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

金融時報,可以指: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過度捕撈加「海上民兵」,中國遠洋漁船隊成美中地緣政治衝突新熱點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亞洲軍事現代化專家拉克斯馬納(Evan Laksmana)表示,中國在漁船和海警隊之外使用海上民兵,加上其對南海爭議島嶼、礁石和環礁的占領和軍事化行動,被分析家視為「灰色地帶行動」,這類行動可能增加其他國家強硬回應的風險。

2023/05/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全國及一線城市人口衰退,4月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英國《金融時報》:一葉知秋經濟透寒意

徐瑾分析,一線城市是中國夢想的絕佳映射,可說是中國經濟引擎,一旦經濟陷入疲態,最早傳遞出寒意的自然是一線城市。這是深圳市成立之後首次出現了下滑,其中的訊號令人反思。任何大城市的人口減少,都比不上深圳來的觸目心驚,畢竟這是最能體現中國經濟野蠻成長的城市。

2023/04/15 | TNL 編輯

曾呼籲業界暫停訓練AI,英媒爆馬斯克將成立「X.AI」公司與ChatGPT互別苗頭

馬斯克上月登記設於內華達州的X.AI Corp公司,這家公司將馬斯克列為唯一的主管,消息人士指出,為了這間新公司,馬斯克已經採購輝達公司數以千計的繪圖處理器,也正從包括DeepMind在內的頂尖AI實驗室挖角工程師。

2023/04/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金融時報》專欄列歐美應為保台備戰有3大理由,防晶片廠落中國之手

拉契曼說,事實上,少有人預期歐洲軍隊會直接捲入台海衝突。但馬克宏等歐洲政治人物的態度非常重要,因為這會影響北京衡量攻擊台灣的經濟和外交成本。對歐美領導人而言,漠視台灣議題的確能讓日子輕鬆不少,然而,中國強行吞併台灣將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無論是巴黎或美國大眾階層,很快都能感受到。

2023/03/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阻撓南海海纜鋪設,台灣受害;中華電信投資SJC2海纜遭延宕超過一年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大陸阻撓行經南海的海底電纜鋪設與維護計畫,尋求進一步掌控這塊要地的數據傳輸基礎建設;北京當局的審批長期延後、諸多要求更加嚴格,促使許多企業設計避開南海的鋪設線路;此舉也波及台灣有投資的海纜。

2023/03/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麥卡錫證實將在美會見蔡總統,美國務院強調符合長年政策,中國提出嚴正交涉要求澄清

針對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證實計劃在加州會見總統蔡英文,且不排除日後訪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昨天稱,中方「嚴重關切蔡英文過境美國的計劃」,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要求澄清。麥卡錫對這一計劃表示,「那與我的旅行無關,與我是否去台灣無關」;「我什麼時間去什麼地方,中國無權置喙」。

2023/03/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金融時報》指蔡總統麥卡錫會晤4月移師美國加州,邱國正:共軍可能更逼近,進入12浬就射擊

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傳計劃4月初在加州會晤總統蔡英文,美台雙方今天皆低調不願證實。但美國國務院重申,國會為獨立機關,議長能自行決定與誰會面及會面形式。

2023/02/18 | Abby Huang

《金融時報》報導美台高層將進行「秘密會議」,外交部長吳釗燮:無法評論、無法證實

《金融時報》報導,台美之間長期存在的外交「特殊管道」,不只一次進行過秘密會議,過去通常在華府以外、遠離聯邦機構以外的地方舉行,避免讓中國找到機會批評美國和台灣。報導指出,此管道通常是用來討論台海安全議題,近來因為中國加大在台灣附近的威脅活動,此特殊管道變得更加重要。

2023/01/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前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投書英國《金融時報》:民主世界萬不可讓台灣遭受與烏克蘭同等命運

