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權

隱私權,指個人人格上的利益不受不法僭用或侵害,個人與大眾無合法關聯的私事,亦不得妄予發布公開,而其私人活動,不得以可能造成一般人的精神痛苦或感覺羞辱之方式非法侵入的權利。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1/12/29 | 鄭揚宜

LSE為何不一次公布蔡英文博士學位等證明?談西方世界對「隱私權」的保護

質疑論文真實性的民眾,日前宣布在論文門一案取得重大勝利,也就是ICO於11月26日的仲裁指出,LSE並不持有口試委員資訊。但實情是,這些資訊本來就不在LSE手中,而是歸屬倫敦大學的其他單位。那倫敦大學為何不一次公布釋疑呢?其實倫敦大學所要保護的,並不是只有蔡英文一人。

2021/12/20 | TenMax ADTech Lab

使用「第一方數據」的零售媒體廣告將成主宰,家樂福、亞馬遜、沃爾瑪如何策略布局?

在第三方數據管制越來越嚴格的今天,零售巨頭早已開始發展自家的零售媒體聯播網,系統化運用自身擁有的巨量第一方數據,進行站內、站外的資料變現,將零售媒體廣告進入程序化購買。等等,什麼是零售媒體聯播網?讓我來解釋給你聽!

2021/12/05 | 亞瑟蘭

夫妻同房鎖門睡覺,在毫無隱私的巴基斯坦鄉間是「驚天動地的勾當」

當牛奶哥發現我跟拉納阿敏竟然鎖著門睡覺時,他的反應不是識趣地轉身離開,而是加倍用力地敲響門板,那急促狀,仿若擔心我們在房裡有什麼不測似地;等房門打開後,牛奶哥總還定睛瞧瞧我倆當時樣貌,好像是我倆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

2021/11/04 | 張瑞邦 Tucker Chang

是方便通勤還是方便監控?莫斯科地鐵「人臉辨識支付」引發政府侵犯公民隱私疑慮

在肯定「Face Pay」臉部辨識支付系統提高通勤效率的同時,也應留意該技術是否已成為俄羅斯當局不當監管的工具,進而限制了公民的言論或結社自由。

2021/10/29 | TenMax ADTech Lab

iOS14隱私更新嚴重打擊廣告業務,Facebook該如何維持社群龍頭地位?

半年前,為加強用戶隱私保護,蘋果的架構規定,每個應用程式都須徵求用戶同意,才能搜集該用戶的「廣告識別碼」。至今全球同意追蹤的用僅三成不到,受害最深的Facebook該如何維持自己社群霸主的地位呢?

2021/10/11 | 讀者投書

當你看到落落長的隱私權政策點下「OK」時,你知道自己同意了些什麼嗎?

謂「同意」,依《個資法》規定,是指「當事人」經「蒐集者」告知《個資法》法定應告知事項,而「允許」的表示,而且只要當事人未表示拒絕,並已提供個資時,則推定當事人已表示同意。不過,蒐集者需要對當事人同意的事實,負責舉證證明。

2021/09/29 | 讀者投書

智慧電表 vs. 用電隱私權:「用電資料」極可能反映用戶端機敏個資,不可不慎

用戶能源資料(energy data)主要包含量測、記錄用戶用電時間與間隔及用電量大小,極有可能反映用戶端的家庭人數、生活作習及各類電器使用狀況、社交情形、衛生及醫療需求等,使個別能源用戶有被直接或間接識別的可能性。

2021/09/28 | 讀者投書

紙本登記難管理、不能調閱自己的足跡⋯⋯未落實個資法的實聯制,大可不必

在實聯制方面,政府努力遵循資料最小化等個資保護原則,並且考量其合法性、正當性與必要性,但在「委託他人蒐集處理個人資料」後的相關規範,以及個人足跡資料調閱部分,仍不符《個資法》上所規範的民眾權利。

2021/09/14 | 讀者投書

簡訊實聯制並非完全「免個資」,羅秉成的回應也凸顯了缺乏監督機制的重大問題

當初為求迅速落實防疫、保障人民健康權,簡訊實聯制在法律層面上的規範密度不足,確有可諒之處。但如今疫情趨緩,政府應該回頭檢視簡訊實聯制的相關政策,對其進行評估,並儘速擬定監督機制與專責機構,或向國外的優秀政策案例學習。

