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

檢疫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措施。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3 | 新公民議會

「北上廣深」也留不住人,經濟與社會結構性複合危機即將籠罩全中國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4座大城,過去經常被台灣的親中者用作批評「台灣落後於中國」的話頭,但從疫情爆發前的中國房地產景氣低迷,到疫情期間忽嚴忽鬆的管理,北上廣深去年常住人口數同步出現衰退,更醞釀著對中國總體經濟的一次重擊。

2023/04/25 | 李芯

陳建仁拍板指揮中心5/1解編,衛福部組「防治聯繫會報」持續抗疫

陳建仁今(25)日視察成立將近1200日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於會中拍板同意指揮中心的解編和防疫降階等事項,未來衛福部成立「COVID-19防治聯繫會報」,作為溝通聯繫平台,以利相關工作推展順遂。

2023/03/3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馬英九由宋濤陪同前往長沙,宋濤:我們是一家人

馬英九昨(30)日與國台辦主任宋濤會面時再次提起2015年的馬習會,他與「習先生」再次確認了「九二共識」的重要性,宋濤也回應:「我們是一家人,誰也不能把我們分開」。今日馬英九搭乘高鐵由武漢轉往長沙,亦由宋濤陪同。由於馬英九昨天在參觀「英雄城市抗疫保衛戰展」時稱讚了中國防疫,今日民進黨團於立院質詢時也紛紛要求朱立倫、侯友宜表態。

2023/02/28 | TNL香港編輯

香港3月1日起取消口罩令,李家超:現階段不會處理《禁蒙面法》

港府宣布因為疫情穩定,而病毒沒有變異且冬季流感已接近尾聲,所以3月1日起市民於室內、室外及公共交通工具皆毋須配戴口罩。然而在高風險場所如醫院、老人院,負責人卻可以行政指令方式決定是否要求進入者戴口罩。

2023/01/31 | TNL香港編輯

李家超:考慮取消海外旅客接種疫苗要求,反對獨立調查香港抗疫措施

李家超表示,港府正在考慮取消仍在實施的一些防疫措施。他透露,港府也正與中國大陸方面商討,讓兩地全面通關,包括取消仍在實施的核酸檢測要求和人流限制。

2023/01/21 | 德國之聲

中國防疫大轉彎是受「白紙運動」影響,還是「被動破防」別無選擇?

《新華社》發布長文解釋中國在短時間內政策大轉彎是出於「科學決策」,文中也罕見提到去年11月底民眾對於政策的不滿。 《聯合早報》對此刊文稱,此文實際上是間接承認「白紙運動」逼中國政府改變抗疫思路。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宣佈解封是因為疫情失控別無選擇。

2023/01/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民眾「和死神搶父母」搶購倍拉維,官方公布近6萬人「在院病歿」國際質疑數據真實性

「全中國都在和死神搶父母」成為最近中國網路流傳的一句令人辛酸的話。倍拉維儘管因價格談判破裂未能納入中國醫保用藥,目前僅是臨時醫保用藥,但不少中國民眾為了搶救家中染疫老人,不得不延續先前搶食物、搶退燒藥的傳統,透過各種非正規管道搶購數量極其稀少的倍拉維,成為最新一輪的自救行動。

2023/01/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王必勝指兩度向對岸表達疫情合作意願,中方稱未收到訊息

針對中國大陸近期的疫情,總統蔡英文在元旦講話中表示願就對岸疫情提供必要協助;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則指已2度表達互助合作意願,有待中方回應需求。對此,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在例行記者會上稱,「據我了解,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大陸窗口單位沒有收到相關信息」。

2023/01/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疫情轉向地方性流行,「陽康」體檢商機崛起,《新華社》間接承認白紙運動終結清零

中國各地正走過感染高峰,許多患者康復後仍有胸悶、疲憊等症狀,「陽康」體檢商機趁勢而起。官媒《新華社》則撰文為政策變化「釋疑」。星媒昨天分析指出,《新華社》長文間接承認「白紙運動」逼中國政府改變抗疫思路,反映官方先前並無過渡至後清零時代的明確規劃。

2023/01/06 | TNL 編輯

沒有煙花爆竹的新年沒有「靈魂」?中國新法禁青少年KTV唱歌,卻鬆綁歷時三年的禁燃令

中國日前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其中禁止未成年進入KTV唱歌,即使父母陪同也不行。除此之外,2018年中國為了改善空汙問題而祭出「禁燃令」,卻在今年元旦時爆發多起警民衝突,中國官媒一反常態支持地方鬆綁,更表示春節期間不放煙火是一種遺憾。

2023/01/01 | 《思想坦克》

中國疫情大爆發難以避免,但要再度引發台灣大流行也不容易

中國離台灣如此接近,兩地交流與台商流通往返最有相關,有關政府部門忌憚中國疫情是否會再度吹向台灣,導致台灣疫情又一次爆發,這樣的顧慮不能說不對,只是應該不容易發生。

2022/12/27 | 德國之聲

從清零到開放髮夾彎:疫情洶湧,中國宣傳機器如何自圓其說?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方可成說,中國官員「最終會找到一種方法,把一切都說成是勝利,也許是在感染情況穩定下來之後。」他說:「計算新冠死亡人數的獨特方式已經為其提供了基礎。」他指的是中國政府對新冠死亡重新定義,排除了許多死亡人數。

TNL+ 2022/12/14 | 吳瑟致

中國「新十條」防疫髮夾彎:初衷仍是政權穩定,難保「封控封城」捲土重來

在疫苗有效力不足、醫療資源缺乏的狀態下,政府與社會大眾沒有萬全的準備,中國疫情可能出現海嘯式爆發,民眾擔憂中共可能會走回頭路,讓「封控封城」捲土重來。

2022/12/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港府今鬆縛多項防疫措施,商家盼明年1月與大陸通關

隨著北京中央大幅度放寬防疫措施,香港當局也緊隨其後,今日接連取消一些防疫限制,逐步走向「復常」,但對於商界和許多港人來說,他們最感關注是香港何時與中國大陸恢復免檢疫通關。

2022/12/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京採檢「10人混1管」數量異常大增,中國ICU病床不到6萬張,放棄清零面臨嚴峻考驗

核酸檢測能在中國大行其道,除了投入大量人力及資源,憑藉的是全球罕見的10人混1管「十混一」檢測法,將10個人的採樣融合在同一根試管,以取得10倍的檢測速度。若發現異常,再針對這10個人進行1人1管的「 單管」檢測,找出真正的感染者。但這種檢測方式,卻被中國民眾戲稱為「株連九卒(9人)」的「連坐法」。

2022/12/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地方單位稱要求「政績與防疫掛鉤」引發亂象,公衛專家:擺脫清零陷兩難,未來數週是關鍵

公衛專家黃嚴忠在《紐約時報》撰文,指中國如何擺脫「清零」陷兩難,老人疫苗接種率低,放鬆措施可能有62萬人死亡,不放鬆則一線地方政府面臨越來越大的公眾和財政壓力,而未來數週是關鍵。

2022/12/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19城搭地鐵不查核酸,網友嘆優化措施做半套,《路透社》:最快12/7宣布10項放寬新措施

上海一位張先生表示,上午8點半左右他使用metro大都會刷碼進站,他的二維碼下方顯示3天內未有核酸結果,綠碼,成功進站。不過中國民眾對新規仍有意見,其中在上海方面,旅客進入地鐵站雖不必核酸證明,但仍必須掃場所碼、實名登錄、持綠碼入站。有網友表示當前進小區及大樓辦公室還是要核酸證明,嘆措施僅做半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