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藝

陳哲藝(Anthony Chen,1984年4月18日—)是新加坡電影導演和編劇。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2 | 溫溫凱/地下電影

【2023坎城影展】《燃冬》影評:陳哲藝十年創作轉型,橫跨千里直抵異鄉的霓虹、蒼茫東北

於我而言,從《爸媽不在家》、《熱帶雨》到《燃冬》,陳哲藝仍是那個擅於觀察時代環境,並將此體現於角色關係,最終直抵人們幽微內心的導演,而陳哲藝創作長片十年後交出的《燃冬》,對於影像風格化的醉心著迷,人在異鄉不得不的灑脫創作,也成為可視見的轉變。

2021/02/12 | 吳勁憲

從《男兒王》的變裝皇后文化,看新加坡電影產業的沒落與復興

新加坡電影產業從1979年至1994年共經歷了15年的空窗期,直至邱金海1995年執導的1電影《Mee Pok Man》在各個國際影展參展後才開始復興。

2020/05/20 | 讀者投書

《熱帶雨》:貫串全片的雨和榴蓮,帶有熱帶氣候特徵的鄉愁

之所以說熱帶雨與師生戀無關,除了女主角深受儒家倫常的影響之外,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關係並非愛情。齊澤克提到過一種「要求之辯證」,當我們要求某個物品,最終目的並非用它滿足我們的需求,而是藉此確認他人對我們的態度,就像偉倫和阿玲彼此做的那樣。

2020/03/30 | 精選書摘

陳哲藝談是枝裕和:我在是枝導演的所有作品中,透過導演對人的凝視看見這份寬容

一切都是從2004年夏天的新加坡開始。我當時剛從電影學校畢業,正值充滿熱忱的20歲,我看了《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對童年時期和家人的描寫很細緻但不感傷,這部結局撕裂人心的作品,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從那天之後,我就開始看是枝導演過去的作品。

2020/02/07 | 精選轉載

【影評】《熱帶雨》中的國族隱喻:被眷戀的馬來西亞,不被愛的新加坡

《熱帶雨》這部電影,可能有些人看到師生戀,有些人看到女性移民在中產家庭的困難,但更多的還是關於「華人」,「華文」,「國族」的思考。

2020/02/03 | 吳勁憲

《熱帶雨》影評:從動畫《鋼彈》,看女同學、父母和母語缺位的新加坡男孩的世界

在日本動漫《鋼彈》的世界觀裡,是呼應亞洲發達經濟體裏的社會結構的現實現象,男主角在雙親的缺位下多愛上年長的女性,無形中與《熱帶雨》中男主角房間內所出現的鋼彈模型的意涵相呼應。

2020/01/31 | 方格子vocus

《熱帶雨》:新加坡大雨不止,她帶著「無父之子」回到陽光普照的大馬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以其對「華人性」細緻的眼光在《爸媽不在家》之後推出《熱帶雨》,美學上可謂全面進化,除了保留其喜愛的「電視機」外,還開始玩起「夢」,「夢」與「電視機」的關係是什麼?其中所反應的焦慮又是什麼?是本文所要試圖處理的問題。

2020/01/31 | 精選轉載

影評:從《爸媽不在家》到《熱帶雨》,流露了陳哲藝對游離於新加坡的女性客居者的凝視

在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這兩部電影《爸媽不在家》和《熱帶雨》中,女性客居者的身份往往處在世界主義的新加坡和故土之間的中空。或許這種對女性的關注,是源自於自陳哲藝常年遷徙的履歷。

2019/11/25 | 陳偉光

「熱帶雨」後的金馬獎,鼓舞馬來西亞華語電影的未來「陽光普照」

長期以來,東南亞華語電影一直是作為中港台為主的華語電影世界的邊陲,而今年中國電影的缺席,也讓各界看到了東南亞華語電影工作者的實力,而入圍不僅是鼓勵,也讓他們被看見與帶來更多機會。

2019/11/22 | 溫溫凱/地下電影

專訪《熱帶雨》導演陳哲藝:所有的壓抑都是潮濕的

第50屆金馬獎,來自新加坡的新銳導演陳哲藝以「黑馬」之姿從各大師們間脫穎而出,抱走最佳劇情長片,時隔6年,陳哲藝交出新片《熱帶雨》,以成熟的氣質底蘊,證明自己的影像作品仍舊維持高水平,且對自己誠實。

2019/11/20 | 郭朝河

驚鴻一瞥還是雨後春筍?馬來西亞中文電影受金馬獎肯定的愛與痛

第56屆金馬獎有多部馬來西亞中文電影入圍,過去也有不少馬國電影人得獎,然而在他們風光的背後,在母國市場卻面對著不獲政府政策重視與院線抽出比例高的市場考驗。

2019/11/14 | 精選轉載

未來回顧金馬獎歷史,2019年會是東南亞華語電影發展的轉捩點

在金馬獎面臨中國電影抵制之後,未來與東南亞華語電影的關係將會越趨緊密,隨之形成彼此拉抬的關係。未來回顧金馬獎的歷史,今年勢必會是轉捩點,這無疑是東南亞的華語片創作者最好的一個時機。

2019/10/04 | 杜晉軒

中國片飛走進來多元的星馬電影,更彰顯了金馬獎的國際化

儘管面對了中共政府的強烈抵制,但10月1日公佈入圍的電影涵蓋了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的華語電影,不僅更凸顯了金馬獎的國際化,也肯定了金馬獎仍作為華語電影界崇高電影獎項的地位。

2017/12/06 | 多維TW

【金馬影展】東南亞「華流」北向,台灣文化軟實力該何去何從?

當南北文化相聚交匯的時代,尤其近年來大陸與韓國的文化軟實力席捲了東南亞後,台灣文化軟實力該何去何從?台灣若自我「去中心化」,不僅會失去了彰顯「自由、開放的價值,也讓東南亞華語電影頓時失去了找尋認同之地。

2017/06/01 | Vera Wang

曼谷東協影展落幕:印尼電影《詩人的漫長返鄉》獲最佳東協影片獎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的漫長返鄉》和《親愛的大笨象》皆入選今年台北電影節的片單,因此台灣觀眾也有機會在今年7月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