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金馬影展

金馬國際影展是創立於1980年的臺灣國際觀摩影展。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11/27 | 明蒂小姐

【2023金馬影展】北野武《首》:日本戰國大逃殺,「本能寺之變」是大膽假設的「同性戀史」?

據說因明智光秀英年早禿,信長老是以此取笑,更謠傳以其名字「光」與「秀」各取一半,重新拼合便是一個「禿」字,不時公開調侃,或也為光秀暗埋心生不滿的開端。而日本名導北野武的《首》,將明智光秀與荒木村重設定為秘密戀人,或許正是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編纂的《日本史》所描述那「擅長密謀與密會」的想像。

2023/11/16 | 讀者投書

【2023金馬影展】《未來的衝擊-永恆的消逝》:漸弱敘事及漸強鏡位,討論蘇匯宇的「補拍」語言

2023金馬影展,台灣知名當代藝術家蘇匯宇的作品《未來的衝擊-永恆的消逝》在此首映,而蘇匯宇習慣使用技術「補拍」(re-shooting)。補拍並不是重新敘事,因為重新敘事並無意義,在每一個補拍的瞬間,都擁有新的當代性問題,補拍是一種概念的碎形。

2023/11/14 | 溫溫凱/地下電影

【影評】阿爛《這個女人》、蔡明亮《何處》遊走記錄/劇情之間,藝術家蘇匯宇「衝擊」電影圈

今年金馬影展於上週四在《五月雪》、《車頂上的玄天上帝》雙開幕片的狀況下,順利開展。首週末結束,愛電影的人擠滿了台北信義區街頭,此篇文章,就要來談談這幾天看到的幾部印象深刻的作品,首先,是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阿爛的《這個女人》,以及入圍最佳紀錄片、蔡明亮的《何處》。

TNL+ 2023/11/09 | 明蒂小姐

【關鍵專訪】《五月雪》導演張吉安:低空運鏡的緩慢節制,由女性訴說「五一三事件」的歷史傷痕

2023年第60屆金馬獎,由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執導的《五月雪》入圍9項大獎,成為此階段最受矚目的電影之一。而《五月雪》是關於馬來西亞「五一三事件」的種族屠殺傷痕,若真要過於簡化地比喻,或許有點類似台灣的二二八,那麼,《五月雪》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透過專訪張吉安,一窺其溫柔且堅定的內裡核心。

2023/10/25 | YU CHU

侯孝賢監製《車頂上的玄天上帝》11/17上映,導演黃文英分享片名與《最好的時光》有關

黃文英導演深信,她的爺爺的一生見證了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和人生起伏。這種見證不只是歷史的記錄,更是生命的成長。正是在不經意的時刻回顧這些,她領悟到生命的無價價值。透過爺爺的故事,啟發黃文英導演創作出《車頂上的玄天上帝》,期望觀眾在觀賞時也能找回自己的力量,並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悟。

2023/10/19 | TNL 編輯

2023「金馬電影大師課」豪華陣容引發熱議:北野武、妻夫木聰、滿島光、強納森諾蘭等知名影人來台授課

今年邁入第6年的「金馬電影大師課」昨日公佈講師陣容,如往常一樣仍星光熠熠,包含北野武、李滄東、陳英雄、役所廣司、妻夫木聰、滿島光、強納森諾蘭等人,而《寄生上流》、《西方極樂園》、《黑暗騎士》幕後重要主創也將參與盛會,此重量級名單釋出,也讓影迷們熱議。

2023/09/09 | 溫溫凱/地下電影

【影評】《五月雪》:張吉安確立作者導演的位置,「五一三事件」種族屠殺下的哀愁與尊嚴

2023年金馬影展開幕片《五月雪》,日前在威尼斯影展完成世界首映,本片導演張吉安的首部劇情長片《南巫》獲得台灣影評、觀眾的廣泛好評,而第二部片《五月雪》也是許多人引頸期盼的作品。究竟這部討論馬來西亞種族屠殺「五一三事件」的電影,有什麼特別之處?

2023/05/26 | 溫溫凱/地下電影

【2023坎城影展】《我的完美日常》影評:文溫德斯與役所廣司的東京公廁,關於「變與不變」的浪漫日子

我認為,文溫德斯透過《我的完美日常》,慶祝、擁抱了勞動階級,並且佐以音樂、時間,在越活越快速,求新求變的現當代之中,訴說了一則「我們其實可以活在過去」的故事。而這是聽一首Lou Reed的歌,就能夠是「Perfect Days」的浪漫電影。

2023/05/02 | 方格子vocus

【影評】《失控少年兵團》:你是孩子,也是敵人

《失控少年兵團》原先的名稱是《Monos》,意思是猴子。猴子相較於人而言,是基因組序列最接近的生物種屬,唯一的差別——也是人與非人的差別,是意識。但意識是什麼時候形成的這個問題,就像生命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問題一般,並不是鐵一般的生物客觀事實,卻是文化建構而出。

TNL+ 2022/12/30 | TNL特稿

【10位影評人嚴選2022年最佳電影】疫情、戰爭、通膨等惡劣環境之下,影像如何重聚人心?

