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拉丁語:Morbus Alzheimer、德語:Alzheimer-Krankheit、英語:Alzheimer's disease,縮寫:AD),俗稱早老性痴呆、老年痴呆,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病症佔了失智症中六到七成的成因。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阿茲海默症幫兇有新妙用:「類澱粉蛋白」阻擋鹽離子可有效淡化海水,一天可產2.5噸淡水

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在身體器官會造成嚴重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但有科學家反其道而行,利用類澱粉蛋白阻擋鹽離子的特性,發展出海水淡化的方法。根據研究團隊估算,由一片10x10平方公分類澱粉蛋白奈米微管組合而成的過濾膜,一天可過濾生產2.5噸淡水,是目前已知逆滲透法的200倍。

2023/03/20 | 王輝斌

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和「額顳葉失智症」?你需要優質睡眠來清除Tau蛋白

當Tau蛋白因為年紀、基因突變、疾病、或是大腦損傷時,讓大腦運作原理的高速公路網就會如電影場景般,一一崩壞。而正如電影裡的世界末日的場景般,當高速公路網崩塌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時,透過高速公路傳送營養與資訊過活的腦神經細胞就死掉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流行美式足球(football)的國家中,早發型的失智症比例偏高。

TNL+ 2023/03/06 | TNL國際編譯

不只COVID-19讓你聞不到,空氣污染可能已造成你的嗅覺慢性喪失多年

對於許多人來說,COVID-19確診可能是第一次讓他們嘗到失去嗅覺的滋味。嗅覺喪失症使人聞不到任何氣味,對人類的整體健康和生活品質都將產生重大影響。不過,呼吸道感染所造成的嗅覺喪失仍屬於短暫現象,實際上因為空氣汙染等其他原因,你的嗅覺可能已經逐漸喪失多年。

2023/02/18 | 潮健康

布魯斯威利驚傳失語症息影,「額顳葉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有何不同?

額顳葉失智症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本治療方式,而病人性格與精神上的改變往往造成家人照護上的困難。通常以改善症狀的治療為主,例如給予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與精神穩定劑。隨著腦部細胞退化,患者的失語症會逐漸惡化,最終進展至無法說話甚至「連字都吐不出來」。

2023/01/24 | 明日科學編輯群

科學家在擱淺鯨豚的大腦中,觀察到類似人類「阿茲海默症」病徵

大規模鯨類動物擱淺的證據在我們有記錄的歷史之前就已存在,但為什麼海豚和鯨魚成群結隊擱淺,這是一個長久的謎團。有科學家在三種不同種類的海豚科動物大腦裡發現了阿茲海默症的病癥,而這些海洋生物的共通點,是牠們都因擱淺在岸上而死亡。

2022/10/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史丹佛大學成功將人腦神經元植入鼠腦,盼應用於自閉症、阿茲海默症等新療法

巴斯卡表示,受試的老鼠沒有出現焦慮或痛苦,他期望從實驗室裡的老鼠大腦就能夠成功研究、理解人腦的問題,並停在那裡;基於倫理和動物福利,他反對將研究轉移到黑猩猩、猴子等與人類演化近親的靈長類動物。

TNL+ 2022/09/30 | TNL國際編譯

日本衛采與美國百健成功研發阿茲海默症藥物,可有效延緩病程進展,為全球5000萬患者帶來希望

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相比,衛采製藥和百健所生產的單株抗體(mAb)藥物「Lecanemab」,經阿茲海默症初期患者服用18個月後,認知退化的症狀減少了27%,而這次臨床試驗的結果,也有望能讓全球約5000萬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希望。

2022/09/21 | 黃皓筠

2022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全球數千萬患者有8成未獲妥善照護,6成醫護更錯認為「正常老化」現象

國際界阿茲海默症協會發佈《2022年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數千萬的失智症患者中,除了有75%無法獲得診斷,更有高達85%的人沒有被妥善照護。專家呼籲加強醫療系統、提高專業人員技能與知識,將是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的關鍵。

2022/08/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國衛院研究:老年人長期、高劑量補充維生素D,失智風險不減反增

研究發現,正常情況下,維生素D受體蛋白會進入細胞核進行神經保護的基因轉錄工作,但在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大腦中,維生素D受體蛋白卻在細胞質中與腫瘤抑制蛋白p53結合,促進神經細胞凋亡。

2022/07/27 | 潘柏翰

學者解析阿茲海默症關鍵研究疑似造假:因後人難以重現相同結果漸退燒,近年學者也不再關注此特定結構

鄭菡若表示,以近10年(2012-2022)為例,扣除當年發表此研究的實驗室及其成員,以及與此實驗室相關的合作,再扣除掉回顧性的學術研究,在此之後發表的研究文章數量加總約20-30篇左右。近年相當不錯的相關研究,也沒有學者特別關注Aβ*56此一結構。

2022/07/15 | 黃皓筠

全球最新酒精研究:小於40歲的年輕人根本就不該喝酒,但少量飲酒能使較年長族群獲益

最新研究顯示,與年紀較大的成年人相比,年輕人因為飲酒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不過40歲以上沒有潛在健康問題的人,若少量飲酒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和糖尿病的風險。

TNL+ 2022/05/13 | 伊佳奇

美國近20年來首款批准阿茲海默症新藥Aduhelm,一年後因安全疑慮、市場推廣不順黯然收場

主要有兩大原因造成市場無法順利推展:藥價太貴、研發過程造成藥效與安全性的疑義。降價僅能解決部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才是關鍵問題,至今無法解除疑義,所以最終仍逃不過被放棄的命運。

2022/03/01 | nippon.com 繁體字

【專訪】宮崎徹教授:從貓咪腎臟病到人類阿茲海默症,透過AIM「垃圾清理」醫治不治之症

東京大學研究所的宮崎徹教授通過研究發現,血液中的蛋白質「AIM」在清理體內蓄積的「垃圾」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AIM有可能在治療各種「不治之症」上大顯身手。它不只對人類有效,在治療貓的腎衰竭上也有效果。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貓用藥物的研發暫時中斷,但在全國愛貓人士的幫助下,有望提前實現研發目標。

2022/02/23 | 港台電視31

此生未完:以關懷和愛心為藥的丹麥護老院

人手不足下,不少老人院只會向院友提供醫生處方的鎮靜劑、抗抑鬱、抗精神病等藥物以便照顧,甚少顧及病人心理上的需要。

2021/12/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無所不在的醣分子,能否成為拯救世界關鍵因子?

「會研究醣分子,純粹是好奇」,翁啟惠坦言「選擇這條路註定孤獨」,當初申請研究計畫時,老是被打回票,開始時都拿不到錢,甚至常被計畫審查評論為「走錯路,醣分子沒有前途」,因為當時蛋白質才是主流市場,醣分子化學合成太複雜,沒人會有興趣。

2021/11/07 | 精選書摘

《玩藝術,一起老》:疾病有時候會全面性地影響長輩各種表達,但是「藝術表達」反而較不受影響

老人藝術治療就是創意地運用方法,讓長輩利用創作表達來抒發壓力與情緒,以達到身心保健和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作者多年從事老人藝術治療,她在書中以理論和實務經驗,以及長輩們的創作作品,娓娓道出一則則精彩的人生故事。

2021/09/25 | TNL國際編譯

對阿茲海默症研究有重大貢獻,卻因膚色而被世人遺忘——美國第一位非裔神經學家富勒

1904年,富勒獲選為阿洛伊斯・阿茲海默的五名外國研究助理之一。富勒協助開創性的研究,研究了患者大腦中可觀察到的生理異常——這些患者罹患的疾病,在幾年之後被命名為阿茲海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