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閱讀是一個人依靠腦中的原有知識,主動獲取資訊,從文章中建構意義的過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4 | JuJuJudy

EP44|《成為讓別人快樂的人》:你今天有做什麼讓別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光是看到書名:成為讓別人快樂的人,就是JuJu生活時很注重的一些概念,也是身為朋友圈裡的康樂股長JuJu很常、也很喜歡做的事。

2023/05/24 | 楊士範

EP43|《與成功有約》:看完本書不一定會成功,但這7個習慣絕對值得培養

你想要「成功」嗎?我們這集來談《與成功有約》這本可能是史上最暢銷的職場、商管工具書,很有可能你完全沒看過這本書,但裡面提的7個習慣你已經在很多其他的地方都看過了。我們認為,不管你想不想要「成功」,這本書中提到的概念,都很值得思考。

2023/05/17 | JuJuJudy

EP42|《島嶼上的飯桌》:你會煮出家裡飯桌的那道家常菜嗎?

一道家常菜不只是簡單味美,而是能夠用味道去表達情感,在家庭的餐桌上不斷的出現,儘管平凡,但充滿著熟悉和溫暖

2023/05/10 | 楊士範

EP41|今天不讀書III:JuJu推薦很多獨立書店、馬力歐辯論現代人沒有更少閱讀

今天不讀書進入第三集,我們今天沒有特別介紹某一本書,但是我們針對幾個閱讀有關的題目做了比較深入的討論。包含閱讀資訊怎麼來、會不會特地去逛書店,還有現代人到底是不是比較少閱讀?

2023/05/03 | 楊士範

EP40|《最值得過的人生》:人生不會看書就變得更好,但看這本書可以帶你更好的思考

你有想過什麼是最值得過的人生嗎?一個哲學家爸爸,用85篇散文的方式,分成三個大方向來給即將念大學的女兒一些關於哲學、學習和人生的心得及建議,不管你現在年齡,都是很值得翻閱然後思考的一本書。

2023/05/0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張潔平:閱讀是社群行為,所有好的思想都是在對話裡發生的

張潔平創立去中心化的Matters,曾企圖將人拉出同溫層,但如今她認為建立真實的社群與同溫層才是核心,「許多社群平台都是假社群真媒體,使用者們餵養自己的資料,供平台演算法投放廣告。」同溫層不是在社群平台發照片貼標籤,不是鞏固具備社交意義的關係表徵,而是因真心契合的交流走到一起——即便他們曾彼此陌生。

2023/04/29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狐狸與獅子》作者吳均龐:只有故事能引人入勝,寫徵信、產業報告也一樣

吳均龐曾於Amazon購買一位於沃爾瑪(Walmart)零售商待了二十年的資深從業人員,撰寫出版的博士論文,「才七塊半美金,就能讀到專業人士多年經驗積累、寫下零售業的未來展望和預言,這不是很值得嗎?」

2023/04/27 | 方格子vocus

《教出雙閱讀素養》:三個方法培養「優學者」,避免成為數位新文盲

在這個「分享訊息」速度遠超「理解訊息」速度的時代,無法利用3C設備和網路進行學習溝通的人,將被稱為「數位新文盲」,因為在未來,隨時用ChatGPT輔助閱讀,將變成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不過,這也讓我產生了以下幾點問題想追問。

2023/04/26 | JuJuJudy

EP39|《互住時代:打造社區共融生活的合作住宅》:買與租之外的第三種選擇?

居住市場的既定印象,一向只能在「買」與「租」之間二擇一。要穩定,就有要窮盡一切換取所有權的心理準備;只想暫居,就得遷就房東臉色,不斷在都市各角落漂泊,兩種市場幾乎涵盡台灣目前的居住選項。至於福利色彩強烈又數量稀少的社會住宅,根本無法列為一般家庭的考量,於是社會集體陷在買與租的兩難之間,別無選擇。這本書提出了第三種路「合作住宅」(Cohousing)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基於共同的生活需求或是理念價值,而選擇共同居住在一起。

2023/04/19 | 楊士範

EP38|《打造第二大腦》:打造第二大腦不只是做筆記,還有如何把工作方法標準化

你有聽過「大腦外部化」或是「第二大腦」的說法嗎?本書的作者透過可拆解、可實做的方式,跟讀者一步步分享該如何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腦」並且藉此更好、更有效率的創造內容和完成工作。

2023/04/12 | JuJuJudy

EP37|《推測設計》:最重要的是撼動現在,而非預測未來

「推測設計」是在2019年定義以及被提出,比較會是落在設計師、藝術家、研究員的產業中討論與使用,上次馬力歐分享到《5000天後的世界》時,讓我想到可能多數大眾還不知道、也不認識這一詞。

2023/04/11 | 財訊

「台灣新首富」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當你極度渴望成功,「潛意識」就會引導你

林書鴻指著《稻盛和夫工作的方法》書中的一段念道:「你向神明禱告了嗎?」這句話「要是有人在旁邊看著,大概會以為這兩人是不是發瘋了吧!」但稻盛和夫想要表達的是:當你在盡人事之後,才可以心安理得表示只剩下等待天命一途,也唯有當意念強烈到這種地步,「神明」才會現身,出手相救。

2023/04/09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我從前認識的某個人》作者臥斧:如果擁有超能力,我要用來多讀點書

「這本書想談的,是一個人如何認識自己?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我們如何決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或者,我們真有辦法選擇和決定嗎?」為此,臥斧選擇把主角年齡定在三十歲左右,「年紀還不算太老,人生仍在變化,又身處選擇的十字路口。」

2023/04/05 | 楊士範

EP36|《模仿犯》:用1300頁的小說,描述一個案件中43個角色所看到的不同樣貌

你有聽過或看過宮部美幸的小說嗎?趁著Netflix要推出改編自《模仿犯》的影集之際,我們一起來聊這本厚達1300多頁的社會犯罪小說吧。

2023/04/03 | 王偉雄

慢賞文字,有些文字是快讀不得的

我從來未讀過George Eliot的作品,她最有名的Middlemarch是皇皇巨著,見到那七八百頁之數,我哪會隨便決定開始讀?這個四十多頁的短篇,當然是另一回事了,應該一個下午便看完。誰知我卻讀得奇慢,每天看兩三頁,到現在還未看完。

2023/04/0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閻連科:《聊齋志異》的妙,在於蒲松齡無意間寫出人類生活存在的巨大悖論

當閻連科出版以古典文學《聊齋》為本的論述《聊齋的帷幔》及小說《聊齋本紀》,不免令人好奇:同樣反應社會、檢視眾生樣貌的中國古典小說那麼多,閻連科為什麼要談一本充滿妖異狐鬼的古典文學、又為什麼要以此為本創作新作?

2023/03/29 | JuJuJudy

EP35|《守密》:這個秘密⋯⋯別人會怎麼想?

如果你處理問題的慣常做法是完全只有自己知道「碰上壞事時我會放在心裡」、「我的秘密太丟臉無法跟別人分享」那你就有麻煩了。

2023/03/22 | 楊士範

EP34|《5000天的世界》:你有想過還要過幾年,飛天車才會普及嗎?

你有想過5000天後的世界嗎?很多人喜歡討論未來,尤其是科技對於我們的影響和對於世界的改變。這一集我們就來聊在科技媒體圈知名的Kevin Kelly,他對於未來5000天世界的變化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