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7 | 藍妮蒨 本土新增6萬5794例,38例死亡:即日將限縮住院資格、18日起65歲以上快篩陽性即為確診 本土確診個案新增6萬5794例、死亡增38例;指揮中心宣佈即日起醫院僅收治中重症,檢疫所或旅館收治年長者、孕婦為優先。另外,18日起65歲以上快篩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 COVID-19 中重症 More...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疫苗 快篩 陽性 確診 醫療量能 慢性病史 指揮中心 2022/05/15 | 讀者投書 被壓榨的醫護覺得不如染疫被隔離,健保主導下的醫療體質根本玩不起! 綜觀全世界,疫情下多數的醫療人員都有心理壓力或是創傷,包括對工作的不確定性、覺得自己被榨乾、怕染疫、怕傳給家人、與上司的溝通問題等等,但這些問題,政府官員現在有看到嗎?有拿出相對應的補償辦法嗎?還是繼續把醫療人員當成奴隸在使用? 醫護人員 過勞 More... 醫療人員 補助 健保 醫療量能 醫療排擠 住院 病房 衛福部 陳時中 2022/05/10 | 藍妮蒨 本土新增5萬780例:指揮中心擬開放個人進口快篩,限自用不得販售且「成效自負」 本土新增5萬780例個案,12例死亡,中重症增48人;指揮中心宣佈口服藥逾千人領創單日新高,並簡化口服藥開藥表單,未來擬將開放個人進口快篩2個月,但成效需自負,限自用不得販售。 COVID-19 武漢肺炎 More... 快篩試劑 中重症 指揮中心 口服藥 新冠肺炎 輝瑞 Paxalovid 默沙東 莫納皮拉韋 快篩 醫療量能 2022/05/10 | 黃偉俐(醜陋的真實) 別因死亡率跟中重症比率低估疫情嚴重性,最大的挑戰將是感染高峰的醫療量能 怎樣可以不超出醫療量能的負擔,不要造成因為確診重症過多,還有病情被疫情排擠的冤死者,這才是最大的重點。 COVID-19 新冠肺炎 More... 武漢肺炎 本土疫情 中重症 人口比率 死亡率 醫療量能 柯文哲 2022/04/11 | TNL 編輯 上海封城居民斷糧求救,抗疫醫療量能過載、「次生災難」頻傳 上海陸續爆發糧食物資分配不足、醫療量能過載導致次生災難等消息。「次生」意指間接造成,「次生災難」即指在這次疫情當中,醫療資源集中在應對COVID-19,其他如洗腎、癌症病患、異地就醫等患者延誤就診,導致死亡。 疫情 中國 More... 上海 封城 糧食不足 次生災難 醫療崩潰 醫療量能 COVID-19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李立群 2022/04/08 | 潘柏翰 本土新增384例,王必勝說明基隆愛心篩檢結果:陽性率極低,推測社區內無大量黑數 王必勝也表示,基隆當地的Rt值(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已從稍早的4.67下降到1.65。換言之,1位確診者可傳染人數從4、5位,下降到1、2位。 COVID-19 新冠肺炎 More... 武漢肺炎 本土個案 加強型防疫旅館 醫療量能 基隆 王必勝 愛心篩檢 Rt值 2022/04/07 | 黃皓筠 本土新增382例創今年新高,指揮中心:Omicron輕症化,防疫策略改為「重症清零、保持醫療量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公布國內新增382例本土個案及149例境外移入,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日指出,Omicron R0值等於10,等於一人可以傳10人,與Sars一人傳3人、最初的武漢株一人傳2至3人、Delta一人傳5到9人相比傳染力極強。此外,加上Omicron逐漸輕症化,粗估整體清零並不容易,將防疫方向改為「重症清零、保持醫療量能」方為上策。 COVID-19 新冠肺炎 More... 疫苗 加強劑 重症清零 醫療量能 2022/04/07 | 讀者投書 「與病毒共存」的想像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必須接受「共存一定會死人」 共存派有很多種作法,但民眾要接受的事情是「共存一定會死人」,正如每年都有人因為流感而身亡,而台灣有些政客眼睛只看歐美,整天吵著台灣要比照開放共存,但卻不知道歐美已經付出了多少代價,這就不是一個良性的監督工作。 疫情 解封 More... 開放 疫苗 共存 與病毒共存 醫療量能 確診 COVID-19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2022/04/05 | TNL 編輯 本土新增216例創今年新高,未來中央集中檢疫所不收居家隔離者 清明連假期間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今(5)日新增216例本土案例,新北中和、桃園工作室和台中婚宴群聚都有收斂現象,另昨(4)日新增1名中症患者,現輕症率99.73%。 新冠肺炎 武漢肺炎 More... COVID-19 基隆 新北 桃園 台中婚宴 醫療量能 重症 突破性感染 2022/04/04 | 潘柏翰 本土+133,陳時中:雙北、桃園、基隆仍要高度警戒,要求地方政府盡快整備加強型防疫旅館 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的確診人數雖然沒有昨日多,但台北、新北、桃園、基隆四個市仍要高度警戒。