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都市規劃

都市計畫(英語:Urban Planning)是處理都市及其鄰近區域的工程建設、經濟、社會、土地利用配置以及對未來發展預測的專門學問或技術。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01 | 楊先驊

萬有紙廠拆了,然後呢?(下):寧願聞到更多鞭炮煙硝,也不願聞到工廠排出的廢氣

北港在北港糖場、萬有紙廠等工業大咖退場,以及中國醫遷校、台78甲線的幻想近乎落空後,北港朝天宮與北港武德宮默默地撐起了北港觀光產業的火車頭,光是今年1到3月就湧入了460萬人次的遊客。至今,北港依舊是全台香火中心,但除了把香客變遊客外,對這座城市還能有什麼期待與想像?

2023/02/03 | 楊先驊

北港發展史(四):我理想中的雲嘉跨區域聯合治理,好像比較適合在夢中實現?

北港糖鐵依然躺在那裡、北港糖廠依然在圖上畫畫的愉悅氣氛之中;中國醫大學城蠢蠢欲動,儼然成為北港城外城。北港的下一步,正走在一失足即成千古恨的的規劃分水嶺上,而我對未來的都市規劃仍抱有一個夢想......

2023/02/02 | 楊先驊

北港發展史(三):「你們到底是嘉義北港,還是雲林北港?」,行政區劃變革總覽

過去北港的聯外交通依賴糖鐵,而糖鐵對接的行政中心正是嘉義市,斗六那種天高皇帝遠的地方離我們太遠、完全沒感情,甚至沒接觸。最扯的是,我還記得小時候的地圖,更直接把北港朝天宮及北港畫在嘉義縣內,總會讓小時候的我懷疑人生。

2022/11/18 | 楊先驊

下個世代的首都空間想像:我們的首都究竟是博愛特區、台北市,還是北北基?

由美國的華盛頓DC對比台北市的「博愛特區」,這樣的空間是否是個足夠安全、足夠容易親近、足夠適合辦公、足夠被各方地域、種族、政治立場所認同,乃至於足夠博愛的首都呢?

2022/09/08 | 讀者投書

從田中高鐵特區談彰化縣政:從托嬰中心到第二預備金,出了哪些問題?

當王惠美縣長的「積極規劃」最後都出現設計中、規劃中等延宕許多建設的角度來看,所謂托嬰中心的「積極規劃」是否可信?又是否會成為下次「允宜檢討改進」的項目之一?此外,歲入歲出短絀的數據,也顯示出財政紀律管理上開源節流之問題。

2022/08/03 | 《思想坦克》

請把路還給大家:不偏袒任何一種移動方式,才是「道路平權」的核心

道路平權主張是在說:「請把路還給大家」。還給社會共同體中的所有使用者,讓道路這個公共空間,拾回它的公共性。

2022/07/20 | 楊先驊

都市規劃看新北(三):從原住民到新移民,今日樹林和我高中時的記憶很不一樣

我依然懷念上課上到一半可以聽到學校後方傳來火車汽笛聲的日子,但倘若城市可以兼容並蓄的容納各種文化,成為都市風景的一部分,何嘗不是壞事,且也契合的反應了樹林作為鐵道城市的都市意象。

2022/07/19 | 楊先驊

都市規劃看新北(二):從下新莊看樹林,用「曖昧」來形容這個地區再適合不過了

樹林還會繼續擴張下去嗎?樹林已於2017年進入人口負成長,在都市計畫與自辦都更及公共建設的三重「鼓勵」下,也犧牲了許多文化共同記憶。而失去文化底蘊的都市,就像失去了重心。

2022/07/18 | 楊先驊

都市規劃看新北(一):上新莊是天龍國,是我們下新莊這種貧民窟無法高攀的存在?

