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金融

金融(英語:Finance)是「資金的融通」的縮略語。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14 | 台灣金融研訓院—《台灣銀行家》

台美聯防「金融金鐘罩」:具備防災思維是必要的,尤其是對當今的金融業而言

隨著金融科技發展,金融產業運用數據演算以及讓服務上雲已經成為下階段發展的必要方向。然而,資訊安全的挑戰持續不斷,藉由科技創新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務時,卻也讓機構以及消費者的資訊與資產暴露於更多的資安挑戰之下。

2023/10/22 | 台灣金融研訓院—《台灣銀行家》

農業金融署揭牌:ESG金融進軍農村,鼓勵青年留鄉成為各村鎮穩定的力量

自日治時期遍布全台的農會信用組合,曾經是台灣最基層的金融主體,對台灣農業和整個社會發展極有貢獻,然而,到1995年因為景氣變動與公司治理漏洞,終於釀成基層金融危機,導致了40多家基層金融機構發生異常提領與擠兌風暴……

2023/09/05 | 廣編企劃

原來這麼不簡單!國泰世華 CUBE App 好用背後的科技安全系統

你有想過那些簡單便利的日常金融操作,背後有多少的安全技術在保護你的資料嗎?TNL Research(關鍵議題研究中心)透過網路問卷,帶大家了解那些最習以為常卻又至關重要的科技安全功能。

2023/08/30 | 方格子vocus

富人和窮人的差異是什麼?「成功」只是因為誰比較聰明嗎?

在社會的眼中,富人和窮人常被認為是兩個極端。許多人認為兩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思維方式。但真的是這樣嗎?有研究發現,窮人思維不一定是不良得,富人思維也不一定是正確的。事實上,許多時候,富人擁有的優勢並不完全基於他們的思維。這些優勢可能源於他們的出身、教育背景、或是人脈關係。

2023/06/28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瑞士極為注重金融隱私的傳統,恰好成為俄羅斯寡頭規避國際制裁的溫床

瑞士政府一直以來始終抵制修法呼籲,而修法有助於提高透明度,並強制公開那些隱秘公司背後的實際所有人。但在俄烏戰爭背景下,如果一個俄羅斯寡頭或官員被列入瑞士制裁名單,那他們控制或擁有的任何實體也會受到制裁。然而,複雜且不透明的公司結構,使得想要識別鏈條末端的人變得異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23/05/03 | 財訊

從Apple Pay到iPhone「卡緊收」,蘋果如何為自己和消費者省下更多中介成本?

除了推出極具吸引力的高利帳戶外,手機龍頭蘋果近來推出的亮點都與金融相關,包括先買後付、商用感應支付平台「iPhone卡緊收」等,蘋果內部啟動的「突破專案」,要將自己變成一家成熟的支付和金融服務公司。

2023/02/06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沒收俄羅斯寡頭資產助烏克蘭重建,瑞士聯邦委員稱已有法源依據

根據瑞士的法律,瑞士有權將沒收來的資金交還給受犯罪傷害的人,如果這不可能或受害者不願接受,那麼被沒收的資金將會進入瑞士國庫。瑞士可以自由支配——因此這些資金完全可以用於重建烏克蘭。

2022/10/13 | 方格子vocus

曾經紅極一時的「先買後付」(BNPL),業者為什麼如今四面楚歌?

當央行升息時,一方面資金成本將會提高,另一方面違約損失也會增加,因為當經濟前景不明,企業開始紛紛收手和緊縮投資時,可能受到最大打擊的就是經濟上處於弱勢的族群,而這些人很可能剛好也是BNPL的主要客戶群,畢竟當初他們就是無法或不願意申請信用卡,才開始使用BNPL這項服務。

2022/09/20 | 葛昌惠

概念美術館《帕夫洛夫舞曲》:創作者非得扮演「隻身對抗邪惡資本的藝術家」嗎?

藝術家陳斌華早年以攝影進行創作,關注於地貌與CC0版權等議題。近年開始針對經濟、金融與交易行為等面向,進行創作與探討。本文以2022年7月於台灣數位藝術中心觀展的經驗為基礎,另訪談作者一同討論投資行為、行動實踐與科技藝術形式等交互關係。

2022/09/19 | 莊貿捷

美司法部成立全國檢察官網絡打擊加密貨幣犯罪,拜登藉此再推動「央行數位貨幣」

美國司法部調動150多名聯邦檢察官,加強執法部門打擊,加密貨幣有關的犯罪事件,拜登(Joe Biden)政府將在9月23日宣布相關細節,還可能發布一套更廣泛的框架,預計將涉及發展加密貨幣生態系統的監管方法。

2022/09/10 | 疑案辦

台灣史上最大金融弊案「十信案」(六):轟轟烈烈召開,卻沒有達成任何成效的「經革會」

我們終於來到經革會,也來到十信案的核心:當台灣的經濟體制,走到一半管制一半市場無法繼續的十字路口,當它必須除去根據人事關係而衍生的種種特權安排與利益,那與情治體系同時在戰後建立的技術-財經官僚體系,也面臨了自己的危機。

2022/09/09 | 疑案辦

台灣史上最大金融弊案「十信案」(五):江南案與十信案後,擔憂情治系統失控的蔣經國出手了

這種無法控制情治系統,無法在現代國家轉型與威權體制之下保持平衡的擔憂,在1980年代的蔣經國心裡,一直盤據著。儘管蔣經國的意志積極地介入了十信案,看似和黨國一直以來相近的作法下,卻指向了對「白色恐怖」機器根基的拆除。

2022/09/08 | 疑案辦

台灣史上最大金融弊案「十信案」(四):從王昇掌權到十信案,反映黨國體系的平衡正在瓦解

儘管注意到江南案與十信案對國民黨統治正當性帶來的壓力,但很少問到:這兩個案件對蔣經國的決定,起了什麼作用?於是便無法說明,為什麼在1980年代初期,一方面有現代化治理與開放政權參與的趨向,一方面卻不斷有政治大案發生。

2022/09/07 | 疑案辦

台灣史上最大金融弊案「十信案」(三):整頓十信是黨國轉移江南案焦點的「白色恐怖」?

江南命案對國民黨完全是負面的不利影響,但是整頓蔡家,揪出一些貪便宜的小官員,卻會贏得一般人的喝采。這或許也就是親歷者使用「白色恐怖」一詞形容十信案的意義。

2022/09/06 | 疑案辦

台灣史上最大金融弊案「十信案」(二):經濟部長徐立德請辭成為替罪羊,避免案情往上延燒

當蔣經國宣示「政府官員一定要憑良心依法辦事」的發言經由各大報紙傳播之際,徐立德作為政府有心整頓作為的替罪羊命運,已經註定。一方面作為平息民怨的出口,一方面避免案情往上延燒,一方面也表現出政府的大有為決心。

2022/09/05 | 疑案辦

台灣史上最大金融弊案「十信案」(一):蔡辰洲大開財務槓桿,將家族發跡的十信利用到極致

有這樣的官場人脈,蔡辰洲顯然有底氣。違法冒貸又有何妨,只要氣球不破,以他的眼光,等投資的利潤回收,十信的資金一定可以回籠,錢上滾錢,生生不息。只是這注豪賭,終究沒能「撐過這一年」。

2022/08/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新金為併保德信與財政部達成和解,為「彰銀案」17年糾葛劃下句點

過去紛擾十多年的彰銀經營權之爭,終於在台新金為併保德信人壽(現在的台新人壽)同意放手彰銀,並與財政部達成和解撤告後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