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

醫學(英語:Medicine、Medical),是以預防、診斷、治療生理和心理疾病及保護人類健康、提高身體和心理素質為目的和研究內容的應用科學。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18 | 精選轉載

參與國際醫學會議的龜兔賽跑

近十年愈來愈少香港醫生遠赴美國參加國際醫學會議。以往大多數醫生都會到歐美國家接受半年至一年訓練,現今只有少數醫生有這種機會。

TNL+ 2023/04/26 | 逸佚居

【趣史鑑定團】「人中黃」看似古怪又噁心,但以便便入藥、醫美在歐洲有悠久的歷史

而近期的醫學在對付既有抗生素無法完全消滅、能夠快速產生抗藥性的困難梭狀桿菌時,採取了糞便微生物移植的方法。出人意料的是,以人體或動物排泄物為原料製作醫美藥物的實踐,在歐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022/10/15 | 讀者投書

乳房疾病手術史:最古老的手術之一,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嘗試以燒灼治療乳房腫塊

在多人的齊心下,乳房手術的發展逐漸萌芽。然而,千萬別想像當時的手術是乾淨優雅的乳房切除,文獻中,將燒紅炙熱的鐵環套在患有乳癌的乳房上,藉由組織的燒灼破壞,將乳房與腫瘤一起拿下;或者以器械套住乳房後,再用利器將其切除......幸好,麻醉藥物以及手術器材的演進,開刀不再像中世紀來的粗暴。

TNL+ 2022/09/10 | TNL國際編譯

劍橋大學數位化保存中世紀醫療手稿:怪異療法震驚研究人員,烘烤醃製過的貓頭鷹可治療痛風?

劍橋大學圖書館計畫在接下來的兩年內,將多份中世紀時期的醫療食譜全面數位化並放至公開平台供研究使用。手稿記錄各種「獵奇」的黑暗療法令學者瞠目結舌;而手稿看見各種語言記載的痕跡,顯示當時的醫療知識已能透過當地的方言交流。

2022/07/03 | BBC News 中文

催眠術的「怪奇物語」:催眠是一把雙面刃,如果讓業餘者使用可能造成巨大傷害

催眠與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實際沒有多大差異,作為一種醫學治療手段,與其他治療工具有很多共同之處。就拿注射針頭或手術刀來說,如果錯的人用了,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傷害,但在專業者的手中,就會是有益於眾生的強大工具。

2022/03/01 | nippon.com 繁體字

【專訪】宮崎徹教授:從貓咪腎臟病到人類阿茲海默症,透過AIM「垃圾清理」醫治不治之症

東京大學研究所的宮崎徹教授通過研究發現,血液中的蛋白質「AIM」在清理體內蓄積的「垃圾」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AIM有可能在治療各種「不治之症」上大顯身手。它不只對人類有效,在治療貓的腎衰竭上也有效果。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貓用藥物的研發暫時中斷,但在全國愛貓人士的幫助下,有望提前實現研發目標。

2022/01/20 | 醫學有故事

【專訪】國際醫療推手江明哲醫師:從南非到台東、從學院走進社區,有故事的「醫師的咖啡室」

非洲之父李文斯頓曾說:「我原來要去中國宣教,但上帝要我去非洲」。江明哲從小聽著這位傳奇醫療傳教士的故事長大,也在心中埋下了要去非洲服務的種子。

2021/11/23 | 王偉雄

梁漱溟論中西醫

「中醫不能解釋自己,認識自己」、「不能說明自己,不能整理自己」這幾句,有點語焉不詳;以我的理解,這是很深刻的看法。

2021/11/16 | 醫學有故事

【專訪】魏崢,心臟醫學界永遠的明星 :做過六百例換心手術,有希望就會竭盡全力

「每一個患者到我這裡,都是一次託付,甚至生死交關,我一定要用盡全力醫治,才不辜負他們。」

2021/09/25 | TNL國際編譯

對阿茲海默症研究有重大貢獻,卻因膚色而被世人遺忘——美國第一位非裔神經學家富勒

1904年,富勒獲選為阿洛伊斯・阿茲海默的五名外國研究助理之一。富勒協助開創性的研究,研究了患者大腦中可觀察到的生理異常——這些患者罹患的疾病,在幾年之後被命名為阿茲海默症。

2021/08/14 | 高紹沖

【動畫】《人體大奇航》平鋪直敘,《工作細胞BLACK》劍走偏鋒,但都是在歌頌生命的奇蹟

兩部動畫寓教於樂,人體的精妙盡皆使人著迷不已。《人體大奇航》較為平鋪直敘,《工作細胞BLACK》則劍走偏鋒,但無非不是在歌頌生命的奇蹟。

2021/08/09 | 精選轉載

行醫30多年,不過是在死神大門外討點飯吃

世人很可憐,每天營營役役,或是為口奔馳,或是爭抝不休,誰知道疾病與死亡卻在你最不留意的時候奪去你的至愛或甚至你的生命。

2021/08/07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中世紀的身體》:你以為中世紀無知迷信,但其實那個時代也充滿神奇

在《中世紀的身體》中,我們可以偽出國地欣賞各種中世紀關於身體的繪畫、手稿、教科書、掛毯以及不同器物等等大量彩圖,來瞭解中世紀阿宅們是如何看待頭、感官、皮膚、骨頭、心臟、血液、手腳、腸胃、生殖器的。更重要的是,這反映出中世紀阿宅的世界觀。

2021/05/24 | 精選轉載

醫科生是病房內的「浮游有機生命體」

當年初出茅廬,血氣方剛,不懂待人接物,走了不少冤枉路後才逐漸明白「學醫,其實是學做人」。

2020/11/30 | julia

關鍵醫學院S3E10:《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不僅是七個「病例」,更是活生生又獨特的個人

本篇文章要為你帶來關鍵醫學院的最後一本經典好書,作為壓軸,這本書當之無愧。它的作者正是號稱世界上「最會說故事的神經科醫師」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