2021/09/03 | TNL 編輯

隱私政策僅向用戶揭露41%,WhatsApp違反歐盟個資法遭罰74億

愛爾蘭本次開罰的2.25億歐元,約佔Facebook於2020年利潤的0.8%,是歐盟自從執行GDPR以來第二大筆的罰款。過去罰款金額最高是亞馬遜的7.46億歐元(約249億新台幣)。

2021/07/26 | OCF Lab

【數位公民時事報】主打隱私的Brave瀏覽器不甩Google,跨足網頁索引與搜尋引擎服務

新生代單挑老霸主!主打隱私的瀏覽器Brave宣布成立自家索引與搜尋引擎服務,現在已經有測試版可用;此外,國際組織集結要求政府下架「監控式廣告」、研究指出「數位落差」疫苗施打率、面對近期一系列的「供應鏈攻擊」,開源軟體又該如何保持安全?

2021/07/16 | 《思想坦克》

將實聯制簡訊用於犯罪偵查,是不是侵害人民隱私權?

偵查機關能否透過強制處分取得實聯制簡訊內容,應交由法院判斷其有無滿足實質要件以及比例原則的要求,才是達到保障人民隱私權與維護犯罪偵查公益兩者的平衡。

2021/07/06 | TNL 編輯

蘋果新隱私政策要求App取得用戶追蹤許可,調查顯示廣告商6月在iOS上少支出1/3

蘋果4月宣布採取新的隱私政策—「App追蹤透明度」,讓App的開發人員必須在用戶的許可之下,才能追蹤他們的使用者活動,但在新政策上路以後,調查顯示,只有不到33%的iOS使用者同意被追蹤,這也連帶影響了廣告商在iOS行動廣告上的支出。

2021/07/01 | TenMax ADTech Lab

Cookie失效後的替代解方:未來人人可能都擁有一組「UID 2.0」?

UID 2.0和Cookie同樣為匿名ID,用以識別用戶,不同在於UID 2.0鼓勵用戶留下「電子郵件」,登入並授權追蹤後,平台將基於此生成一個無法逆向破解的「匿名通用ID」,所有支援、加入UID 2.0的網站和平台,都可以預設追蹤該用戶的ID,而不透漏電子郵件。

2021/06/28 | TenMax ADTech Lab

臉書、蘋果年度大會登場,各大社群平台揭示了哪些未來產業方向?

Facebook提升了商務功能的整合和AR系統;蘋果WWDC大會揭示了iOS 15的系列新功能;Twitter啟動「付費制度」挑戰社群平台的收費機制;而Instagram降低了「轉發貼文的限時動態」的觸及率。

2021/06/26 | 讀者投書

警方利用「簡訊實聯制」鎖定嫌犯行蹤,防疫效果與國家刑罰權何者優先?

從《傳染病流行疫情嚴重期間司法程序特別條例》可以發現:防疫優先,刑事案件可以處理暫緩。畢竟如果防疫無法成功,國家刑罰權也難以實現,而在確立利害衝突時的優先順序後,就可以據此來部署必要的防疫措施,並解決其法律問題。

2021/06/09 | OCF Lab

主打開放、包容、透明,推特發表「全球影響報告」葫蘆裡賣什麼藥?

過去臉書多次捲入個資爭議,推特受到批評的力道則相對較小,這次推特也提出「公開治理」整治內部機制,甚至改組董事會成員,期許成為更透明公正的社交/媒體平臺,但顯然可以再做更多。

2021/06/08 | OCF Lab

【數位公民時事報】惡名昭彰的Google宣布「為隱私而設計」,是在開玩笑嗎?

一向蒐集大量使用者足跡與族群興趣,利用廣告營利的Google ,在開發者大會中發布多項保護隱私機制。此外,調查發現許多美國人不願意用隱私換取防疫成果、開源社群在農業與資安有新進展,另外你可想過,為什麼加薩的Google空照圖比平壤還模糊嗎?