《關鍵評論網》邀請10位影評人,分別選出自己心中今年度的最佳電影,並親自撰寫短評理由。評選規則是2022年在台灣院線、影展或是串流首度能看到的新作(僅限以正規方式),不分國內外,不包含數位修復。希望透過影像與文字,藉以回望今年。而在這些電影之中,《媽的多重宇宙》、《世界上最爛的人》、《哈勇家》等片皆入榜,此外,還有哪些電影進入榜單?各影評人的理由又是什麼?

TNL+ 2022/12/15 | 沈怡昕

【關鍵專訪】盧卡諾影展藝術總監吉歐那納札羅:如何解讀後疫情時代的電影產業,以及與影展的複雜關係?

筆者有幸代表關鍵評論網,與盧卡諾影展藝術總監吉歐那納札羅進行獨家訪談,在80分鐘的訪談過程中,納扎羅彷彿變為電影史教授身份,筆者的問題他總能以他多年來記者生涯經驗提出回應;納扎羅曾撰寫《香港類型電影》電影史專書,極為博學的他以專家的角度,從電影史和亞洲電影產業的狀態,重申後疫情時代的現在,如何作為電影世界的重要時刻。

2022/12/14 | 溫溫凱/地下電影

【關鍵專訪】坎城導演雙週藝術總監朱利安雷傑:對於影展、串流、政治、亞洲/台灣電影的觀察與寄望

新官上任的朱利安雷傑,在今(2022)年金馬影展期間,受邀來台與眾影人交流,筆者也有幸能專訪朱利安雷傑,請他談談導演雙週對於影展、串流、政治、亞洲/台灣電影的觀察與寄望。

2022/12/03 | 方格子vocus

【2022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講話沒有在聽》:以老爹的死亡為軸,透由喜劇說一個送行的故事

2022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講話沒有在聽》,自開場後,隨著鏡頭在單一的室內場景不斷重新捕捉各個角色的神情,空間只成了每位家人各據一方、各執一詞的舞台,再透過散落空間的提示道具推動劇情。

TNL+ 2022/11/30 | TNL特稿

【關鍵專訪】柏林影展藝術總監卡洛夏崔安:談台灣電影,串流平台與劇院的關係,以及影展所扮演的角色

受金馬影展邀請,卡洛夏崔安(Carlo Chatrian)以柏林影展藝術總監名義再次造訪台灣。卡洛夏崔安2013年至2018年曾經擔任盧卡諾影展藝術總監,自2019年6月接任柏林影展藝術總監,在2020年2月順利舉行第70屆柏林影展後即遇上COVID-19襲捲全球。而在秋陽暖照的早晨,這也是他這次訪台的最後一天,卡洛夏崔安與我們分享後疫情時代下對影展的期望,以及對於台灣電影、串流平台與影展關係的觀察。

TNL+ 2022/11/29 | 芬多經

來自產業的聲音:導演、編劇、獨立片商如何看待金馬影展的變與不變?

每年台灣影壇最重要的電影盛會,除了眾星雲集、話題不斷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之外,所有影迷必搶、影癡秒殺的金馬國際影展強檔好片,其實也是整個金馬國際影展的重頭戲。而在這之中,其實也產生了許多議題,包含電影的行銷、影集/電影院的產業轉變等等,而來自業界的專業工作人士,是怎麼看待金馬影展的?

TNL+ 2022/11/24 | 陳煒智

影評人談金馬影展的存在意義:除了新片搶先看,為什麼我們需要在影展看「經典片」?

一開始接到編輯邀約,希望我從「金馬影展」之於「影評人」的角度,寫一篇短文。捫心自問,我一向不以所謂的「影評」自居,而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觀眾(好啦,我承認,我是個『挑剔』的觀眾)。而金馬影展之於「影評人」,除了追一個快、嘗一個鮮,甚至,搶一個點閱率的居高不下,在「搶先目賭」的興奮漩渦當中,有什麼是我真正擁有情感連結,而且,很希望藉由一方短文,與讀者分享的?

TNL+ 2022/11/23 | TNL特稿

選片人談金馬影展的策展脈絡:不僅僅只是影迷許願池,更紮實地掌握了死忠影癡們的期待

縱使選片主題與面向的觀眾客群不竟相同,但以民間機構自營影展的方式下,票房仍作為影展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而要如何在茫茫影展中,鶴立雞群博得觀眾的青睞,影展的核心也終歸還是得回到節目的選片。這一點,作為影迷年度大盛事(尾牙)的金馬影展,很明確且紮實地掌握了死忠影癡們的期待(願望)。

TNL+ 2022/11/22 | TNL特稿

台灣迎來「365天都有影展」空前榮景,那麼,最老牌的金馬國際影展特色是什麼?

「台灣365天都有影展」的說法雖然誇大,但基本上每個月在台灣不同縣市都有影展正在進行,是不爭的事實。形式從常態性影展到專題放映;放映地點從奢華氣派的泰坦廳深入到鄉鎮的獨立書店;參與人數從上千人次到一人獨自在家線上平台收看;作品接收到的掌聲從金馬殿堂迴盪到學生製作畢業展——台灣的影展、電影節在21世紀撐出前所未有的榮景。那麼,最老牌的金馬國際影展特色是什麼呢?在我看來絕對是金馬獎入圍影片及周遭的華語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