有名。族語教學的瓶頸在於師資欠缺,需要更多年輕人才投入。原住民大學若成立,則應更積極面對這個課題。

2018/01/09 | Mata Taiwan

出生的地方必然就是「家」嗎?——血緣不再重要的年代,原青如何「烙」出一條回家的路

攝影展「烙出一條回家的路」正積極跳脫人類學對原住民身份的定義,讓被攝者藉由影像以嶄新的方式表達自己。原青藝術家Djubelang請每一位被攝者提供小時候的照片、與原鄉有關和母體文化有聯繫的物件。這些空間經由投影的燈光,有如時光機穿梭、返回過去某段記憶的場景,或交疊或混合出新的面貌。

2015/08/11 | TNL 編輯

43戶在半小時內被淹沒...溪洲部落盼了多年的社會住宅在哪兒?

溪洲部落後援會張慶豐看著溪水迅速吞蝕家園,猜測是上游山區土石流改變地貌,才會發生30餘年都沒見過的大水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