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8/09 | 方格子vocus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治療藥價格近5000萬,你贊成納入健保給付嗎?

如果擁有不好基因的病患都要被淘汰,那糖尿病、高血壓、癌症、免疫疾病等,你所有想的到的疾病,或多或少和基因有所關聯,所以這些病患要被淘汰嗎?這些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孩子,只是很早發病而且病況嚴重,就沒有存活的權利嗎?

2023/02/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對台灣健保的羨慕,投射出中國民眾對自身醫保的不滿意

整體上,中國人對醫療問題最不滿意的是「看病難」與「看病貴」。隨著醫保的推廣,看病貴的問題有所改善,但中國的全民基本醫療保險體系由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構成,不同保險身分、是否在戶籍地看診,都會影響到醫保報銷的比例。

2022/12/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疫情爆炸,年資30年急診室外籍醫師未曾見過醫療如此緊繃,民眾感慨「抗疫3年到底學會了什麼?」

北京外籍醫師柏恩斯坦(Howard Bernstein)表示,他30多年急診室經歷,從沒見過如此緊繃情況。中國當前無準備、無清楚策略的抗疫方式引發民眾不滿。媒體人連清川撰文指出,歷經抗疫3年,「疫苗被穿透,ICU依然匱乏,退燒藥買不到」,農村真實情況不見報導,質疑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2022/12/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農村染疫人數大增卻嚴重缺藥,留守獨居老人打電話求助外地子女

丁志龍(化名)在河北一個千餘口人的村子做了近20年鄉村醫生,最近沒躲過染疫了。居家隔離時,丁志龍自己在一個房間。作為鄉村醫生,他本不應該缺少藥物,可尷尬的是,他的衛生室除了些兒童退燒藥外,竟沒有成年人可以用的口服退燒藥了。

2022/12/16 | 勵馨基金會

學習與創傷共存:看似失衡的身心反應,是性侵創傷者的求生機制

創傷令人無法言語,但影像和畫面往往在腦海裡數年、甚至數十年揮之不去。未被處理的創傷片段,經常被儲存於身體或大腦之中,相似的感覺很容易觸發情境重現,記憶會在意識中出現,並帶到現在。

2022/11/03 | 廣編企劃

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正式營運 蔡英文總統親送祝福

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10月31日正式營運,全面展開急門診及住院服務,總統蔡英文、新竹市代理市長陳章賢等人共同見證。代理市長陳章賢表示,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會是市民朋友最溫暖的靠山,守護每一位孩子健康長大。

2022/07/05 | TNL 編輯

今日本土新增3萬5914例,死亡103例,莊人祥:禮拜二確診數按慣例會增加,整體疫情走向仍待觀察

今日新增3萬6015例本土病例,相較前幾天的持續下降,再度回升,指揮中心表示通常禮拜二的新增數都會是一週較高的一天,若拿上周二來做比較,則是下降8465例。

2022/03/10 | 高紹沖

疫情下再觀《白色巨塔》:從偏鄉醫療到台劇產業,台灣在完善制度上可以做得更好

於疫情仍舊的現在,完善制度面刻不容緩,是為當下,更是為未來預做準備,讓台灣下一步能走得更穩更好。

2021/07/09 | 讀者投書

借鏡歐盟抗疫的醫療照護對策,強化台灣醫療體系的脆弱之處

台灣與歐盟較為不同之處在於對於新興科技的應用。相比於歐盟積極鼓勵應用前瞻科技協助醫護和抗疫工作上,台灣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規劃和指引,也使得國內雖然有不少科技學研單位和新創事業,卻未能有機會將科技應用與防疫需求相互結合。

2021/04/25 | TNL 編輯

疫情海嘯致氧氣和呼吸器供應短缺,印度免除相關醫療設備關稅3個月

印度財政部的聲明說,政府過去幾天採取許多措施改善氧氣和醫療用品的供應,印度空軍也正從新加坡引進低溫氧氣鋼瓶,且運輸氧氣鋼瓶,以減少運輸時間。

2021/03/04 | 家扶基金會

渺小的我們一起出發:肺炎疫情讓「國際發展援助」的角色更加鮮明

國際發展援助的工作側重在協助社會中被邊緣化的一群人,很多時候也因此隱身在邊緣中;然而每逢重大災難、變故、乃至於疫情,我們的角色卻卻又顯得色彩鮮明了。

2020/11/24 | 讀者投書

與其增設醫學系,政府應思考為何偏鄉「公費醫師」的留任率不高?

政府花費大把資源培養公費醫師,應該想辦法讓醫師們留任偏鄉的比率提高,而非短視近利壓榨短短的幾年,讓公費醫師們時間一到就頭也不回的逃走。

2020/11/02 | 精選書摘

《人生路引》:2030年面臨健保大限,有幸福的醫護,才有幸福的台灣

這次健保署第N個錯誤政策終於引爆眾人之怒。若以張鴻仁教授大作《二○三○健保大限》一書內容來討論健保,將最有機會、最有效率的凝聚眾人共識。

2020/10/04 | 芭樂人類學

當島嶼遇到流行病毒:COVID-19下的大洋洲

島嶼是屏障,一定程度保護了島民免於疫情,然而島嶼也有其脆弱性。首先是醫療資源原本即不足,分散的諸多島嶼,以及道路建設不夠完善的內陸(尤其所羅門群島、新幾內亞),醫療資源難及於偏遠的地區,在國家經濟受衝擊下更是一項考驗。

2020/04/03 | 瑞典劉先生

瑞典已超過5000例確診、260起死亡,為何政府仍消極防疫,不願停班停課?

面對疫情大規模地肆虐歐美,各國紛紛祭出最嚴厲的政府命令,唯獨瑞典仍走自己的路,強調個人責任與全民自律來對抗疫情散播,究竟是瑞典政府有十足的信心,還是已錯判情勢?而又是怎樣的文化與民族背景才讓瑞典有看似如此消極的防疫手段呢?

2020/03/18 | TJ

【關鍵眼中盯】讓60%的人都染病?英國的「佛系防疫」其實很科學

川普和強森兩個難兄難弟的防疫政策不斷受到批評,其中英國「需要60%人染病來達到群體免疫」的說法就是名嘴討論的熱點,但這些政策背後大都是理性考量後的科學判斷;利用誤解讓假訊息將錯就錯的人,才是滿腦只想著政治的那一群。

2020/02/22 | 精選轉載

「武漢肺炎」若發生社區傳播,民眾該如何自保?

所有的醫療人員會為民眾守在第一線,而台灣的大家也希望跟醫療人員一起奮戰。除了注意自己的健康,降低病毒的傳播之外,更希望大家不要傳送不實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