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

醫生或醫師(英語:physician、medical doctor、doctor),中國古代稱大夫或郎中,是從事醫學業務的專業人士,經由研習、診斷、預後、治療各種疾病、創傷、身心損傷,以促進、維持、恢復健康。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18 | 精選轉載

參與國際醫學會議的龜兔賽跑

近十年愈來愈少香港醫生遠赴美國參加國際醫學會議。以往大多數醫生都會到歐美國家接受半年至一年訓練,現今只有少數醫生有這種機會。

2023/04/25 | 精選書摘

《如果活到80歲》:如何挑選好醫師,可說是跨越80歲屏障的最主要關鍵

大家應該選什麼樣的醫師比較好呢?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試著和醫師討論用藥問題。如果醫師完全不理會你的感受,依然堅持「這藥很好,繼續服用就對了」,或是反過來勸你「如果不想死的話,就必須持續用藥」。大家還是遠離那間醫院比較好。

2023/04/21 | 精選轉載

好醫生難求?現代醫療的挑戰

現今醫療企業的管治文化側重 KPI,例如縮短輪候時間、減低系統性失誤、嚴守程序及指引等等,令醫護變成大機器裏的小齒輪,正所謂「多做多錯,小做小錯,唔做唔錯」。久而久之,這種「去人性化」的管理令「醫人變成醫病」,增加了醫患間的互不信任,亦埋沒了不少初心,加劇了公營體系的流失情況。

2023/04/11 | 賴明君

英國初級醫生上街罷工4日,要求政府加薪35%、恐影響25萬個診療

英國的初級醫生從11日,開始為期4日的罷工,要求政府為醫生加薪35%。由於初級醫生佔了英國所有合格醫生中的40%,這場罷工估計會對醫療照護體系,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100萬次預約診和手術中,將有超過4分之1需要取消,一些醫院表示,多達一半的治療計畫受到影響。

2023/04/11 | 精選轉載

遇上「我知道了,不用檢查」醫生

王先生大約每三至四個月才到專科診所覆診。近幾個月王先生的水腫似乎轉差了,大約兩星期前終於等到了覆診。當日他急不及待對醫生說:「醫生,我的雙腿腫脹得很厲害,除下褲子讓你看看好嗎?」那位醫生卻氣定神閒地回答說:「我知道了,不用檢查。」他邊說邊專注着查看電腦紀錄。於是王先生便繼續問⋯⋯

2023/03/24 | 李秉芳

台大婦產科醫師涉下藥迷昏受害者性侵,范雲指控醫院和校方鑽法律漏洞卸責縱放

受害者表示,回座後鄭醫師跟他乾了一杯紅酒,之後發生的事「完全失去記憶,醒來發現自己全身脫光躺在薇閣摩鐵的房裡」,他表示自己工作以來交際應酬從未如此,提告後才發現自己不是單一受害個案,且都是同樣的餐廳、同樣的摩鐵.....

2023/03/17 | 精選書摘

《菊子》:客家庄的醫生娘,具有思想保守卻也歡迎個人主義的迷人特質

端莊又不失保守,優雅不落俗套,她在東京學習的正是當時倫敦、巴黎流行的結合家事與藝術風潮。可惜在屏東的客家莊庄,引領不了風潮,也是她晚年的一些遺憾,沒有舞台,但有恬靜幸福的日子。

2023/03/17 | 精選書摘

《菊子》:醫生娘不喜歡複雜的人際關係,三姑六婆的八卦她其實只是當聽眾

那個年代電力不足蠻常停電,在燭光、星光、月光下,醫生娘會教孩子們吟童謠:「月光光,薑必露,露打花,星仔下來鑲,鑲到多少片, 十二片,嫁滿姨,滿姨幾多歲, 十八歲。嫁去哪?嫁到美濃竹頭背。嘸眠床,睡浴堂,沒被蓋,蓋鹹菜,鹹菜鹹丟丟,番婆看到了按夭壽。」

2023/02/05 | 精選書摘

《我是醫生,在監獄上班》:為了讓性器官增大,獄中的「老二專家」將五、六條軟膏塞進生殖器

收容人之間存在各式各樣的「專家」,性器官增大就是其中之一。上面提到的「老二專家」,就會用膚即淨、滿德壽、健大徽素等軟膏來做手術,一次甚至會將五、六條軟膏塞進生殖器。知道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後,我再也不隨便開軟膏給病患了。甚至有部分機關完全不開凡士林給男性收容人,聽說他們會使用筷子或牙膏將異物植入下體。

2022/11/02 | 精選轉載

想在公立醫院睇同一位醫生

「醫生,你可以往後一段日子跟進我媽媽的情況嗎?我擔心不同醫生會有不同做法,她的記憶力又不好,容易出錯。」那位醫生卻冷冷地回應:「公立醫院沒有提供你要求的專人服務,所有病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夠優待你的媽媽。」阿強嘗試請他考慮強媽的特別情況,但那醫生竟然說⋯⋯

TNL+ 2022/08/15 | 余杰

病夫治國(上):無法退休的蔣經國和退而不休的鄧小平,都是「狂妄症候群」患者

蔣經國的早逝,為台灣政治「破局」提供了可能;鄧小平的長壽,卻成為對中國的詛咒——若鄧小平(包括八大元老)早死十五年,由胡耀邦和趙紫陽聯手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中國後來的道路必將大不相同。

2022/05/28 | 讀者投書

醫院社工疫情日記:終於輪到我確診了,沒有難過害怕,反倒有一絲愉悅,可以好好休息了

4月15日星期五上班,護理長及多位護理師也確診了、門診關閉,只剩一人獨撐的單位也全部淪陷了。我一人站在醫院服務台社工室前,附近單位都關了,唏噓昏暗。巧遇其他部門護理長來搬東西,她問我:「妳怎麼還在這裡?」我回答:「不然我要在哪裡,我應該到哪裡比較好? 」其實沒有答案。

2022/03/10 | 高紹沖

疫情下再觀《白色巨塔》:從偏鄉醫療到台劇產業,台灣在完善制度上可以做得更好

於疫情仍舊的現在,完善制度面刻不容緩,是為當下,更是為未來預做準備,讓台灣下一步能走得更穩更好。

2022/02/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曼谷警察撞死女醫師引發公憤,交通事故頻頻插畫家諷「泰版過馬路遊戲」

根據統計,曼谷每年發生大大小小平均約10萬起的交通事故,去年在曼谷就有614人死於交通事故,7萬192人受傷,其中有148人因此不良於行,因為交通事故而受到傷害的人有1/3是行人。

2022/01/10 | 精選轉載

當醫生坐在病人椅子上

有一天醫生真的變成了病人怎麼辦?醫學知識可以減少焦慮嗎?

2021/12/19 | 醫學有故事

【專訪】陳燕麟醫師:「肌萎縮症」限制了我的身體,但不能限制我的心靈

打破陳燕麟心裡的最後一道關卡,是在住院醫師第一年,有一天在醫院,當他上完廁所,卻發現不論怎麼使力都沒有辦法站起來。反覆嘗試了三、四次,花了大約三、四十分鐘,最後不得已,只好打開廁所門,請經過的人扶他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