中港與丹鳳兩個地區,可算是上下新莊互戰的源頭根本之一,而都市計畫的土地使用配置決定了居民認同感的集中與分散,當西盛工業區猶如鐵皮長城阻隔了下新莊與上新莊的聯繫,就足以讓某部分居民希望下新莊併入交通相對更方便的樹林區。

2022/06/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Monocle》評選台北為全球最宜居城市第10名,盛讚「隱密的亞洲瑰寶」

《Monocle》每年發布最宜居城市評比,今(2022)年有25個城市入選,台北獲評為第10名。前9名則依序是丹麥哥本哈根、瑞士蘇黎世、葡萄牙里斯本、芬蘭赫爾辛基、瑞典斯德哥爾摩、日本東京、奧地利維也納、澳洲雪梨、加拿大溫哥華。

2022/04/12 | 精選書摘

《未來都市新趨勢》:「這間房屋會帶來快樂嗎?」三個問題協助我們評估新家的情感價值

《未來都市新趨勢》藉遠端工作的契機,引導我們重新審視住家所需功能與位置:什麼樣的地點、什麼類型的房子,才能讓疫後的工作和生活變得輕鬆?

2021/12/26 | 精選書摘

謝國樑《為愛重生》:以海港城市的角度看北北基,台北捷運一路拉到基隆港根本就是順理成章

推動北北基合併多年,一直都未竟其功,許多人早就因為機會渺茫,毫無勝算而放棄不提。但我就算因為這個政見而屢屢受挫,仍然還是不願放棄。雖然大家都說不可能成功,但事在人為。如果今天連談都不談,只因為覺得不可能而連試也不試,那就真的絲毫沒有成功的機會,永遠都不可能了。

2021/11/13 | 精選書摘

《沙漠化為一口井》:總歸來說三毛口中的「鎮上」,全在舊時西班牙區的核心地帶

即便迷人的撒哈拉如今飽受氣候變遷之苦,西撒主權問題仍然爭議不休,但在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趣故事中,不論是撒哈拉或「三毛的撒哈拉」,都不再只是滿溢異國風情的他鄉。

2021/07/07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台資企業泰國化工廠爆炸致1死40傷、近兩千人撤離,如何避免災難重演?

這場化學工廠事故地點位於曼谷郊外,在曼谷市中心能看到濃濃黑煙。事故造成一名消防員殉職,以及廠區五公里內1992位居民被迫撤離家園,因而引起許多人憂心消防志工沒有妥善的保護,也引發具風險的工廠是否距離一般社區太近的討論。

2020/11/04 | 讀者投書

若台南繼續放任都市不當擴張,無疑是複製下一場悲劇

歷經多年的等待,高鐵特定區與大學城的開發大夢,早已屆臨夢醒時分。而長榮大學周邊的商業活動並不熱絡,僅能服務有限的人口,這也是馬來西亞籍女學生會曝露在危險空間的原因之一。

2020/06/02 | 理哥 Leo Liau

女童屋頂騎腳踏車摔下14樓還搭電梯回家,我想的是為何女童要上頂樓玩?

新聞報導8歲女童在14樓騎腳踏車墜樓,許多人關心女童是怎麼在墜樓後還能起身搭電梯回房間,但你有想過為什麼女童要上頂樓玩嗎?這背後就是台灣一直以來「路越寬、車越多、越先進」都市計畫觀念,才把原本應該友善的街道,變成「如虎口」般生人勿近。

2020/04/05 | 眼底城事

圖解「景觀都市主義」:開放空間和綠地系統才是規劃焦點,而非建築

在景觀都市主義下,景觀從被動的花花草草,轉化成對於城市公共生活有積極性的主體。例如,工業空間(碼頭、工廠)或是都市嫌惡設施(機場、掩埋場)反而能成為都市大型綠地的來源。

2020/03/07 | TNL特稿

《折疊都市》書評:城市萎縮的差異景觀,今日台灣是否會成為明天日本的寫照?

為了因應人口減少的空間挑戰,本書指出政府計畫與社區營造之外的第三條路,將都市化視為個人追求豐饒生活的行動,轉而從行動主體出發,分析回應集居空間縮小的可能性。這個策略能否因應日、台人口轉型與空間變遷?透過以下的比較有助於思考兩地都市發展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