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3/10 | 法操FOLLAW

婦產科醫師手術前未盡告知義務導致患者不孕,為何法院判決無罪?

雖然醫療行為都必須仰賴醫師的專業判斷,但由於醫療行為所生的危險及後果都是由病患所承受,因此《醫師法》有規定醫師要向病人及其家屬告知病情、治療方法及後續症狀及風險等資訊,除非病患面臨死亡危險的緊急情況。

2021/09/22 | 大象醫生

「五大皆空」知多少:婦產科醫師人數逆勢成長,是雨過天晴還是海市蜃樓?

近年來婦產科的熱門度,不減反增,看完上半部的讀者可能很納悶「為什麼?」,深究原因之一,就是近年有幾間大型診所,真正帶著醫療走出了廉價的窠臼,如今很多人一輩子就生一個寶寶,稀缺性帶來的是精品化醫療的興盛,醫療以外的月子中心等等的附加價值也帶著婦產科一路水漲船高。

2021/09/15 | 讀者投書

在英國掛急診的經驗,讓我不禁反思真有落實「病人自主權」嗎?

病人的自主權必須建立在知情同意上面。但有時病人如果不斷詢問,有時會有醫師認為病人在挑戰他的醫療專業權威,會對病人說你聽我的就對了,不願意的話就另請高明,讓病人只能選擇接受醫生的處置或乾脆拒絕。而這種狀況的發生,醫病雙方其實都有責任。

2021/07/24 | 精選書摘

《這裡沒有英雄》:「OHCA!OHCA請準備!」院前死亡,容不得你想太多

在這個沒有英雄的戰場裡,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和站在急診室裡的胖鳥醫生,以及所有堅守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一起,在黑夜中,緊緊守護著微微顫動、飄忽不定的螢光。

2021/03/29 | 吳瑟致

衛福部力推《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恐怕有傷害民間醫院自主性的疑慮

衛福部推動《醫預法》出發點值得正面肯定,但本草案仍欠缺完善的思考,尤以在法案通過後,在落實執行時恐怕會出現與現實有巨大落差的情況,而且會徒增更多不必要的成本與代價。

2020/02/24 | 《現代保險》雜誌

手術烏龍:癌症腫瘤切除竟切到胰臟,醫責險賠不賠?

一名婦人到北醫進行婦科腫瘤手術,事後卻發現切下來的竟是胰臟組織、而非惡性腫瘤,震驚外界。類似的醫療糾紛每年都有數百件,若該名醫師有投保「醫師責任險」就能全身而退嗎?

2019/02/05 | TIME

紀錄片《孰能無過》:如何改變不願透露醫療疏失的醫學文化?

承認失誤、繼而糾正和預防在醫學界也特別困難。醫學博士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的前行政人員,以及美國健康照護促進協會的榮譽主席唐・貝維克博士在影片中說道:「我們在建立醫療系統上完全錯誤,我接受的醫療訓練告訴我不要和病人談論醫療失誤——但這是醫生的義務。」

2019/01/12 | 精選書摘

《最美的姿態說再見》:將病人與病方一視同仁,現行法規未充分保障病人自主權

以上討論顯示,現行法將病人與病方一視同仁的架構在臨床上很容易會讓弱勢的病人受到傷害,這是現行法不區別病人與病方權利的一個重大流弊。衛福部雖然有一個指導原則要求醫療機構在告知及徵求同意時應以病人為優先,其他人為輔助,但該指導原則並不具法律約束力,實務上也常發生家屬凌駕病人意願的情形。

2018/09/16 | 書傳媒

《白色危機》:紐西蘭如何解決醫療糾紛,讓醫師不再擔心被告?

為了避免遇到醫療糾紛的麻煩,年輕一輩的醫師越來越不願意走五大科。對國內外醫療環境、醫病關係有著深入觀察的周恬弘,在著作《白色危機》提出了他的建議,面對醫療糾紛,或許我們可以藉由紐西蘭的例子,來思考解決方法。

2018/06/23 | 李修慧

誤用「自來水」幫患者洗腎,台大醫院證實疏失

台大醫院加護病房醫護人員接錯洗腎管線,將原本應接RO逆滲透水的孔洞,接到一般的自來水,波及六名加護病房重症患者,其中一人死亡。

2018/06/16 | 精選書摘

《白色危機》:為何醫療不是一般的「服務業」?

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講出「醫療是服務業」,受到部分醫界人士的批評。這項爭執的原因在於不同人對同一個名詞,很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與理解。其實藉由這個議題受到關注,不妨視為一個讓政府、醫界與社會大眾一起討論與凝聚醫療價值觀定位的好機會。

2018/03/30 | 法操FOLLAW

醫療糾紛下的黃慧夫醫師,有無其他救濟的機會?

近日「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臉書專頁貼出一段影片,從醫13年的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黃慧夫,懷著滿腔熱血及使命感,在遭遇重大事件時盡心力搶救生命( 曾為八仙塵爆多名急診傷患進行手術),卻因過去司法體制、一場官司判決,讓他前途近乎全毀。

2018/01/11 | 莫非律師 Blue Blood Lawyer

是否簽了同意書以後,醫院跟醫生就都沒有責任呢?

沒有人希望遇到醫療糾紛,但我們也應該知道並非簽了同意書後,醫院跟醫生就都沒有責任,更重要的應該是前端的醫病溝通以及病歷的建立,才能真正減緩醫病關係的緊張。

2017/06/26 | 姜冠宇

沒人願意遇到醫療糾紛:淺談「內在調解,外在不責難」的理想處理模型

醫療糾紛其實是系統性問題,沒人願意看見他發生,尤其醫療人員,台灣醫療亟需完善的處理方式減少醫病雙輸的情況發生,讓我們來理解一下何謂「內在調解,外在不責難」的理想模型。

2017/06/11 | 讀者投書

台大醫療糾紛給我們的啟示:為何醫師「臨床裁量權」應盡快入法?

台灣的醫療法,並沒有保障醫師的臨床裁量權,而這往往也是台灣醫療現場最常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