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都市更新

都市更新(英語:urban renewal),又稱都市再開發、都市改造、都市復興、舊區改造或市區重建,在台灣簡稱都更,是指都市內因為早期欠缺都市計畫或是建築物日久失修,而作出全面或部份性的重新興建或整理及修緝計劃或工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1/10 | 莊貿捷

《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三讀通過,建商怒批「私法人購屋許可制」將造成都更釘子戶

若按照私法人購屋許可制,未來建商在都更中途有變故(倒閉破產等)要易手另一家建商,原建商必須會被綁5年、不得轉手。建商強調,那這樣都更的速度將會被拖慢,形成另一種障礙。

2023/01/04 | 李芯

北市立委補選政見發表:王鴻薇質疑吳怡農迴避辯論,3號候選人蕭赫麟全程不發一語

王鴻薇在發表會前及發表會中,也批評本次政見發表會採取15分鐘一輪的方式,對很多選民是不公平的。他表示自己12月2日登記參選時,選委會就有發單調查參不參加政見發表會,以及要採取哪種形式,他要求吳怡農對外說明,他在意願調查表上勾選什麼?是否一開始就拒絕或迴避辯論?

2022/12/12 | TNL 編輯

蔣萬安公布首波小內閣名單;韓國瑜高市副手李四川任副市長,林奕華暫未列入

至於蔣萬安的第2名副市長人選會是誰,外傳是現任大安文山區立委林奕華。但若林奕華就任,就會出現區域立委補選的問題。

2022/11/12 | 莊貿捷

台北市長政見發表會:黃珊珊主打「用能力超越藍綠」,打造「首都進化雙軸線」

台北市政見發表會,無黨籍黃珊珊下午率先發表,他說:「他有司法、行政和立法的歷練,只有我可以無縫接軌直接上工,我是職業婦女也是單親媽媽,我有能力也耐心,要用能力超越藍綠。」

2022/10/28 | 李芯

專訪蔣萬安:以前大家都講「北漂」,現在變成「脫北」

談到為何蔣萬安回台後會加入國民黨,他表示:「經國先生勤政愛民,到現在還深烙在台灣民眾心中」,除了十大建設,就連台積電也是當時趙耀東、孫運璿這些官員與民間的科技人士共同決定。「這就是有遠見,為國家長遠發展打下基礎很重要的關鍵。」

2022/10/05 | 精選轉載

台灣房價這麼高,該買房還是租屋?北大彭建文拆解房地產市場「四高二低」怪現狀

在台灣,房價長年高漲不跌,許多人會歸因於台灣人「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導致,但國北大教授彭建文卻不這麼認為:「美國人不也嚮往擁有自家庭院、游泳池的獨棟房屋嗎?」而臺灣租屋市場資訊不夠透明,對租屋者而言欠缺保障與自主性,而這些都將潛在租屋族群推往購屋的道路。

2022/09/15 | 《思想坦克》

公有土地應擔任「都更領頭羊」,發揮公共財效益帶動產業復甦與地區翻新

公有土地開發與更新方式一直都是台灣都市發展關鍵議題,在經濟發展與都市快速成長下,政府機關消極管理公有土地,反而成為都市發展推動最大阻力,公有地在都市規劃與經濟發展中,應更積極擔任都市更新推手的角色。

2022/08/19 | 李秉芳

陳時中批柯市府公辦都更慢,都更處反駁「連8年居六都之冠」,黃珊珊:中央不修法別怪地方執行不力

管碧玲認為,台北市區的都更需求全國最高,民間推動都更的人數全國最多,民辦、自辦加起來數量當然全國最多。但是民眾關心的申請都更計畫核定時間,台北市確實是全國最久。

2021/10/28 | 《思想坦克》

城中城災後政策檢討:都更不該只有重建一途,整建型、維護型都更才能解決貧弱者的居住困境

為重建型都更量身訂做的各式各樣容積獎勵,浮濫到令人髮指地步。而整建型、維護型都更則是完全遭漠視,乃至遺忘,偏偏這2類型都更,依筆者所見,正是可以最有效率解決貧弱者居住困境的政策工具。

2021/05/15 | TNL 編輯

《都更條例》修法通過:容積獎勵提高、地方可代拆海砂屋等危險建物

危老重建近年進展飛速,甚至排擠都更,而立法院三讀通過提高容積獎勵,大幅增加誘因。不過,得注意的是,若危老重建沒有百分之百所有權人同意,開發案仍只能走都更老路。

2020/11/29 | TNL 編輯

網路最大鞋商Zappos台裔創辦人謝家華46歲英年早逝,生前致力拉斯維加斯都市更新

網路最大鞋商Zappos台裔創辦人謝家華傳出過世,享年僅46歲。謝家華生前還致力拉斯維加斯都市更新發展,其辭世消息令當地人相當不捨。

2020/06/01 | 眼底城事

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台北鐵路地下化:沒錢搞軌怎麼辦?試試土地開發的萬靈丹

台北鐵路地下化光是興建及營運維修成本,三十年來已至少投資超過三千億。為了補貼工程計畫所造成的虧損,工程及規劃界將都市更新與站區周邊的土地開發作為紓困策略,因此失去主導都市更新的能力。

2020/02/25 | 方格子vocus

《鏡子森林》:除了媒體生態,還能看到都更與文化保存的衝突

在《鏡子森林》這部戲劇裡面,除了可以看到土地開發的黑暗面,也可看到,正因另一個深刻的新聞產業問題。媒體從業人員向來有所謂的無冕王的美稱,能相當程度的將權利轉化成「權力」;但何謂新聞人的價值呢?是否能堅持到最後呢?

2020/02/03 | 眼底城事

公辦都更中的居民參與和限制──斯文里三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政府大手筆宣布推動改建,並在三年裡保證完工,究竟是天上掉下來的德政,還是一場與魔鬼的交易?對於涉及複雜私人產權基地的都市更新來說,三年是極為有限的時間。

2019/09/24 | 精選書摘

《臺北城中故事》:母親的中華商場回憶——在「白光冰果室」工作,林青霞在此被發掘

中華商場的興建原因,是因為原有的棚屋聚落有礙市容觀瞻,而中華商場最後面臨強制拆除,則是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時任台北市市長的黃大洲除了已下令拆除大安森林公園與艋舺等兩座計畫公園上的大面積違章建築外,也開始思考是否拆除有三十一年歷史的中華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