拉斯穆森提到,確保烏克蘭勝利對嚇阻中國而言至關重要。一旦俄羅斯成功奪取烏克蘭領土、藉由武力建立新的現狀,這將建立危險先例,中國及其他專制政權將認定,民主世界意志薄弱,而核武恫嚇和軍事侵略是有效手段。拉斯穆森指出,若相信民主台灣的價值、信奉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民主世界就該盡力確保烏克蘭得勝。

2023/01/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金融時報》:美軍事代表團上月訪台評估軍力,美官員:中國一心一意取得所有攻佔台灣所需技能

美國軍事代表團上(12)月低調訪台,評估台灣軍力,並探討擴大與美軍合作對台灣軍力的助益。英國《金融時報》昨(2)日報導,一名美國駐亞洲官員表示:「人民解放軍不僅擁有的先進武器多得多,我們也發現,他們一心一意取得所有攻佔台灣所需技能,因此台灣必須正視情況並迅速做好準備。」

2022/10/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疫情與俄烏戰爭拖累英國經濟?《金融時報》:危機始於脫歐效應

距離脫歐公投已過了6年,《金融時報》公共政策議題編輯佛斯特(Peter Foster)認為:「英國脫歐派仍未真正提供理由,說明為何英國把最大市場拒於門外,對英國經濟會更好。」根據《金融時報》政治版編輯派克,脫歐讓英國損失4%的國內生產毛額(GDP)。

2022/10/02 | TNL 編輯

《金融時報》:莫德納拒絕交出mRNA疫苗配方,導致在中國的銷售談判破裂

近來疫情趨緩,疫苗庫存越來越高,各大生技製藥公司壓力巨大。日前傳出美國莫德納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要打入中國疫苗市場,近日卻因拒絕中國要求交出mRNA疫苗配方,導致在中國的銷售談判破裂。

2022/09/29 | Abby Huang

英國《金融時報》:巴拉圭總統呼籲台灣投資10億美元,作為「維持邦交」的代價

與台灣建交,也使得巴拉圭無法在COVID-19疫情最關鍵的時候,無法獲得來自中國的疫苗。當時中國表示,「你有三個選擇:你可以是中國人,但你不是;你可以是中國的盟友,但你不是;或者也可以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但你也不是。這些才是中國(提供疫苗)的優先對象。」

2022/07/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金融時報》:白宮反對裴洛西訪台恐引發寒蟬效應;前議長金瑞契推文怒嗆中國

3名知情人士告訴《金融時報》,美國行政部門公然反對裴洛西訪台,這恐怕有壯大中國聲勢的效果。一名高階官員說,這將證明中國的威嚇脅迫戰術有效,寒蟬效應將讓各國更加避免與台灣互動。

2022/07/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外媒曝美眾院議長裴洛西擬8月訪台,北京警告「後果自負」,中國學者:可能影響拜習熱線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時殷弘說,不管發生什麼事,譬如中美元首舉行通話或會晤、美國取消部分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裴洛西訪台或者不訪台,「反正中美關係已經很不好了,甚至可能變得更不好。」

2022/07/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誘騙大學畢業生從事網路諜報,卻未告知工作性質

柯吉指出:「中國國家安全部所做的一切十分不正式,他們喜歡灰色地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依賴年輕學生去做許多會弄髒手的工作,而這可能會對年輕人日後的人生產生連鎖效應,但他們很可能不會對這些年輕人充分說明箇中的潛在風險。」

2022/04/26 | TNL 公司

關鍵評論網入圍英國金融時報評選亞太地區前五百大高成長公司

第四屆的金融時報亞太地區前五百大高成長公司評選中,科技業佔最大入圍名額,媒體類別則僅有14間,而關鍵評論網是台灣唯一一間以媒體資格入圍。

2021/12/20 | 精選書摘

《權貴與壞蛋》:英國公投決定脫歐跌破外界眼鏡,對我而言也是一記打擊

公投結束後,身為總編面臨一個問題:我的職責究竟是要繼續秉持個人留歐的立場,還是為國家,或是為讀者?答案必然是為讀者。但本報讀者群立場不一,海外訂閱戶大多支持留歐,國內一票人大聲主張脫歐,往後三年將會花心思拿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