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9/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COVID-19變異株BA.2.86現蹤更多國家,英國秋季疫苗施打計畫提早啟動

評估指出,目前的檢測和藥物似乎對BA.2.86仍然有效,雖然這支變異株可能更容易引起接種過疫苗的人、以前感染過COVID的人再受感染,但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BA.2.86會導致更多重症。

2023/01/13 | 精選轉載

Omicron出現後,二次確診的平均間隔縮短為六個月,為什麼會這樣?

Omicron厲害之處,是它摧毀了人類希望透過疫苗接種建立免疫屏障,從而阻斷COVID-19傳播的夢想。另外,新的Omicron病毒株流行或將縮短二次感染的「安全窗口」。也就是說,新突變株的出現可能使兩次感染間隔進一步縮短。

2022/09/07 | 賴冠伶

本土新增4萬1021例、26死,王必勝:莫德納BA.1雙價疫苗安全有效,施打需間隔3個月以上

關於次世代疫苗的接種建議,指揮官王必勝今日就接種間隔補充說明。王必勝說,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作為追加劑,因此跟上一劑要隔3個月以上。

2022/08/24 | 賴冠伶

今日本土新增2萬8397例、死亡18例:BA.5有免疫逃脫特性,重複感染為這波疫情的特徵

重複感染作為這波疫情的特徵,7月份以來通報重複感染個案為2500多位,若是就目前總確診個案的500萬例來估計,重複感染比例約萬分之五。

2022/07/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研究:BA.5免疫逃脫能力更強,曾染BA.1或BA.2可增保護力

研究發現感染過Omicron出現前的變異病毒株,對於再染疫且是有症狀感染BA.4或BA.5,防護力似乎只有15.1%。然而,如果感染過的是Omicron早期亞型病毒株BA.1或BA.2,對於再染疫且是有症狀感染BA.4或BA.5,防護力則高達76.1%。

2022/07/15 | TNL 編輯

今增2萬5223例本土個案、114例死亡,國內首例BA.5本土確診為北部20多歲女性

羅一鈞說,為因應Omicron BA.5出現社區感染個案,指揮中心將調整本土個案定序的比例。目前為止,國內本土疫情90%以上的定序結果皆為BA.2.3.7,包括一些兒童重症的定序結果也是,為國內本土主流病毒株。

2022/07/01 | TNL 編輯

今增3萬5699例本土個案、121例死亡,指揮中心秀數據:台灣投藥率世界第一、染疫死亡率最低程度

羅一鈞表示,今日無新增兒童重症或死亡個案,但有一例青少年的死亡個案,為一名18歲女性,本身未接種COVID-19疫苗,並具有慢性神經系統性疾病,需要長期臥床。6月13日開始發燒,當天即前往急診並安排住院,檢查後發現有肺炎的情況,住院時不幸因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於6月28日過世。

2022/07/01 | 潘柏翰

【疫情週報】6/25-7/1:公布重複感染定義及處置原則、6個月至5歲幼兒獲准接種莫德納疫苗,本週重點一次看

針對5到11歲兒童基礎加強劑及追加劑,專家會議建議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建議接種基礎加強劑(與第二劑間隔28天後接種);其餘5到11歲兒童,則建議於滿5個月(150天)後,接種追加劑。

2022/06/13 | TNL 編輯

沒有「無敵星星」!護理師三度確診症狀更嚴重,美研究:Omicron出現後重覆感染患者住院率增長31%

對於無敵星星的爭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於6月6日記者會上表示,從2020年起系統有2次確診紀錄者共1212人,至於第2次症狀是否會比較輕微,事實上目前還沒有定論,只知道首次感染最常見症狀為咳嗽,第2次為發燒,嚴重程度仍需待後續研究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