新北和桃園雖然仍有新增個案,但都屬於原先個案的親密接觸者,疫情看來未持續擴大,但仍要持續觀察。 COVID-19 新冠肺炎 More... 武漢肺炎 本土個案 醫療量能 加強型防疫旅館 醫護人員 PCR檢測 2022/01/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陳時中:迫不得已才會與病毒共存,未來會「以清零為手段,但不當作目標」 「過去1、2次成功不代表未來都會成功。」陳時中感嘆,過去總認為台灣醫療量能充足,歷經大規模疫情,深刻體悟一旦大量確診者湧現,醫療資源就是不夠。 COVID-19 新冠肺炎 More... 武漢肺炎 指揮中心 陳時中 專訪 本土疫情 三級警戒 部桃群聚 醫療量能 社區感染 清零 與病毒共存 2021/10/20 | TNL 編輯 中央公布6都接種量能北市吊車尾,市府回擊:醫療量能穩定,12期第二階段3種疫苗絕對都夠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提及,中央所告知的需求數字還在變化中,預估的需求數量與每天實際的預約數仍有落差,並重申醫護能力不能壓榨、醫療品質不能犧牲。往後還有很多階段要接種,希望中央、地方能互相理解,不要造成地方困擾。 COVID-19 武漢肺炎 More... 新冠肺炎 第12期 疫苗接種 台北市 蔡炳坤 花博 醫療量能 莫德納 BNT AZ疫苗 陳時中 2021/09/02 | 關鍵評論網 ASEAN:Philippines 菲律賓醫護人員工作負擔吃緊,上街要求政府兌現津貼補助承諾 菲律賓是東南亞國家中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僅次印尼。即使菲律賓實施嚴格防疫措施,仍無法有效控制Delta變種病毒持續傳播,致使醫療體系負擔極重,超過七成醫院病床全滿,半數醫院用上所有呼吸器。 東南亞 菲律賓 More... COVID-19 醫護人員 大馬尼拉都會區 醫療量能 特殊風險津貼 杜特蒂 2021/07/27 | 李秉芳 【圖表】拚疫苗覆蓋率(下):桃園市、基隆市和新竹市長輩覆蓋率最高,他們做對了什麼? 75歲以上長者,染疫後逾半數演變成重症,致死率破3成;本土重症死亡個案中,9成以上是60歲以上族群,死者平均年齡73歲。 長者 高齡 More... 年長者 重症 死亡 疫苗 覆蓋率 疫苗施打 疫苗接種 醫療接送 涵蓋率 醫療量能 COVID-2019 COVID-19 新冠病毒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關鍵圖表 2021/07/27 | 李秉芳 【圖表】拚疫苗覆蓋率(上):全台超過675萬人已接種疫苗,和各國相比我們打得快嗎? 和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的覆蓋率成長曲線和日本接近,相較於東南亞各國如泰國、印尼、菲律賓和越南等較快 覆蓋率 涵蓋率 More... Delta病毒 Delta變異株 疫苗施打 施打意願 接種率 接種 陳時中 解封 降級 COVID-2019 COVID-19 新冠病毒 醫療量能 武漢肺炎 關鍵圖表 2021/07/09 | 讀者投書 借鏡歐盟抗疫的醫療照護對策,強化台灣醫療體系的脆弱之處 台灣與歐盟較為不同之處在於對於新興科技的應用。相比於歐盟積極鼓勵應用前瞻科技協助醫護和抗疫工作上,台灣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規劃和指引,也使得國內雖然有不少科技學研單位和新創事業,卻未能有機會將科技應用與防疫需求相互結合。 COVID-19 武漢肺炎 More... 新冠肺炎 歐盟 全球回應行動 醫療照護 醫療資源 疫苗研發 應用程式 數據共享 重點科技 三級警戒 醫療量能 篩檢 新興科技 遠距醫療 2021/07/07 | 潘柏翰 張上淳稱染疫死者「當時插管救得回來」,醫師籲別為家屬扣上放棄急救的大帽子 亞東醫院內科加護病房醫師張厚台表示,病患原先的身體狀況就決定了當事人是否簽署DNR,而非因為得到COVID-19後家屬草率考量DNR。張厚台表示,家屬最後選擇DNR讓病人在人生最後一段路不再受CPR之苦,這是需要被稱讚的。 COVID-19 武漢肺炎 More... 新冠肺炎 張上淳 DNR 死亡個案 急救 陳志金 病患家屬 張厚台 姜冠宇 醫療量能 醫改會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陳時中 2021/06/30 | 黑波克 日本防疫嘗過「懲罰主義」的苦果,為了「零風險」付出不成比例的社會成本 很多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經遭受追求「零風險」的病態完美主義正義魔人攻擊。過去日本社會為了安撫這些「零風險」魔人,付出了不成比例的巨大社會成本,結果不但無法達成「零風險」,反而養肥了「零風險」魔人的胃口。 日本 疫情 More... COVID-19 新冠肺炎 武漢肺炎 奧運 緊急事態宣言 通勤族 電車 醫院 醫療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